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模式创新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模式创新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模式创新
作者:卢荡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第11期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大量主要劳动力流入城市,城市相比于农村更加现
代化,薪资较高,一些年轻家庭开始举家搬到城市,然而许多老年人依然独自留在农村。

计划
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家庭开始趋向小型化,农村的空巢老人数量呈现增长之势。

因此,传统
的养老服务模式受到了挑战,模式的改革创新变得十分紧迫。

下面讲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模
式中的问题、问题形成的原因和应对措施三个方面。

一、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面临的问题
1. 劳动和经济负担较重
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农村空巢老人没有固定退休金或社会养老保险,他们的经济来源大多靠自己的劳动收入。

然而,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些老人的年龄偏大,劳动力较弱,他们大多种地维持生活。

然而田地的收入有太多不确定性,最多也只不过是
解决粮食问题。

去城市务工的子女本也是城市的弱势群体,在城市的高消费水平和生活压力下,他们赚的钱也只是维持生计,因此用在老人身上的钱也不会太多。

在这种情况下,本该颐养天
年的老人不得不承担起繁重的农活和家务。

2. 身体状况令人担忧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明显下降,患病率也随之上升。

加上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医疗保障较低,老人舍不得去医院看病,只是自己去药店买一些廉价的药来缓解病痛。

子女常年不在身边,他们往往会隐瞒自己的病情,宁愿自己默默承受病痛,也不愿意让子女担心。

子女不在身边,留守在农村是老人只能自我照料,在最需要照料的特殊时期却没有子女在
身边履行照料义务。

3. 精神慰藉缺失
对于父母来说,他们的多半生都在为子女而奋斗,子女的陪伴和亲情是他们最多的精神慰藉。

对于老人来说,他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养老,还需要精神上的养老。

长期独自生活的老人
很孤独,缺乏幸福感,心里话无处倾诉,长此以往不利于老人的心理健康。

农村留守老人迫切
需要思想交流、语言沟通和亲情慰藉。

二、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出现的原因
1. 传统养老观念淡化
受到社会转型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家庭开始趋向小型化,传统家庭养老观念开始淡化,年轻人开始趋向于与父母分开居住。

长期的分开居住使父母与子女的感情逐渐疏离,年轻人倾
向于将自己的感情投入到自己的家庭和子女中。

老人的经济地位和权威地位下降,农村空巢老
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需要往往被忽略。

2.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完善
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创新。

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关于保障老人
权益的政策还不够完善,当老年人的权益受到威胁时,他们没有维权的凭证。

由于大部分农村
地区经济水平较低,养老服务体系的维系缺乏足够的资金,完整的养老服务需要专业的人才以
及设施。

养老服务体系的运营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需要国家实施制度下的资金分配。

三、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模式改善的应对措施
1. 加强思想教育,增强家庭养老服务
相比完善的社会养老体系,老人更需要的是家庭养老。

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应加强对年轻人的思想教育,大力弘扬孝道文化。

子女应该清楚,无论从道德上还是法律上,
赡养老人都是自己应尽的义务。

子女不仅要为老人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还要加强与老人的情
感交流。

子女要时刻关注了解父母的生活和身体情况,让每一位空巢老人都能够老有所依,颐
养天年。

应鼓励孝敬老人的社会风气,可以开展一系列表彰活动。

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保障制度
国家应完善保障老人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不履行赡养老人义务的子女进行处罚,使老
人的权益有法可依,而不是只受道德约束。

政府要加强基层养老机构的管理,改善基础设施,
提高服务水平。

建立社会养老评估体系,以此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供更加规范化、人性化
的服务模式。

3. 加大资金投入,尤其保证农村地区资金的充足
农村的养老服务体系不完善,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缺乏资金改善基础设施以及
聘请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

加大对老人的补助力度,对养老机构的资金补贴,以此来满足老人
的养老需求。

同时,要多渠道扩展资金筹集来源,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筹集农村养老所需的资金。

四、结语
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还面临着很多问题,这需要家庭、社会、国家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空巢老人不应该是社会的负担,最悲伤的是他们被迫独自生活,得不到子女、社会的温暖。


巢老人的养老难题是最不容忽视的社会难题,而随着中国社会的老龄化,养老问题亟待解决。

最重要的是子女能够背负起赡养老人的责任,空巢老人最需要的还是子女的陪伴与关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