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笔记小结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国近代音乐史学堂乐歌【内容】学堂乐歌的内容,大部分是反应当时中国资产阶级分子要求学习欧洲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等爱国主义思想其创作思想主要是采自日本,欧美歌曲曲调填上新词也有改曲记词的,还有一部分是创作歌曲,另外也有一部分是采用了中国传统民歌的曲调。
【意义】学堂乐歌是近代民主主义音乐文化的开篇,它是集体歌唱这一新形势得到确立和传播;普及了简谱,接受五线谱和西方音乐知识;其乐歌体裁对其后音乐创作影响很大;“乐歌运动”影响培养了一批音乐人才,所以这一切都具有启蒙时期的开创意义。
它直接影响了我国“五四”运动以后的音乐文化发展,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
学堂乐歌的作者——沈心工、李叔同(【名词解释】、个人作品名称易出【选择题】。
)1、沈心工沈心工(1870-1947),名庆鸿,笔名心工,上海人,我国最早编写乐歌教材的作者之一。
1902年赴日本学习,考察,并与曾志忞创办“音乐讲习会”(1903年回国)。
1904年曾编辑出版了《学校唱歌集》(共三集),辛亥革命后又陆续出版《重编学校唱歌集》(共六集),《民国唱歌集》(共四集)和《心工唱歌集》等。
他的乐歌通俗流畅,注意儿童歌唱特点《体操——兵操》(又《男儿志气高》)、《铁匠》、《竹马》等很受欢迎,广泛流传。
沈心工的乐歌所涉题材极其广泛,作品大多沿袭了日本乐歌的风尚,多用欧美或日本的名曲,民谣填配歌词,也有一部分是采用了中国传统民谣的曲调。
他在进行大量的选曲填词过程中,也尝试进行了为数不多的歌曲创作,其中以《黄河》(杨度词)一曲影响较大。
2、李叔同(【名解】其作品【选择】)李叔同(1880-1942),名文涛,又名岸,字叔同,其人多才多艺、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无所不能。
绘画上擅长木炭素描、油画、水彩画、中国画、广告、木刻等。
他是中国油画、广告画、和木刻的先驱之一。
他曾留学日本主修绘画,兼习音乐在日本曾与普孝谷创办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
1906年,他一人创办了我国第一个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仅出版一期)。
他为当时美术、音乐、书法、篆刻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其歌曲创作多见于《李叔同歌曲集》,其中以《祖国歌》、《送别》(二部合唱)、《早秋》三首较有名,其中又以《春游》一曲最为突出。
他的大部分歌曲反映了青少年生活,有些作品是他个人的触景生情之作。
其歌曲大多选自欧美各国的通俗民曲填写歌词,曲调优美,流畅,文辞生动秀丽,又富有意境和韵味,无论在艺术形象或声韵上,词曲都结合的很好。
他编写的歌曲,在艺术水准上明显的超过了他的同时代人。
(【名词解释】【填空】重点为发起人,创建时间等。
)“中国美育会”【名词解释】中华美育会,是1919年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和爱国女学的吴梦非、丰子恺、刘质平等发起的一个以“提倡美育”为主旨的新式音乐社团。
成员多为关心美育或直接从事艺术教学的教职员。
该会曾利用暑假举办讲习会,以提高艺术教师的业务水平这种以社会教育方式较大规模的培养音乐师资的做法,在当时尚属首创。
对推动中国的新美育起了重要作用。
.“国乐改进社”【名词解释】1927年5月成立于北京。
由刘天华等人发起,并主持日常工作,该社活动的主要内容由:组织进行民族音乐的收集、整理忽然研究,民族乐器的改进、民族乐曲的创作以及编辑出版音乐刊物。
1922年成立的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涉及一点)1922年8月,经萧友梅提议,北大音乐研究会改组为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由蔡元培任所长。
3.1927年在上海建立的上海国立音乐院上海国立音乐院,1927年11月27日成立。
这是中国现代第一所专业音乐院校。
创办时蔡元培任院长,萧友梅任教务主任,不久改由萧友梅任代理院长。
建院初期提出“输入世界音乐,整理我国国乐”的宗旨,学制与课程设置大体仿照当时欧洲音乐院校。
1929年9月改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教师大多是从欧美留学归国的音乐家。
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的除萧友梅外,黄自等人也为其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从建立到1949年,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培养了一大批专业音乐家同时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音乐教师,为我国的专业音乐教育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汪伪政权接管,改成国立上海音乐院。
抗日战争胜利后,自重庆返沪的国立音乐院接收了国立上海音乐院。
并与上海私立音乐专科学校合并,定名为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上海音乐学院。
4.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名解】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
在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等人的倡议下,1938年4月10日在延安成立了“鲁迅艺术学院”,吴玉章为院长,沙可夫、赵毅敏、周扬等先后任副院长。
音乐系的主任先后由吕骥(ji)、冼星海担任。
鲁艺的教育方针是:团结与培养文学艺术的专门人才,以致力于新民主主义的文学艺术事业。
毛泽东为这个学校的题训是:“紧张、严肃、刻苦、虚心”。
学校初办时设戏剧、音乐美术3个系,后又增设文学系。
鲁艺建校后,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革命文艺工作者和干部,对抗日战争作出了积极贡献。
1943年4月,鲁艺并入延安大学。
1950年4月成立的“中央戏剧学院”,起、其前身之一就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
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萧友梅(名词解释、简答、填空、问答等。
重点!)萧友梅,音乐教育家、作曲家。
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幼时受教会音乐熏陶。
1901年赴日,在东京帝国大学学习教育。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秘书。
同年被派赴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
1916年,以论文(关于十七世纪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研究)获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20年起支持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和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的工作。
在北大传习所期间,创立管弦乐队并任指挥。
1927年,应蔡元培的之邀,于上海创办我国第一所正规的音乐学校‘国立音乐院’(后改名为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
曾编写《风琴教科书》、《曲体学》、《钢琴教科书》等,创作100余首歌曲。
两部大合唱,少量器乐作品,有《问》、《五四纪念爱国歌》、《国耻》、《国民革命歌》,歌曲大都收集在《今乐初集》、《新歌初集》、《新学制唱歌教科书》中。
丰子恺(参考名词解释、简答等。
)丰子恺,名丰润,浙江桐乡人。
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1914年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师从李叔同学绘画、音乐。
1917年组织桐荫画会。
后与吴梦飞、刘质平、欧阳予倩等创办上海专科学校与中华美育会。
曾编译包括音乐理论、音乐美学、西洋音乐史等32种读物。
主要有《音乐入门》、《近世十大音乐家》、《孩子们的音乐》等。
为现代音乐知识的普及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歌词、歌曲创作代表人:黄自、聂耳、萧友梅。
代表作:黄自《长恨歌》【清唱剧】 赵元任《海韵》【大型合唱曲】1)左翼运动代表人:聂耳、冼星海、任光、张曙、田汉。
下面重点中,冼星海比较重要,其艺术成就主要有四部作品。
马思聪作品的艺术成就主要是合唱和小提琴的三部作品:《钢琴弦乐五重奏》、《弦乐三重奏》、《小提琴、中提琴二重奏》。
2)冼星海一生创作了数百首歌曲,四部大合唱,两部歌剧,两部交响乐,一部管弦乐以及多首小提琴曲,钢琴等乐器独奏、重奏作品。
他是近代音乐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多产的音乐家。
冼星海在音乐创作上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开创了表现我国人民革命斗争并具有民族特点的四部大合唱:《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栖盟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合唱作品中最为突出、影响最广的一部成功典范。
是现代中国音乐史中一部“里程碑”式的合唱作品。
黄河大合唱的特点:其创作了富于战斗性的,新音乐形式和具有真正民族气派又富于时代特征的大合唱形式。
其高度概括抗日战争年代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国现代史上一部最受欢迎的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并为我国现代大型合唱音乐的创作提供了光辉典范。
总之,作者的音乐创作,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极其 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
(苏联版本、延安版本、上海乐团版本、中央乐团版本、钢琴伴奏版本)2)黄自【名解】黄自,江苏川沙人,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一位杰出的作曲家和印业教育家,史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者之一。
1924年如美国欧柏林大学学习心理学兼修音乐,毕业时获文学学士学位。
后转入耶鲁大学音乐系,他作的交响序曲《怀旧》获音乐学士学位。
回国后任上海专科学校,任教务主任和作曲系教授。
“他是系统地,全面地向国内学子传授欧美近代专业作品理论,并且有着建立中国民族派的音乐教育家。
”黄自完成了中国第一部交响音乐作品《怀旧》;创作了我国现代音乐史上第一部借鉴西方传统一月形式的清唱剧《长恨歌》。
他的艺术歌曲中,有一类依据诗词的意境辅成而作,如《花非花》、《踏雪寻梅》、《点绛唇•赋登楼》、《山在虚无飘渺间》等式另一类抒情艺术歌曲的代表之作。
把西洋技术吸收成为自己的第二个天性,再用来发展出中国背景,中国生活,中国环境里的种种情趣。
黄自作品很受欢迎,其中还有《抗敌歌》、《旗正飘飘》、《玫瑰三愿》和《花非花》等都很有名,《长恨歌》更是他的重要作品。
《长恨歌》时候偶我国现代音乐史上第一部大型“清唱剧”。
其取材于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同名长诗,并选用其中的诗句作为各乐章标题;在剧情结构与段落布局方面,海参照了洪升的传奇《长生殿》。
3)赵元任(【填空】,其作品【选择】)赵元任,江苏进武人。
他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对音乐也有相当突出的专业修养和创作才能。
他一生创作了一百多首歌曲,一首大型合唱曲《海韵》和一些器乐小品等。
他的歌曲创作重要的有《老天爷》、《也是微云》、《教我如何不想他》、《卖布谣》、《织布》、《劳动歌》、《鸣呼三月一十八》、《我是北方人》、《两洋镜歌》、《扬子江上撑船歌》、《背着枪》等。
左翼音乐运动中抗日音乐作曲家:聂耳、任光、张曙、冼星海。
任光,他早年留法学习钢琴整音技术以及作曲,1928年回国后任百代唱片公司音乐部主任。
三十年初参加左翼音乐组织,通过他的工作,为左翼音乐传播起了重大作用。
1934年,他为影片《渔光曲》所作的主题歌和配乐轰动中外音乐界,被群众广为传唱,以后又先后作有《抗敌歌》、《大地行军歌》、《月光光》、《王老五》等电影歌曲,《打回老家去》、《高梁红了》、《新四军东进曲》等抗敌歌曲;以及歌剧《洪波曲》等。
1940年参加新四军,翌年在“皖南事变”中牺牲。
张曙,1926年在上海艺术大学音乐系学习时参加“南国社”,后入国立音专师范科主修音乐,1933年参与组织“苏联之友社”。
1937年在长沙、武汉等地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歌咏领导工作。
1938年12月在桂林遭日寇轰炸时不幸牺牲。
代表作有《日落西山》、《丈夫去当兵》、《洪波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