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食物不耐受的诊治进展

_食物不耐受的诊治进展

· 266 ·
食物不耐受的诊治进展
北京医学 2015 年第 37 卷第 3 期
· 综述 ·
李正川 曹建彪
食物是人类维持生命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 然而食物所造成的机体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受到重 视。 1905 年英国医生报道了关于慢性疾病与食物的 关系[1];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食物 可 以 引起全身多个系统的症状。 研究表明,普通人群中有 近 5%的 成 年 人 和 8%的 儿 童 因 食 物 不 耐 受 而 出 现 症状,且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 正确认识与诊断 食物不耐受越来越重要。 诸多文献将 IgG 介导的(或 非 IgE 介导的)食物不良反应解释为食物不耐受,但 这种食物不耐受的定义传统定义并不相符。 严格 意义上讲,食物不耐受应不涉及免疫反应,然而用食 物不耐受来论述 IgG 介导的(或非 IgE 介导的)免疫 反应及其临床应用方面的文献很多, 为避免概念上 的混淆,使用了“食物不耐受和(或)食物过敏”的概 念。 本文对食物不耐受的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3] Boyce JA, Assa'ad A, Burks AW,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food allergy in the United States: report of the NIAID -sponsored expert panel [J].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0, 126(6 Suppl):S1-58.
· 267 ·
应食物全部耐受。 Vojdani[21]发现食物在加工后免疫 原性增强, 而目前所用的商用食物抗原都是由生的 食物原料制备,这种差异是否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 目前尚未见报道。 针对目前 IgG 抗体检测工作中缺 乏 灵 活 性 的 问 题 , 相 平 等 [22]进 行 了 改 进 , 使 之 更 加 适 合确诊后随访和推广。
作 者 单 位 :030001 太 原 ,山 西 医 科 大 学 第 二 临 床 医 学 院 (李 正 川);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肝病治疗中心(曹建彪) 通信作者:曹建彪, Email:caojianbiao@ DOI:10.15932/j.0253-9713.2015.3.020
的关于食物不耐受的发生机制[5]。 食物进入人体后由 于体内缺乏相应的酶而未被分解至氨基酸、 甘油和 单糖水平, 而是以多肽或其他分子形式被免疫系统 识别并产生食物特异性的 IgG 抗体, 某些特定分子 量的免疫复合物既不能被单核细胞吞噬清除, 也不 能被肾脏排出体外,沉积在肾脏、血管壁或其他组织 而产生相应症状。 但食物抗原与 IgG 抗体形成复合 物后, 有时并不具有生物活性, 只有中和抗原的作 用。 这说明仅仅测出这些抗体并不意味着患者食入 不耐受食物后就能发生临床症状[6]。 但确实有时候这 些复合物是有生物活性的, 许多消化系统疾病的发 生与之相关。
2. 血清学检查: 检测血食物特异性 IgG 抗体是 目前较为通用的方法。 依据测定的抗体浓度分为 4 级,进而指导临床治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18]。 我 国目前普遍采用美国 BIOMERICA 公司提供的相关 试剂盒,根据食物种类可划分为传统 14 项检测和全 套 90 项检测。 但也应注意到 IgG 抗体浓度测定的价 值尚有争议, 主要问题仍是其诊断的灵敏性和特异 性不高。 Bernardi 等[19]的研究表明,IgG4 测定的敏感 性为 0.81、特异性为 0.87,K 值 0.83,说明 IgG4 浓度 和临床症状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不过 Antico 和 Pagani[20]对 疑 诊 食 物 不 耐 受 的 皮 肤 病 患 者 进 行 研 究 , 发现高达 62%的患者 IgG4 阳性,但戏剧性的是对相
3. 中医药治疗: 虽然传统的中医文献中没有食 物过敏方面的文献记载, 但是食物过敏方剂正在研 究之中。 花生致敏的小鼠模型和第 1 阶段人体试验 都表明中医药治疗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9]。
综上所述,我国对食物不耐受的研究较晚,目前 更多关注在 IgG 抗体检测诊断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饮 食干预上,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但是在发病机 制以及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方面与国外存在差距。 受限于地域、人种、试剂等诸多因素,发展符合我国 实际的食物不耐受的系统性研究将是今后研究的趋 势。
食物不耐受的机制不清,慢性、迁延性以及症状 不典型的特点为其诊断带来了挑战,临床工作中,除 了详细询问病史,耐心细致地检查,也应该审慎对待 实验室检测结果, 既要避免漏诊, 也要避免过度诊 断。
四、治疗 1. 饮食管理: 饮食管理是食物不耐受的患者最 主要的治疗。 食物过敏患者一旦确诊,应严格禁食过 敏的食物,通过脱离变应原通常能达到痊愈,这一防 治原则在食物不耐受患者中同样适用。 区别在于大 多数情况下,具体不耐受食物寻找困难,且普遍存在 多种不耐受食物同时存在的情况。 采用避免接触,忌 食、轮替相结合,根据检测结果重新安排饮食是必要 而有效的。 目前较为通用的做法是现根据检测结果 将不耐受食物的阳性分级为+1、+2、+3, 如果阳性食 物 少 (1~2 项 ),全 部 直 接 忌 食 即 可 ;如 果 阳 性 食 物 多 , 一 般 将 阳 性 值 高 (+2、+3) 的 食 物 定 为 忌 食 , 而 将 阳性值低的食物轮替饮食, 轮替的周期一般在 4 d 或以上。 重新安排饮食后,可以获得较好疗效。 当全 部症状消失 6 个月以上, 可以逐一将不耐受食物重 新纳入饮食,每次纳入 1 种,如果没有症状产生,则 这种食物可以重新食用;如出现症状,该种食物应停 食或慎食。 研究表明,对大多数不耐受患者进行饮食 管理是经济有效的。 婴幼儿是食物不耐受的高发人群,研究显示,母 体 IgG 穿过胎盘并参与免疫过程, 但是妊娠过程中 是否应该减少摄入过敏性食品, 以预防婴幼儿过敏 仍有待进一步研究[23]。 牛奶是儿童食物不耐受的主 要物质, 酌情采用水解蛋白配方奶是主要的防治方 法,但亦有配方奶过敏的报道。 此外,益生菌制剂可 以增强肠道黏膜免疫屏障功能, 在改善儿童食物不 耐受症状方面的效果显著[24]。 2. 特异性免疫治疗:变应原浸液是用于诊断、治 疗变态反应的特殊药物, 可以诱发 IgG 封闭抗体的 产生[25]。 口服免疫耐受(oral immunotherapy, OIT)是 另一个特异性免疫治疗的途径, 可提高机体的反应 阈值,但依然存在安全性和长期有效性的问题。 研究
· 268 ·
还显示, 联合应用奥马珠单抗可能在安全性和有效 性上较单一 OIT 治疗有更多获益[26]。 由于卡介苗对 免疫的调节作用使其应用于哮喘的治疗, 但其在食 物不耐受领域的应用价值及不良反应需更多的数据 支持[27]。 一项研究表明,活性炭在 pH2~7 的环境中可 有效结合花生蛋白, 对减缓花生诱导的过敏反应有 效,一定情况下可予以考虑[28]。
不难看出,DBCPFC 周期长,对于受试者的饮食 控制难于管理,过程繁琐,影响因素较多,其检测结 果并不说明食物刺激会引起何种免疫球蛋白反应, 这些因素都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开放性食物激发试 验 (open food challenge, OFC)是 针 对 DBCPFC 实 施 困难的改进试验, 但也存在 20.5%~71.0%的假阳性 率以及 1%~3%的假阴性率[16]。
目 前 , 较 多 报 道 的 是 肠 易 激 综 合 征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与食物不耐受的关系。 研究显 示, 高达 84%的 IBS 患者表现出对食物的不耐受[7]。 Atkinson 等[8]通 过 检 测 IgG 抗 体 以 去 除 相 应 过 敏 食 物, 观察 IBS 食物干预疗法的效果,150 例 IBS 患者 观察 3 个月, 结果表明根据食物 IgG 来排除相应食 物,对减轻 IBS 症状是有效的。 同样,我国学者的多 项研究亦表明在临床工作中根据食物中特异性 IgG 抗体指导 IBS 患者的饮食治疗是较为经济有效的方 法[9,10]。
1. 食物激发试验: 结合患者病史进行双盲安慰 剂对照的食物激发试验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food challenge, DBCPFC) 是测试食物不耐受 的金标准[15]。 方法是患者先吃 1 周基础饮食(已排除 可疑不耐受食物),1 周后症状应消失, 然后每隔 3~ 4 d 加入 1 种可疑食物, 新添加的食物如果诱发症 状,即可证明该食物可引起食物不耐受[4]。 如果再食 用基础饮食 1 周,症状仍不消失,则有 2 种可能:一 是患者的症状与饮食无关; 另一种可能是基础饮食 中本身含有致敏成分, 这时则要逐一排查基础饮食 的每一种成分。
参考文献
[1] 陈雪珍,李红. 食物不耐受的临床研究进展[J]. 全 科 护 理, 2010, 10:906-908.
[2] Sicherer SH, Sampson HA. Food allergy: Epidemiology, pathogenesi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J].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4, 133:291-307.
三、诊断 食物不耐受因具有延时性、数量依赖性、进行性 的特点,明确诊断具有一定困难。 病史可提供的资料
北京医学 2015 年第 37 卷第 3 期
价值有限,因此更依赖相关检查。 目前检测食物不耐 受的方法主要有 2 种, 一是采用以食物激发试验判 断是否有食物不耐受或过敏, 二是采用检测血中食 物相应 IgG 抗体,若超过临界值,则考虑对该食物有 不耐受情况。
一、概念 关于食物不耐受和食物过敏的定义, 主要见于 以下 2 种。 第 1 种:食物不耐受指对特定食物或食物 成分产生显见的机体不适反应或损害, 这些不良反 应包括免疫机制的过敏反应、酶缺乏、药理作用以及 其他一些未定义的作用;食物不耐受不包括细菌、霉 菌、病毒、化学毒物、刺激性食物的毒性反应和主观 厌恶某种食物的心理反应。 而食物过敏则特指重复 暴露于特定食物引起不利于机体健康的特异性免疫 应答。 食物过敏不包括食物不良反应,主要有速发型 (通常由 IgE 介导)和迟发型(一般为 T 细胞介导)2 种类型[3]。 第 2 种:食物不耐受是一种生理现象,主要 由于消化道缺乏相应的酶或食物本身有某种特性, 造成机体对食物的直接反应。 食物过敏是由食物引 起的变态反应[4],包括Ⅰ、Ⅱ、Ⅲ、Ⅳ型。 二、食物不耐受与消化系统疾病 食物不耐受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目前得 到 广 泛 认 可 的 学 说 是 德 国 科 学 家 Fooker 博 士 阐 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