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岁月如歌词话香港粤语流行曲香港三联书店

岁月如歌词话香港粤语流行曲香港三联书店

CHU Yiu Wai Stephen朱耀偉PublicationsBooks《歲月如歌:詞話香港粵語流行曲》。

香港:三聯書店,排印中。

《香港的當勞化》。

香港:文化會社,2007。

《詞中物:香港流行歌詞賞析》。

香港:三聯書店,2007。

《當代西方批評論述的中國圖象》。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愛恨地球村:透視全球化現象》。

香港:天窗出版,2005。

《虛擬後樂園:透視電腦遊戲文化》(與陳潔詩合著)。

香港:天窗出版,2005。

Between Home and World: A Reader in Hong Kong Cinema (co-edited with Esther Cheung).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音樂敢言之二:香港「原創歌運動」研究》。

香港:Bestever, 2004.《本土神話:全球化年代的論述生產》。

台北:學生書局,2002。

《香港「中文歌運動」研究》。

香港:匯智出版社,2001。

《香港文學@文化研究》(與張美君合編)。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

《中國作家與宗教》(編)。

香港:中華書局,2001。

《以法之名:後殖民香港法律文化研究》(與冼偉文合著)。

台北:學生書局,2000。

《光輝歲月:香港流行樂隊組合研究(1984-1990)》。

香港:匯智出版社,2000。

《香港流行歌詞研究:七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

香港:三聯書店,1998。

《他性機器?後殖民香港文化論集》。

香港:青文書屋,1998。

《當代西方批評論述的中國圖象》。

板橋:駱駝出版社,1996。

《後東方主義:中西文化批評論述策略》。

板橋:駱駝出版社,1994。

Selected Essays“The Importance of Being Chinese: Orientalism Reconfigured in the Age of Global Modernity,” Boundary 2 35:2 (Summer 2008): 183-206.“Can Cantopop Industry be Creative? The Transmi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Hong Kong Popular Song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 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Culture: Transmi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forthcoming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四溟詩話》的詮釋觀念〉,《漢學研究》第25卷第2期 (2007年12月),頁165-185。

“The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Identity in Hong Kong Cantopop,” Perfect Beat: The Pacific Journal of Research into Contemporary Music and Popular Culture Vol 7 No 4 (Jan 2006): 32-51.〈早期香港新浪潮電影:「表現不能表現的」〉,羅貴祥、文潔華編:《雜嘜時代:文化身份、性別、日常生活實踐與香港電影1970s》(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5),頁195-209。

“Hybridity and (G)Local Ident i ty in Postcolonial Hong Kong Cinema” (revised and expanded version of “(In)Authentic Hong Kong: The …(G)Local‟ Cultural Identity in Postcolonial Ho ng Kong Cinema”), in Sheldon Lu and Emilie Yeh eds., Chinese-Language Film: Historiography, Poetics, Politics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5), pp.312-328.〈一位文化精英的自我反省: 讀《我這一代香港人》〉,《明報月刊》(2005年8月),頁109-110。

“Whose Chineseness?” (Korean transla tion of the essay〈誰的中國性:九十年代兩岸三地的後殖民研究〉, in Baik Youngseo ed., Rethinking East Asia from the Periphery (Seoul: University of Yonsei, 2004), pp. 86-115.“Who Am I?—Postcolonial Hong Kong Cinema in the Age of Global Capitalism,” in Between Home and World: A Reader in Hong Kong Cinema(co-edited with Esther Cheung).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pp. 39-58.〈九十年代香港文化研究:體制化及其不滿〉,《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26期(2003秋/冬):頁81-102。

〈香港各大學現當代文學研究單位簡介〉,《文訊》第217期(2003年11月),頁49-51。

〈人地不宜:悼薩伊德〉,《E+E》第8期 (2003秋),頁9-13。

〈後人類論述與世界公義〉,《當代》第191期 (2003年7月),頁110-125。

〈香港粵語流行歌詞創作新與舊──從七十年代說起〉,《第四屆香港文學節論稿匯編》(香港:藝術發展局,2003),頁180-200。

〈香港流行歌詞的價值衝突與(不)調和〉,《思》第83期 (2003年1月),頁9-14。

“Developing Local Popular Songs in Hong Kong: A Study of the …All Cantonese Pop Music Station‟ Format,” Media International Australia Incorporating Culture & Policy105 (November 2002): pp.147-162.“Postcolonial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Social Analysi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and Social Practice 46:2 (Summer 2002): 148-156.〈全球化年代的後殖民研究〉,《社會理論學報》第5卷第1期(2002年春),頁153-175。

〈再讀《人間詞話》:從西方文論看王國維的境界說〉,《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台北:學生書局)第1期(2002年6月)頁159-182。

〈誰的中國性:九十年代兩岸三地的後殖民研究〉,《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19期(2001年春/夏),頁135-158。

“(In)Authentic Hong Kong: The …(G)Local‟ Cultural Identity in Postcolonial Hong Kong Cinem a,” Post Script, Vol.20:2 (June 2001): 148-160.〈(不)真實香港:後殖民香港電影的全球/本土身分〉(“(In)Authentic Hong Kong”一文的中文版),《中外文學》第29卷第10期(2001年3月),頁6-18。

〈流行曲與偶像文化〉,《傳媒及資訊意識教育》(香港:突破機構,2001),頁168-169。

〈Band History: 從披頭四到LMF〉(與蔡偉民合著),馬傑偉編:《出賣LMF:粗口音樂檔案》(香港:明窗,2001),頁167-176。

“Postcolonial Law in the Global Economy: The Case of Hong Kong,” (co-authored with Sin Wai M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w 28 (Dec. 2000): 291-309.〈小城大說:後殖民敘事與香港城市〉,龔鵬程、黎活仁等編:《方法論與中國小說研究》(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2000),頁403-424。

〈全球化城市的本土神話:《玻璃之城》的香港圖象〉,《中外文學》第28卷11期(2000年4月),頁50-63。

〈全球化年代的國族論述:從後國族意識到中國論述〉,《思與言》第38卷第1期(2000年3月),頁185-218。

〈同途殊歸:八十年代香港的比較文學〉,劉漢初、黃耀 、龔鵬程、黎活仁編:《香港八十年代文學現象》(台北:學生書局,2000),頁273-300。

〈反放逐的書寫:試論柏楊小說的「放逐」母題〉,黎活仁等主編:《柏楊的思想與文學》(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頁551-575。

〈全球化論述生產年代的中國圖象〉,《清華學報》新29卷第3期(1999年9月),頁233-260。

〈五四的反思:從現代到後現代〉,《中外文化與文論》第六期(1999年8月),頁30-33。

“In the Name of Law: Legality and Morality in Postcolonial Hong Kong,” (co-authored with Sin Wai M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w 27 (June 1999): 185-205. 〈香港流行歌詞中的「香港」本土意識〉,龔鵬程、黎活仁主編:《香港新詩的「大敘事」精神》(嘉義:佛光大學出版社,1999),頁275-304。

“Whose Rule of Law? Rethinking Postcolonial Hong Kong Legal Culture,” (co-authored with Sin Wai Man), Social and Legal Studies 7 (June 1998): pp.147-169.〈以法之名:後殖民香港的法理、道德與公共論述〉(與冼偉文合著),《當代》第132期 (1998年8月),頁118-125;第133期 (1998年9月),頁124-13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