学案5基础文本整体阅读——科普文、访谈复习任务了解科普文、访谈文体知识,能够对科普文、访谈两种文体进行整体把握。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文本形式话题文字量选文特点2022全国甲卷非连续性文本(自然科学论文或科普文)杂交水稻培育1 084字①选文以非连续性文本为主,以连续性文本为辅。
非连续性文本一般由2~3则不连续的文本组成,文体多是新闻、报告、论文、科普文、访谈等,其中可能包括一则图表材料,总字数为1100~1 500。
连续性文本多以科普文、访谈为主。
②选文内容紧扣社会热点,突出时代性。
材料具有内涵丰富、可读性强、探究点多的特点。
全国乙卷非连续性文本(自然科学论文或科普文)雪花形状810字2021 全国甲卷连续性文本(科普文)水的密码 1 363字全国乙卷非连续性文本(三则新闻)粮食安全 1 015字2020 全国Ⅰ卷非连续性文本(三则新闻) 新基建 1 145字全国Ⅱ卷非连续性文本(讲话+评论+新闻)精准扶贫 1 167字全国Ⅲ卷连续性文本(访谈)非虚构作品1 186字知识图要前备知识——科普文、新闻访谈文体特征一、科普文相关知识(一)分类与特征科普文是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
1.一般分类科普文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科学说明文,二是科学小品。
高考大多选用科学小品。
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带有文学色彩的科技说明文;形式简短,内容通俗,语言既准确简明又形象生动,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2.基本特征(1)内容的科学性,鲜明的思想性科普文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科学思想。
如《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科普作品,属于建筑学小论文。
文章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括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认真品读文章,不仅能收获有关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知识,而且能从作者严谨的表述中感受到作者心中涌动的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雅独特的审美境界。
(2)生动的文学性,丰富的趣味性科普文以说明、阐述为主,以介绍某一科学知识为目的,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
但常常灵活运用描写、记叙等各种表达方式,使得文字生动活泼,有生动的文学性、丰富的趣味性。
(3)语言的准确性,表意的通俗性由于介绍有关知识的需要,语言或准确周密,或平实生动,或诙谐幽默。
文章中词语的意义比较单一、稳定、简明。
为了描述一个客观事物,严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作者经常会使用集多种语法现象于一体的长句,突出语言的准确性。
(4)文笔的生动性,修辞的多样性科普文通常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加趣味性,如比喻、拟人、比拟等。
(二)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按照事物发展过程的先后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
2.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说明,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加以介绍。
3.逻辑顺序: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等一一介绍说明。
(三)说明方法1.举例子:举生活中人们熟悉的、真实的事物来说明,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
2.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处作比喻,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问题变得浅显,使陌生的事物变得熟悉。
3.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4.引资料:引用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文献、诗词、歌谣、传说等进行说明,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更有趣味性。
5.列数字:引用准确无误的数字,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准确化,以便读者理解。
6.作比较:用具体的或熟悉的事物和说明对象进行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使读者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7.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有序地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帮助读者掌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条理分明。
8.列图表:列举一些图或表,使说明更加直观形象。
(四)说明语言1.准确、简洁、平实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2.科学小品,讲究趣味性、文艺性,须作必要的、生动形象的说明:①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②叙述生活感受,使文章在准确性的基础上更添真实性和生活情趣;③适当描写,使被说明的事物栩栩如生。
二、新闻访谈相关知识(一)基本特征与基本结构访谈是就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
访谈可以是对某一人物的报道,可以是对某一新闻事件或者历史事件的采访和记录,也可以是对正在发生的或人们所普遍关心的某种社会问题的访谈。
而在这几种类型中,最常见的是人物专访。
1.基本特征2.基本结构(1)开头:吸引对方,引起对方的兴趣,积极进入主题。
(2)主体:发现新问题、新材料、新亮点,准确判断它们所蕴含的价值。
(3)结尾:适当总结,对访谈对象表示感谢。
(二)访谈技巧1.访谈态度抱着尊重、理解、学习的态度与访谈对象交谈。
2.问题设计访谈最主要的形式是访谈者向访谈对象提出问题。
因此,访谈问题的设计应体现以下特点:(1)一组问题围绕访谈主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
(2)每个问题明确单一。
(3)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语调和句式。
(4)所用语句是平实的、口语化的。
3.提问技巧(1)一般提问(2)特殊提问4.话语技巧(1)修辞手法:引用、比喻、反问、反复等。
(2)思路:开门见山表明态度,委婉含蓄呈现观点,层层推进揭示本质,顾左右而言他巧避锋芒。
(3)语言风格:朴实无华、浅显易懂、生动形象等。
活动一掌握科普文整体阅读要点科普文阅读要注重整体理解,理解说明对象的特点,把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探究文章展现的人文精神,体会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
1.标画关键,速读明意。
边读边标画出每一段的关键词句,如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表明文章主要信息的中心句、要点句等;快速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围绕什么说明对象阐明了哪些内容。
2.理清层次,弄清说明顺序。
紧扣说明对象,理出思路层次,弄清楚其说明顺序是什么。
3.把握对象特点。
整体解读文章,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一篇科普文,总要有一个主要说明对象,阅读文章时要认真把握这个说明对象的特点,如颜色、大小、形状、形态、性质、性能、习性、原理、用途、功能、影响、结构、操作、程序,发生、发展的规律等,从说明对象的特点上把握全文。
4.探究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体会生命的珍贵与崇高,体会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
(2021·全国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
与先前许多伟大的探险一样,我们的旅程起始于厨房。
当我们看向水面,通常觉得水是平的,然而仔细观察一杯水时,你会发现杯中的水面并不完全平坦,它在边缘处略微向上弯曲——这是它的“弯月面”,这个弯月面的形成是因为水受到了玻璃的吸引,它被拉向杯壁。
注意这一点又有何用?只关注这一点,可能没什么用。
但与其他几个因素联系在一起,它便能帮助我们理解河水何以泛滥。
水会受到玻璃的吸引,这是水的一个特性。
有些液体,比如唯一的液体金属——水银,会受到玻璃的排斥,因而它的表面会像倒扣的碗,叫作“凸月面”。
液体内部也有微弱的吸引力,若非如此,它们便会散开,成为气体。
正如老师为我们反复讲述的那样,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紧密结合而成。
但老师——至少我的老师——没有教我的是,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还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使得水分子之间互相依附,为了帮助理解这一点,可以设想两个在羊毛衫上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
想要展现水的这种“黏性”很简单,接一杯水,在一个平滑的防水面(比如厨房的操作台)上倒上几滴。
现在弯下身,直到自己的视线与液滴平行。
你是否看到水自然地形成一些微微凸起的“小水塘”?假如倒得够多,有一些会流下去,但还有一些会留在台面上,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水会受到相邻的水的吸引,这种黏性或张力强大到有些时候能够对抗重力。
水吸附自身以及杯壁的张力还引发了一种叫“毛细作用”的现象,每当把画笔蘸在水中,我们都会发现水沿着刷毛向上流。
想要解释毛细作用,只需将我们已经了解过的两种效应结合起来考虑。
水会受到某些物体表面的吸引,比如玻璃和画笔的纤维,此外它还会受到自身的吸引。
因此当一个开口足够细小时,便会发生一件有趣的事:水面会受到它上面材料的吸引,被向上拉,又因为开口太过狭窄从而使得液体的整个表面都被向上拉动。
之后,由于水受到了自身的吸引,下面的水也跟着被拉了上去。
现在该去野外观察一下这种效应了,下次当你路过一条两边是泥岸的小河、小溪,注意观察一下岸边的泥,被河水打湿的泥会又黑又湿,但是注意,泥土湿润的地方要高于河水拍打的位置。
高于水面的泥是颗粒和气孔的混合物,有点像有着纤细壁管的细密蜂巢。
河里的水因毛细作用而被向上吸入这些气孔中,结果就是水面以上的泥被浸湿了。
水向上传输的高度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水的纯度——干净的水要比受污染的水升得更高——但主要因素还是颗粒间的气孔大小。
气压也会影响在泥土间向上传输并停留在那里的水量。
这意味着,当气压突然降低,比如风暴来临的时候,土壤无法吸附如此之多的毛细水,于是水就会回流到原来的溪流中,从而加大了在风暴天气中出现洪涝的可能性。
海面高度会受到潮汐状态的影响,而潮汐又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这里我只提一种——气压。
低气压时的海面要高于高气压时,当高气压系统转变为低气压系统,海面通常会上涨30厘米左右,设想你正身处一片你所熟悉的沿海区域,这时你突然注意到海面似乎比你之前任何时候看到的都要高,这或许会让你猜测气压一定是大幅度下降了。
这又意味着,你不仅能预测到坏天气要来了——因为气压表显示气压下降时很可能出现坏天气,而且还可以预测出出现洪涝的风险大大上升——因为在第一滴雨尚未降落时,所有溪流和河流中因毛细作用而被吸附在岸上的水将会被释放出来。
(摘编自特里斯坦·古利《水的密码》,许丹译)(约8分钟)1.标画关键,速读明意。
(可在文中用“”标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水的特性和功用。
2.理清层次,把握特点。
请在圈点勾画文中文眼句、中心句和过渡句的基础上,填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答案①既受到玻璃的吸引,又可吸附自身②河岸上方泥土湿润;气压降低,可能有洪涝(约8分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玻璃杯中“弯月面”与“凸月面”的现象,表明了当水与其他物质接触时,会产生一种吸引力或者排斥力。
B.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水会吸引水、水具有黏性。
C.在一个平滑的厨房操作台上倒几滴水,水会自然地形成一些微微凸起的“小水塘”,这体现出水具有张力这一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