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材分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小语教材十二册第四单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
文中实写和虚写交替进行,美丽的幻象和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这种种幻象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的鲜明对比是这篇童话的特点,也是这个凄美的故事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安徒生通过这个童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全文以卖火柴为线索,先写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再写小女孩蜷缩在墙角里擦火柴取暖,最后写小女孩捏着烧过了的火柴梗冻死了。
按这样的故事情节,本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讲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小女孩的悲惨生活。
作者开头描写了小女孩的处境:大年夜的街头又冷又黑,天下着雪,这个小女孩又冷又饿,还在街头卖火柴。
第二部分(第5-10自然段)写了小女孩为了暖和自己,五次擦然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种种幻象——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直至跟奶奶一起飞走,表现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其中第四、五次幻象是全文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11-12自然段)讲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
美丽的幻象与冷酷的现实,对比多么鲜明!小女孩为什么悲惨地死去?作
者没有交代,让读者去思考,作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