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情校史篇一、福州大学简介福州大学创建于1958年,福州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为福建省属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
学校现有怡山校区,上街校区、铜盘校区、厦门工艺美院校区等四个校区,校园总占地面积5000多亩,大部分学科群位于福州大学城上街校区。
怡山校区地处福州西郊风景秀丽的闽江之滨,与著名的古刹西禅寺相毗邻,环境优美,四季如春、一派南国风光,占地945亩;上街校区地处风景如画的闽侯旗山脚下,乌龙江畔的福州大学城区,占地3400亩;铜盘校区地处福州近年来新开发的软件园区,占地400亩;厦门鼓浪屿校区地处东南旅游名区、经济开发区的厦门市区,占地300多亩,校区素有“花园式校园”的美誉。
1、校标释义:“福”字吉庆祥和,为人所喜闻乐见,学位帽为高等教育之象征,二者结合构思巧妙,属性鲜明,寓意深邃,形象独特。
以“福”字为主体的校标图案突破传统篆字设计模式,阴阳和谐,疏密得宜,端庄典雅,醒目大方,宛如一位温文尔雅的饱学之士。
校标采用单色——红色,吉祥、热情、醒目。
2、校训——明德至诚,博学远志来源:明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 至诚——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下之化育;可以赞天下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下之化育。
(《中庸》) 博学远(笃)志——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 主要含义:学校办学要以德在先,要发扬人们天赋的善良美德,以达到才德完美无缺的最高境界;培养人要以人为本,只有天下至诚之人才能治理天下的人伦纲常,树立天下的根本事业,懂得天地的变化繁育。
莘莘学子要勤奋、广博地学习,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掌握知识报效祖国。
二、三代校长简介一所大学要有属于自己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源于自己的历史。
福州大学从它的历代杰出者身上,提炼出“福大精神”。
像首任校长张孤梅那样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像卢嘉锡先生那样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像魏可镁院士那样勇于拼搏的奉献精神。
福州大学正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构筑福大人的精神大厦。
张孤梅(1910-1969),广东省梅县人,民国23年(1934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民国27年2月参加新四军,民国2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张孤梅30年代就读于北平中国大学经济系,同时在北平、上海、广东从事学生运动。
抗战初期,历任新四军教导总队政治教员,一支队特务营政治教导员,民国29年10月至民国30年5月任“联抗”部队政治部主任,离开“联抗”部队后,先后任新四军一师一旅三团政治委员,中共泰县县委书记兼县独立团政委,新四军苏浙军区第四纵队十一支队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山东军区一纵一旅二团政委,华野一纵一师政治部主任、副政委,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政治部宣传部长,杭州市军管会文教部长。
建国后,先后担任二十三军六十九师政治委员,二十三军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1955年任军委政治学院训练部副部长。
1957年任福州大学党委书记。
在建校初期的艰难岁月里,张孤梅和师生员工同甘共苦,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
他打破了五十年代流行的理工分开的建校模式,提出了理工合一的办校主张。
他在为革命而征战中损坏的腰椎,为了福州大学的建校,一次又一次地发病,一次又一次地住进医院。
就是倒在病床上,他仍然时时找人来汇报情况,研究解决问题。
他立下誓言:“我活着要为福大的创建献出毕生力量,将来死了也要永远和它在一起。
”卢嘉锡,1915年10月生,福建厦门人(原籍台湾台南),农工党成员、中共党员,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研究员、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1960年至1981年任福州大学教授、副校长。
他极力促成福州大学进入国家高等教育“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行列,指导学校向高层次、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发展。
卢嘉锡先生曾在为校友会主编的《芬芳桃李话当年》一书所作的序言中说:“中国有句古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这意味着至少有投入才有产出。
如果没有福州大学当年园丁们辛勤耕耘,精心培育,自然就不会有今天这样春色满园,桃李芬芳的丰收景象。
”他在文章中满怀深情地希望,“愿大家继承老一辈艰苦创业的精神,发扬福大人的优良传统,继往开来,努力工作,去迎接更加伟大的新世纪。
”魏可镁,1939年8月出生于日本九州。
他的父亲早年到日本谋生,从打小工到经商,在异邦生活了30多年。
1944年底,父母带着5岁的魏可镁举家回到了祖国。
旧中国并没有使他们一家摆脱贫困的命运,解放后,他们才真正拥有了新的生活。
魏可镁1965年从福州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开始了漫漫求索的科学征程。
1987——1988年赴日本化学技术研究所访问研究。
国家级专家、博士生导师。
1997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工业催化剂的研究开发,先后研究成功了氨合成、低铬、无铬高温度换催化剂等五个催化剂已工业化生产推广,其中一个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二个获国家发明三等奖、二个各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发表论文60多篇。
经国家计委批准投资5356万,负责建立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三、学校发展简介(一)、崛起于东南的新型大学福州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中共福建省委创办的一所省属工科大学。
近半个世纪以来,福州大学历经了筚路蓝缕的艰难初创时期、波澜壮阔的恢复发展时期和昂首向前的跨越式发展时期。
建校初期,当时的领导人和奠基者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气魄,采取高起点的发展战略,提出把福州大学建设成为“南方清华”的奋斗目标,并按照理工合校、以工为主的定位,以厦门大学的部分学科专业为基础,分别从厦门大学调整了机械、电机、化工、矿冶等工科四个系和数理化部理科师生,并增设了土建、数学、物理、化学四个系,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工科为主,理工结合的办学格局。
其时,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院长卢嘉锡作为福州大学的首任创办者之一,带领一批骨干教师来到新建的福州大学,创建了理科各系科;工科的有关系科的教学力量先后得到原高教部、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浙江大学等有关部门、院校的大力支持;老一辈革命家。
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时任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的叶飞同志为福州大学的创办作出了历史性的决定和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进入了恢复发展时期。
在这期间,学校紧紧跟上我国高等教育的恢复、调整、改革与建设步伐,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实施了一系列恢复、整顿和改革发展措施,在联合办学、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
1979年学校率先与国家一机部签定了培养本科生的协议,此后,学校加强了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办学形式,走上了联合办学的新路子。
从80年代开始,学校又先后与国家煤炭部、交通部、水利电力部、石油部、建材总局以及福建省人民政府等单位进行联合办学;先后与闽清县、厦门经济特区、邵武市等十多个地方政府建立了广泛的协作关系。
加强了与合肥工业大学、上海工业大学、山东工业大学,日本长畸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前苏联国立乌德穆尔特大学等国内外院校的友好往来,并建立了校际协作关系。
联合办学为福州大学赢得了第一次重大发展机遇。
学校实行的省、部、校联合办学和协作办学新模式,成为当时高校管理体制的一项重要改革,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肯定。
此后,为应福建省人才之急需,学校又加强了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在院系、专业结构上进行了调整,增设了财经、管理等专业,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专门人才。
至此,福州大学已发展成为理、工、财、文兼有的多科性大学。
90年代初期,学校以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在全省率先进行教育综合改革,率先实施了收费教育改革、学分制改革、学院制改革、职称制度改革和学衔评定、职务聘任改革、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等多项改革。
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教育质量,推动了科教对外服务,为推动福建工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这些改革在当时全国高校中均走在前列,得到了国家有关领导的多次认可和支持,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的充分肯定。
到了90年代中期,以“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的教育思想大讨论为契机,以“九五”“211工程”建设为标志,福州大学获得一次快速发展的机遇。
经过“九五”期间的建设,学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在教学、科研、学术梯队、办学条件等方面得到明显加强和改善,整体办学水平和效益明显提高,综合办学实力明显增强。
这期间,学校基本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兼有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发展格局,在教育教学质量、科研、管理和办学效益等方面,已经跻身国内省属同类高校前列;在少数学科方向、研究水平方面己可与国内外同行争强。
跨入新世纪,是福州大学发展的第三阶段。
世纪之初是我们国家、我们民族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这新的历史时期,福州大学以全面建设“十五”“211工程”为中心任务,加快了改革和发展步伐,经过“十五”“211工程”建设,学校各项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办学的整体水平和效益进一步明显提高,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本专科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多层次、多模式的办学格局和设有24个学院、64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达30,000多名,各类研究生达5300多名的办学规模,成为我国东南地区特别是福建省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摇篮,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基地,加强国际和地区科技、文化等学术交流的一座重要桥梁,福州大学的综合办学实力已跻身全国高校百强之列。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建设和发展,福州大学办学成绩斐然,综合实力增强,当前学校正以新的跨越,以超常规的发展思路,沿着建成教学研究型的我国东南强校的奋斗目标,全面推进“十一五”“211工程”建设,努为福建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速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二)、福建科学技术人才的摇篮建校初期,福建省委提出了要把福州大学建设成为“南方清华”,为福建工业经济建设发展培养工科人才的愿景,在长期的办学中,学校从擎着建设“南方清华”的梦想,到创建国内省属同类一流大学,再到建设东南强校这一脉相承的奋斗目标的过程中,始终把为国家、为福建省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专门人才作为首要任务,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促进经济、管理、人文、法律、艺术等之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使学校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科学的办学思路和与时俱进的教育管理理念,为人才的全面发展构筑了良好环境。
经过近五十年的呕心沥血、励精图治,福州大学至今己向国家、社会、福建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无数的各类专门人才共计90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