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理学抗心律失常药PPT课件

药理学抗心律失常药PPT课件


自律细胞的自律性
自律细胞4相不稳定→自动缓慢去极化
SA/AV结 自律 细胞
非自律 细胞
-
7
(二)
快 反 应 和 慢 反 应 电 活 动
快反应细胞:心房肌、心室肌、浦氏f
特点: 1.膜电位大(-80—-95mv) 2.除极速度快,传导速度快,振幅大 3.除极主要由Na+↓所致 4.整个APD中有多种电流参与
INa抑制过强---出现传导阻滞,造成折返激动 IKs通道基因突变--- Q-T间期延长综合征 L型钙电流---APD缩短,产生房性及某些快速型心律
失常
-
24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 制和分类
一、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 (一)治疗心律失常的机制
1.阻滞钠通道 2.拮抗心脏的交感效应 3.调节钾通道,适度延长有效不应期 4.阻滞钙通道
心律失常
-
13
二、心律失常发生机制
-
14
1.折返:指一次冲动下传后,又可顺着另一环行通路 折回并再次兴奋原已兴奋过的心肌
-
15
1.折返
正常心肌
单向传导阻滞
折- 返形成
16
-
17
产生折返的条件:
①解剖或生理学环形通路; ②单向传导阻滞或相邻细胞ERP不均一 ; ③回路传导的时间足够长,折回的冲动落在
-
9
慢反应细胞:窦房结、房室结、心肌缺血的细胞
特点: 1.膜电位小(-50—-70mv) 2.除极速度慢,传导速度慢,振幅小 3.除极主要由Ca2+↓所致 4.静息膜电位不稳定,易除极,自律性↑
-
10
快反应细胞
慢反应细胞
心房肌、心室肌、蒲氏纤维 窦房结、房室结、病变心肌
膜电位 大(-80~ -95 mV) 0相 快Na+内流为主
浦氏纤维末梢正常冲动传-导、单向阻滞和折返形成31
单向传导阻滞的对策
单向阻滞的 消除
P TP
P
P
P
P
QRS
-
2
心律失常分类
缓慢型: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 快速型: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
心房扑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室性早搏、心室颤动等
-
3
治疗措施
1.物理治疗(如体外压力感受器刺激,或安装器械 如起搏器)、手术、介入治疗(如射频消融)等 2.药物治疗
-
4
第一节 正常心肌电生理 一、心肌细胞膜电位
→APD、ERP↑
-
12
(四)有效不应期 (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 ERP)
指从除极开始到对刺激产生扩布性动作电位的时间 意义: 1.反映钠通道恢复有效开放所需的最短时间 2.其时间长短一般与APD的长度变化相应,但程度
有所不同 3.ERP/APD↑→心肌不反应的时间↑→不易引起快速
• 迟后除极:发生在4相,Ca2+超载引起Na+短暂内流
mV
2
3
诱发因素: •APD过长 •c外低钾
早后除极(early after depolarization, EAD)与触发活动
-
t2(1s)
mV
原因:胞内Ca2+Na+短暂内流
诱发因素:
4
•强心苷中毒 •心肌缺血 •细胞外高钙
4
迟后除极
(delayed after depolarizat-ion, DAD) 触发活动 t2(2s)
非自律细胞—静息电位
-
5
心肌动作电位及离子转运
mv
1相:Ito
+30
K+短暂外流 2相: Ik
K+外流,Ca++、 Na+内流
0
0相: 大量Na+
内流
-70
3相: Ik 大量K+外流

-90
APD
4相
4相:Na+-K+ ATPase
动作电位时程(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 APD): 0~3相,主要受K+外流速度的- 影响,膜电位恢复所需时6间
早后除极和迟后除极
后去极 发生时间 机制
处理
早后去极 4相之前 APD 长 APD缩短
迟后去极 4相
Ca2+内流 → Na+短暂内流
抑Ca2+、 Na+内流
-
23
4.基因缺陷:
染色体三个突变基因→心肌复极↓→Q-T间期延长
综合征
5.离子靶点假说:
INa、ICa、IKr 通道的功能或表达异常时,可引起各 种心律失常
去极快 传导 快 (0.4~4.0 m/s) 4相 Na+内流
K+外流
小( -50~ -70 mV) 慢Ca++内流 去极慢 慢 (0.02~0.05 m/s) Ca++内流 K+外流
-
11
(三)药物、静息膜电位对动作电位的影响
静息膜电位↓→钠通道开放↓→复活时间↑ 钠通道阻滞药→0相除极↓→传导↓、兴奋性↓
学习目标
掌握 ①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 ②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机制 ③常见类型心律失常的选药
熟悉 常见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及代表药物
-
1
【概述】
• 心律失常(arrhythmia):是一种由于心动频率和节律
的异常,使心脏泵血功能受损而导致的严重心脏病 • 窦性心律 (频率:60~100次/分)
规则(每2个心动周期间隔时间均等)
3.消除折返 ①改变传导性: 增加反应性→加快传导→取消单向阻滞 降低反应性→减慢传导→使单向阻滞变为双向阻滞 ②延长ERP: • 绝对延长: ERP↑/APD↑ • 相对延长: ERP↓/APD↓ • 使邻近细胞ERP趋向均一化
-
30
单向传导阻滞
1
A
2
1
2
A
单向阻滞
2
1
C
正常冲动传导 B
C 单向阻滞和折返 B
静息电位(RP)极化:膜内较膜外负 90mv(心室肌、蒲氏纤维)
动作电位(AP)先除极后复极
0相(快速除极)—Na+内流
1相(快速复极初期)—K+ 短暂外流
2相(缓慢复极)—Ca2+、Na+(少量)内流,
K+外流
3相(快速复极末期)—K+外流
4相(静息期) 自律细胞—
4相坡度(斜率) 最大舒张期电位(MDP)
原已兴奋心肌的不应期之外;
-
18
2.自律性升高: ⑴自律细胞 ①加快4相除极速率→自律性↑ ②最大舒张电位↓→自律性↑ ③阈电位下移→自律性↑ ④病理 ⑵非自律细胞
-
19
3.后除极: • 特点:频率快、振幅小、振荡波动、膜电位不稳定→
易引起触发活动→心律失常 • 早后除极:发生在2-3相,APD过度延长时易发生
-
25
(二)药物的基本作用机制 1.降低自律性: ①4相除极斜率↓ ②上移阈电位 ③最大舒张电位↑ ④延长APD—延长心动周期,从而减慢自动起搏
-
26
3相K+外流
22-8
4相Na+或Ca2+内流
-
27
-
28
2.减少后除极 ①缩短APD药物
→减少早后除极 ②钠、钙通道阻滞药
→减少滞后除极
-
2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