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药减量行动实施方案

农药减量行动实施方案

附件2:恩施州农药减量行动实施方案农药是控制农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的重要农业物资。

多年来,受我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主栽作物种类的改变、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危害呈现出新规律和新特点,造成防治难度加大,农药的使用量也逐年增加。

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仅造成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同时还影响到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

为有效控制农药使用量,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思路及原则(一)总体思路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依靠科技进步,依托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大力推广新型环境友好型高效农药,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加快转变病虫害防控方式,大力推进绿色防控技术和专业化统防统治,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病虫害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实现农药的减量使用并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危害。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减量与保产并举。

在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的同时,建立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做到病虫害防治效果不降低,促进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稳定发展,保障有效供给。

二是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

在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的提升,推进绿色防控技术和农药的科学使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是坚持生产与生态统筹。

在保障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同时,统筹考虑生态环境安全,减少农药面源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四是坚持节本与增效兼顾。

在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的同时,大力推广新药剂、新药械、新技术,做到保产增效、提质增效,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二、目标任务2017年,重点加大农药科学使用、绿色防控等技术培训力度,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和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全州农药利用率及科学用药整体技术水平。

其中,推广先进植保机械是减量用药、提高农药利用率的关键。

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超过20%;蔬菜、烟草、水果、药材等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超过20%;农户自用的老式喷雾器替换率达20%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使用比例达50%以上;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和农药使用总量较上年减少10%以上。

到2020年全州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超过30%,经济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超过30%,农户老式喷雾器替换率达到50%以上,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和农药总量较2016年减少30%以上。

三、技术路径根据病虫害发生危害的特点和预防控制的实际,坚持综合治理、标本兼治,重点在“控、替、精、统”四个字上下功夫。

(一)“控”。

即控制病虫发生危害。

应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创建有利于作物、天敌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实现病虫灾害不发生、少发生或轻发生。

(二)“替”。

即利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利用高效先进的药械替代低效老式药械。

(三)“精”。

即推行精准施药。

重点是在准确诊断病虫害的基础上,精准对靶施药、对症适时适量施药。

根据病虫监测数据,坚持达标防治,在最佳防治时期用药。

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要求的剂量和次数施药,避免盲目加大施用剂量和增加使用次数。

(四)“统”。

即推行病虫统防统治。

扶持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大规模开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率、效果和效益,解决一家一户“打药难”、“打药乱”等问题。

四、分作物按区域抓重点突出茶叶、蔬菜、水果等主要经济作物,不放松水稻、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

实施分类指导、分区推进。

(一)茶叶主产区。

全州30个重点产茶乡镇大力推广茶叶病虫绿色防控技术;在茶毛虫、茶尺蠖等暴发性害虫大发生前集中力量采用生物农药进行统防统治。

到2020年在重点茶区的绿色防控覆盖率超过50%,平均覆盖率超过30%。

化学农药的减量超过50%以上。

(责任单位:县市农业局(茶叶局)、州农业局经作科、州植保站、州农机推广站、州绿办) (二)蔬菜生产区。

一是以种植十字花科蔬菜为主的高山夏季生产区域主要病虫发生趋势是虫害重于病害,且草害严重。

包括四县五乡镇(红土、新塘、官店、椿木营、中营)外,恩施的板桥、建始龙坪、巴东野三关、绿葱坡,利川汪营、谋道、柏杨、团堡,咸丰坪坝营,鹤峰燕子、北佳等这些蔬菜产区常年种植的面积都在万亩次以上。

在这些区域从事蔬菜生产的多是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每个主体种植的面积基本上都在数百亩甚至上千亩,有利于专业化统防治统、无人飞机作业、静电喷雾机使用技术以及地面大型植保机械喷施等措施推广,这些技术的推广可以将目前30%左右的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左右。

二是以二高山辣椒为主的茄科蔬菜生产区,如恩施沙地、崔坝、白杨坪,建始红岩、长梁,巴东清太坪、水布垭,利川中部盆地,宣恩椒园、高罗,咸丰忠堡、尖山,来凤大河,鹤峰太坪等。

这些产区的病虫发生趋势是病害重于虫害,这区域茄科蔬菜种植的绝对面积虽然相对较小且分散,但用药周期长,用药次数多、用药量较大,亩用药量常常是粮食作物和其他作物的3—5倍,在这些区域虫害可通过采用物理防治,病害通过“替代”防治,即利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利用高效先进的药械替代低效老式药械。

三是以低山城郊保护地栽培为主的精细蔬菜生产区。

该区域病虫害发生趋势是病虫种类多,且病虫皆重,特别是抗药性强的小菜蛾、菜青虫、烟粉虱、美洲斑潜蝇和较难防的病毒病、霜霉病、疫病及多种土传病害等是其重点。

该区域以“精”主。

即推行精准施药,重点是在准确诊断病虫害的基础上,精准对靶施药、对症适时适量施药。

并辅助推广“三诱”、防虫网、生物制剂、烟雾机使用等蔬菜病虫绿色防控技术。

到2020年城郊蔬菜的绿色防控覆盖率超过50%,平均覆盖率超过30%。

先进喷药机械使用率达80%以上,生物农药的使用量占30%以上。

化学农药的减量超过50%以上。

(责任单位:县市农业局、州蔬菜办、州植保站、州农机推广站、州绿办)(三)果树主产区。

包括利中盆地、宣恩椒园、咸丰城郊的梨园,巴东沿江、来凤接龙、宣恩李家河、建始景阳河等地的柑橘,宣恩高罗、椒园等地的白柚,建始花坪、红岩、恩施龙风、舞阳、来风接龙,利川团堡、汪营等地的葡萄、猕猴桃、蓝莓、甜柿等桨果,恩施三岔、来凤接龙,利川团堡等地的西瓜及近年各县市城郊发展的一系列桃、李、枣等核果类小水果。

该区域病虫种类多而杂,不同品种之间不同的生长期差异较大,其病虫发生的程度和种类差异较大,因此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三诱”,以螨治螨、人工释放天敌、大力推广生物制剂等技术从而达到生态多样性控制,同时也要加强推广蜜蜂授粉示范技术等一系列集成的果树病虫绿色防控技术。

到2020年全州重点基地的绿色防控覆盖率超过40%,平均覆盖率超过30%,大中型植保机械的使用覆盖率超过20%以上。

化学农药的减量超过30%以上。

(责任单位:县市农业局、州农业局经作科、州植保站、州绿办)(四)水稻主产区。

主要是利川中部盆地、咸丰大路坝、来凤接龙、三胡,恩施盛家坝,建始三里等地,前几年推广的品种抗病性较好,但近年优质稻种植面积逐年加大,部分品种的抗病性较差,应加强对其病害的预防预报。

另外在土地流传承包基地重点是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

在分户散种植区重点是以“替”的方式进行宣传指导病虫防治。

到2020年全州优质米基地的绿色防控覆盖率超过40%,平均覆盖率超过20%,老式植保机械的替换率超过40%以上。

化学农药的减量超过20%以上。

(责任单位:县市农业局、州农业局种植业科、州植保站、州农机推广站、州绿办)(五)马铃薯主产区。

包括各县市二高山以上的区域。

该区域是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病毒病、二十八星瓢虫等病虫的发生区。

重点推广种植脱毒种薯,播种前种薯处理,加强马铃薯晚疫病预警体系的建设,并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

到2020年全州种薯基地统防统治覆盖率超过50%,平均覆盖率超过20%,平均单位面积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零增长。

(责任单位:县市农业局、州马铃薯局、州植保站、州绿办)(六)暴发性病虫发生的防治。

包括锈病、细菌性病害、蝗虫、粘虫、小地老虎及部分林业上的害虫如竹节虫、尺蠖等暴发性病虫。

这些病虫有可能在局部区域或个别年份呈暴发性发生,应根据发生规模、发生程度,达到启动“应急预案”标准的应及时启动应急防治预案,并积极开展飞机超低容量喷雾或大型植保机械统防统治。

尤其在土蝗发生频繁的来凤、利川等地要加强监测,此外对这些病虫要采取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药带封锁与重点发生区挑治相结合的统防统治措施。

(责任单位:县市农业局、州植保站、州农业局各产业科室)五、重点任务围绕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病虫害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实现农药减量使用。

重点任务是:“一构建,三推进。

”(一)加强病虫监测预警体系的构建。

加大病虫监测预警力度,每个县市必须配备3名以上的专业测报人员,建立5—10个自动气象观测及病虫观测点。

通过对不同区域病虫监测、数据共享、趋势会商、实地考察,拓宽信息传输渠道,确保农作物病虫草鼠预测预报信息准确,指导及时。

(责任单位:州植保站)(二)推进科学用药。

重点是“药、械、人”三要素协调提升。

一是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

加速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应用,逐步淘汰高毒农药。

二是推广高效植保机械。

到2020年全州推广高效小型静电喷雾机5000台、大中型喷杆喷雾机100台、植保无人机20架等新型植保器械,用先进优质的手动或电动喷雾器替换老式喷雾器50000台,防止跑冒滴漏、降低漂移损失,提高农药利用率。

三是普及科学用药知识,以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及专业化防治组织为重点,培养1000名科学用药技术骨干,辐射带动农民正确选购农药,科学使用农药。

(责任单位:州农业局各产业科室、州植保站、州农机推广站、州执法支队、州绿办)(三)推进绿色防控。

加快绿色防控推进步伐,选择“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基地。

以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基层植保机构为重点,建设一批绿色防控示范区,培养一批技术骨干,提升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的农产品质量,实现优质优价,带动绿色防控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

积极宣传推行农药包装废弃物统一回收、集中无害化处理,减轻农药面源污染、净化乡村环境。

(责任单位:州绿办、州植保站、州农业环保站)(四)推进统防统治。

以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为重点,扶持防治组织,提升服务水平,推进农作物病虫统防统治有力有序展开。

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把统防统治的组织方式与绿色防控的技术措施集成融合为综合配套的技术服务模式,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有效提升病虫害防治组织专业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

各级植保部门要及时提供病虫情报与防治信息,开展技术和管理培训,做好绿色防控措施、高效低毒农药和新型植保机械推介,提高防治组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