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农药减量使用的对策

浅谈农药减量使用的对策

浅谈农药减量使用的对策农药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

长期以来,农药对控制农作物病虫草发生危害,保护农作物安全生长,提高作物产量,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等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农药在大量使用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对水、土壤、空气等均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与此同时,过量、盲目地使用农药也带来了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人的健康。

为此,研究和探索农药减量使用问题,合理使用农药,控制面源污染,对保护江西省鄱阳湖经济生态区的一湖清水,促进江西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障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意义重大。

1 农药减量使用的必要性1.1 环境保护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大气、水、土壤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含量逐渐增多,其中农药则是造成该类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和探索农药减量使用问题,合理使用农药,控制面源污染,可以降低环境污染、有效地保护环境,对保护我省鄱阳湖经济生态区的一湖清水,促进我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据了解,有专家测算,目前我国农药的平均施用量13.4kg/hm2,其中有60% ~70%残留在土壤中。

1.2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由于农药的特性,如使用不当,极易造成产品污染,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人们的生活质量。

有关食品安全的新闻不绝于耳,各地也发生过多起农产品农药超标案例,如2010年1月出现的“毒豇豆”事件,2010年4月出现的“毒韭菜”事件,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特别是农产品食品安全的担忧,而农药减量使用能降低农产品的农药残留。

1.3 病虫害防治对策的要求过分追求和依赖剧毒农药,极易造成病虫的耐药性和抗药性的提高,不但造成杀虫效果不佳,而且用药量加大、防治成本增加。

这就要求生产者改变其对病虫的防治对策,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

2 农药使用的现状2.1 病虫草害发生严重,防治用药需求较大近年来,受生态环境的变化、气候异常及作物布局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病虫草鼠的危害不断加大,突发性病虫害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农作物稳产、高产,造成农药使用量增加,如白背飞虱、褐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等均达偏重到大发生程度,防治压力大,防治次数较多,用药需求量大。

2.2 农户用药水平低,增加了农药使用量目前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农田,留守在家种田的农户主要是老人和妇女,文化程度低,身体素质差,而且种田的目的是为了口粮。

这样一来,导致种田工作管理粗放,病虫防治技术要求难以掌握到位。

农户用药水平低主要体现在:一是药剂选择不科学。

不能根据防治对象、防治作物和用药时间来对症用药,片面认为只有毒性高、杀虫谱广、用药量大的农药效果才好,常常是连续多次高剂量使用一些低含量、高残留、不对路的复配农药,结果造成农药使用量增加。

二是用药目的不明确。

片面追求田间要无病无虫无杂草,降低防治指标乱打保险药,存在无病防病瞎用药,见虫就打滥用药,什么不见乱用药,五天打一次药治虫,七天施一次药防病的现象。

三是用药时间不准确。

不按照技术部门指导用药,不按照田间病虫草的发生防治适期用药,而是看自己有没有时间,等到田间病虫造成危害后才来决定什么时间用药。

结果防治不适期,防效不好而不得不增加防治次数。

四是用药剂量不标准,对水量不足。

主要是不按照技术部门推荐的合理用量,随便增加用药量,片面认为药用得越多效果就会越好,就可以减少用药次数,甚至一劳永逸。

五是施药方法不正确。

不管防什么病治什么虫,不论水稻和蔬菜,不分大棚和露地,而是按照自己的习惯,怎样方便怎样用,一成不变地使用一种用药方法,不按病虫为害习性来施药。

2.3 施药器械落后,农药利用率低目前农民使用的喷雾器多是工农-16型老式器械,“跑、冒、滴、漏”现象严重,影响了用药质量,降低了防治效果,农户不得不加大用药量来提高防治效果。

2.4 农药市场混乱,农户购买到的农药质量难以保证目前农药市场完全放开,品种繁杂,而经营单位和个人良莠不齐,受经济利益驱动,部分经营户和单位往往向农户推荐最赚钱的配方而不是最适配方,从而导致农户用药不对路,影响了防治效果,不得不再次用药,增加了用药量。

2.5 存在违规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现象一些农民因循守旧,拒绝接受新农药、新技术,坚持使用一些高毒、高残留农药配方,如高毒农药甲胺膦等,目前仍存在偷偷使用的现象,不仅影响了防治效果,还影响了农产品品质。

3 农药减量使用的对策与措施3.1 建立预警机制,不断推进减灾防灾能力建设3.1.1 加强灾害的预测预报进一步加强公共植保体系建设,稳定植物保护队伍,将病虫监测预警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病虫灾害的预测预报工作正常开展。

健全县、乡、村植保网络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病虫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治指导公共服务。

进一步规范田间病虫调查及数据填报程序。

加强与气象等部门的协调,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和手机等平台,强化预警和病虫防治信息的发布,及时向农民传送防治信息,提高病虫防治信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及时指导农民适时防治病虫害。

3.1.2 加强领导强化灾害防治组织领导,完善灾害处理机制,制定灾害预案,做好防治灾害的各项准备,加强部门协调,形成防灾减灾合力。

3.1.3 加强治理灾害能力建设推进病虫灾害的统一防治和专业防治,扶持专业化防治的组织发展,提高灾害科学处置水平。

3.2 强化病虫综合防治技术措施3.2.1 加强病虫监测预警,提高防治的针对性强化病虫测报体系建设,严格按照病虫测报规范要求,开展农作物病虫预报,及时开展虫情会商,准确掌握病虫发生发展动态并指导农民适期用药,进一步推进“病虫情报”进村入户工作,确保防治效果,避免盲目用药。

3.2.2 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替代化学农药使用因地制宜推广应用农业、物理、生物和化学防治相配套的防治技术,开展农作物病虫草鼠综合防治,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1)推广稻田耕沤治螟技术。

在螟虫越冬化蛹高峰期,及时耕沤冬闲田和绿肥田,灌深水浸沤,使螟虫不能正常羽化,降低发生基数。

冬种田收获后和早稻收割后及时耕沤,有一定灭螟效果。

(2)选用抗病品种。

早稻要选抗稻瘟病;中稻要选抗稻瘟病、稻曲病;晚稻要选抗稻曲病、南方黑条矮缩病的优良品种。

(3)大力推广物理、生物等防控技术。

一是灯光诱杀物理防治技术。

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水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

二是性引诱剂诱杀二化螟、稻纵卷叶螟仿生防治技术。

三是稻鸭共栖治虫除草防纹枯病,保护利用天敌等生物生态控害技术。

四是选用系列高效生物农药控制各种病虫技术。

(4)大力推广秧田“送嫁药”预防分蘖期病虫技术。

在秧苗移栽前2 ~3d,倍量喷施防治螟虫、稻瘟病、稻蓟马以及稻飞虱等对路农药,以预防或减轻大田病虫的发生危害。

(5)大力推广破口抽穗初期混合用药保穗技术。

在水稻破口抽穗初期,将预防稻瘟病的农药,与防治纹枯病和稻飞虱等病虫的农药混合一次喷施,达到一次施药预防多种病虫的目的。

(6)大力推广高效低毒友好对路农药。

一是防治白背飞虱可选噻嗪酮、噻虫嗪、烯啶虫胺、球孢白僵菌(天定)、吡虫啉。

二是防治褐飞虱可选吡蚜酮、噻嗪酮、噻虫嗪。

三是防治稻纵卷叶螟可选氯虫苯甲酰胺、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球孢白僵菌(两头歼)、丙溴磷、毒死蜱、阿维菌素、甲维·毒死蜱、甲维盐、苏云金杆菌。

四是防治二化螟可选球孢白僵菌(天擒)、甲维·毒死蜱、氯虫苯甲酰胺、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丁烯氟虫腈、虫酰肼。

五是防治稻瘟病可选春雷霉素、三环唑、稻瘟灵。

六防治纹枯病可选苯甲·丙环唑(爱苗)、井·蜡芽、井冈霉素。

七是防治稻曲病可选戊唑醇、晴丙唑、井·蜡芽。

八是防治细菌性条斑病可选叶枯唑、噻森铜、噻菌铜。

通过近年来新筛选出来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应用后,可减少单位面积常用化学农药使用量50%左右。

3.3 利用植保合作社的优势,大力开展统防统治由于传统的农业防治方法不仅难以控制病虫害,而且很容易污染生态环境和危害食品安全,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施药方式,大力发展以企业、经济实体和科技示范户为依托的多元化植保服务组织,充分利用植保合作社的优势,大面积推行统一防控,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病虫危害造成的损失。

在此基础上建立病虫害防控样板田,尤其在病虫害发生的关键时期,组织农民现场观摩,展示统防统治效果,提高农民科学防控意识,引导农民大面积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从而促进统防统治工作的快速发展,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通过近几年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工作,可得出如下结论:开展病虫害专业统防统治,可提高病虫害防治技术到位率,提高农药利用率,比农民自发防治减少用药量10%以上,是减少农药使用的有效途径。

3.4 抓“减量控害”示范带动利用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的平台,把它作为集成和创新绿色防控技术的基点,向社会展示宣传绿色防控技术的窗口,教育引导农民实施绿色防控技术的样板。

对示范村进行安全用药技术培训,推广新型机械的使用,通过综合测报、防治、农药使用管理、安全用药等植保业务工作,最终达到减量控害、节本增效,保障农产品安全和人民身心健康。

近几年农药“减量控害”示范项目实施示范区结果显示:一年(早、晚稻)减少打药次数5次,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5%以上,每667m2节约成本23元,提高防效10%以上,平均每667m2增收节支100元。

辐射全县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6%以上。

3.5 加强部门之间协作农业、工商等部门密切配合,定期不定期对农药经销商进行执法检查,打击假冒伪劣农药。

强化农药施用后废弃物处理农药废弃物主要包括变质失效无法使用的农药、用于处理渗漏农药的材料、施药后剩余的药液、农药废旧包装物,如瓶、桶、罐、袋等。

这些农药废弃物如果处理不当,对环境危害很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