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消费经济学第十讲+消费与储蓄

消费经济学第十讲+消费与储蓄


调查数据:如何使用它们额外的收入,57%的回答 者——将把它储蓄起来偿还债务或调整扣税额抵 消行政命令影响;43%的回答者——将花掉额外收 入
老布什是部分正确的:尽管许多人知道下一年的 税单更多,但他们仍计划花掉额外的收入
(二)预防性储蓄
——对策
李嘉图等价与传统政府债务观点的对比 李嘉图等价
(一)生命周期储蓄
政策含义:储蓄率与收入增长率和人口结构变化相关 消费者的短视、收入和寿命不确定——储蓄不足或过 度——养老金制度 重点因素:人口年龄结构、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和养老 保险制度改革
(一)生命周期储蓄
经济转轨条件下的生命周期储蓄 改革初期的半生命周期现象 表现:集中动用储蓄、超前消费、同步化的“排 浪式”消费、抢购——储蓄短期化
消费经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Consumer Economics
张亮亮 西南财经大学消费经济研究所
第十讲
消费者与储蓄
全文结构
消费者
储蓄 动机 储蓄 理论
一、储蓄的含义及分类
钱生钱: 储蓄——投资——经济增长 东亚奇迹: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 资本原教旨主义:资本形成是唯一最重要的经济 增长和发展的决定因素
• 佣工供给
雇主需求
二、储蓄理论的发展
——古典经济学对储蓄问题的研究
(三)李嘉图和马尔萨斯围绕储蓄的争论
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
资本家是唯一储蓄并用储蓄来进行投资的消费 者,资本家的储蓄行为是经济运转的重要动力,其 储蓄(节俭)的动机是追求利润 储蓄(节俭)增加—投资增长—生产扩大/生产过剩 —利润下滑—资本家丧失节俭的动力?
(二)预防性储蓄
——对策
完善各类社会保障制度 在确保稳定的前提下,加快改革进程
建立健全教育奖、助、贷学金制度
普通、职业 资金筹集渠道:国债、征税—抑制or刺激消费?
(二)预防性储蓄
——对策
资金筹集渠道:国债、征税—抑制or刺激消费? 征税:只要居民知道政府征税是为了建立社会保 障制度,增税具有刺激消费的作用——前提? 国债:传统观点假设,当政府减税并有预算赤字 时,消费者的税后收入增加,支出增加 李嘉图的政府债务观点:消费者是前瞻的,其支 出基于现期收入和预期未来收入——政府债务意 味着未来更高的税收——政府债务筹款等价于征 税筹款(李嘉图等价)
(二)预防性储蓄
——对策
e G(t )dt K (0) e W (t )dt- e C(t )dt G(t): 政府t时的实际购买, K(0): 0时家庭资本存量 W(t): 家庭t时的收入, C(t): 家庭t时的消费
-R (t) -R (t) -R (t) 0 0 0
——现状与问题
为什么? 在收入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中国居民储蓄余额仍以 每年20%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 中国人民银行对名义利率进行了多次较大幅度的 调整,中国居民对利率变化的反应不大 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中国的教育 (包括高等教育) 收 益率很低。但许多调查研究显示, 中国居民储蓄的 首要目的是子女教育。
注意:发达国家家庭储蓄行为理论在发展中国家 和转型国家的适用性
二、储蓄理论的发展
——现代储蓄理论
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1936) 杜森贝里:相对收入假说 《收入、储蓄和消费者行为理论》(1949) 莫迪利安尼和布隆伯格:生命周期假说 Utility analysis and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 An interpretation of cross-section data(1954)
广义:货币收入 - 消费,还包括珠宝等投资品
企业储蓄=企业税后收入-分红派息 政府储蓄=政府收入-政府消费 国企储蓄? 政府消费为GDP的20%,公共投资为GDP的5%, 政府收入为GDP的22% ,预算赤字?政府储蓄?
二、储蓄理论的发展
——早期经济学对储蓄问题的研究
(一)经院学者和重商主义学派 经院学者: 对储蓄(节俭)行为进行道德判断 11-14世纪 重商主义:节俭的商人克制消费、积累资本 15-18世纪
——古典经济学对储蓄问题的研究
(四)约翰·穆勒 《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 储蓄倾向取决于得自储蓄的利润额。积累是为了 将来利益而牺牲目前利益,因而储蓄倾向取决于 对目前和将来厉害得失的权衡 不确定性在影响储蓄倾向中的作用:有利于减少 不确定性的因素(如良好的气候、安全的职业以 及社会安全感等)有利于增加储蓄的欲望
养老保险覆盖面、养老保险缴费率、养老保险制 度改革——居民储蓄率提高 居民对于养老金账户资产评价较低:养老金投资 收益不确定、金融市场不完备等——养老金资产 难以替代居民其他资产 养老保险制度调整频繁,居民无法确定预期:养 老金发放的标准、退休年龄的确定
养老保险制度长期的“双轨制”运行:若受益者 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低——助长总居民储蓄率
少儿抚育负担年降3.22%, 老年抚育负担年增1.46%, 总抚育负担年降1.76%
“橄榄形” “倒金字塔形”
(一)生命周期储蓄
世界各国老龄化情况:2007与2040
(一)生命周期储蓄
人均预期寿命延长 人口抚育负担增加 “高龄化”产生“惯性推移” “自理能力部分丧失”
(一)生命周期储蓄
完全理性、 知识、前瞻 消费基于现期收入和 一生收入 巴罗:决策者是无限 延续的家庭—代际利 他主义
传统政府债务观
有限理性、 简单、短视
借贷制约,现期比一 生收入更重要
未来税收的承担 者是下一代
(三)遗产储蓄
遗产动机越大,工作期间储蓄越多,消费越少 父母为何留遗产? 自利:父母消费越少,效用? 代际利他主义
(二)预防性储蓄
——分析
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未来收入存在着较大的不 确定性——养老储蓄 未来收入不确定的情况下, 利率的收入效应强化 利率下调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 替代效应:相对于未来,当前消费成本降低 • 收入效应:居民的财富收入减少 受教育程度很大程度决定子女未来收入状况, 受教 育程度越高, 子女未来收入的不确定程度越小
李嘉图等价的含义:
政府为支出而选择融资方式无关紧要,发债减税并 不影响消费;政府与家庭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
私人储蓄增加,公共储蓄减少——国民储蓄不变 李嘉图等价的逻辑意味着财政政策的所有变动与消 费者支出无关吗?(考虑政府购买变动情况)
(二)预防性储蓄
——对策
案例:布什总统(1988-1992)的所得税扣除实验 1992年初,乔治·布什总统为对付美国经济的衰 退发布命令降低工人工资中的所得税额,1993年4 月再缴纳更高税额或更少的税收返还
二、储蓄理论的发展
——现代储蓄理论
储蓄 ——投资所获收入 ——抗风险能力 储蓄有成本:唯一途径是降低当前消费
家庭储蓄行为理论须解释的三个典型事实: 一国某一时期,高收入比低收入家庭储蓄比例大 家庭储蓄率大致保持稳定,工业化国家尤为如此 各国间家庭储蓄率变化较大,与收入无明显关联
二、储蓄理论的发展
——古典经济学对储蓄问题的研究
(三)李嘉图和马尔萨斯围绕储蓄的争论 《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二卷) (1820): 可能发生错配,产品也许不合需求导致存货过剩 ,不能按通常价格出售;但这是由于发生了错配 ,不是由于对生产缺乏需求。生产出来的任何东 西必然有一个所有人——或是老板,或是地主, 或是劳动者。不论是谁,凡是具有一件商品的, 就必然是个需求者
新兴经济体增加投资的来源:
国内储蓄=私人储蓄+政府(公共部门)储蓄 国外储蓄=投资-国内储蓄,含从外国银行借款、 跨国投资、外国援助等
一、储蓄的含义及分类
私人储蓄=家庭储蓄+企业储蓄 家庭储蓄=家庭收入-消费,也包括非公司制企业 的储蓄(个体户、农场、合伙企业等) 狭义: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二)预防性储蓄
——假说
不确定性 个人风险:未来个人情况的不确定(身体健康状 况、雇主满意程度和企业运行情况等) 系统风险:未来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不确定(经 济波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利率和汇 率的不稳定)
转型国家居民面临哪些不确定性?注意与成熟市 场经济国家的区别
(二)预防性储蓄
二、储蓄理论的发展
——古典经济学对储蓄问题的研究
(三)李嘉图和马尔萨斯围绕储蓄的争论 马尔萨斯《政治经济学原理》(1802): 斯密关于节俭带来财富增长的论述很大程度上是 正确的,但是,他也指出,节俭存在限度,过多 的节俭可能“破坏生产动机”。 争论 ——储蓄行为动机或决定因素
二、储蓄理论的发展
(二)预防性储蓄
——假说
风险厌恶者为预防不确定性导致消费水平下降进 行的储蓄 Leland(1968): 当效用函数的三阶导数大于零时, 在不确定性条件下,预期未来消费的边际效用要 大于确定性情况下消费的边际效用。消费者将采 取比确定性下更为谨慎的行为,储蓄——主要为 避免未来不确定的劳动收入所带来的冲击
二、储蓄理论的发展
——古典经济学对储蓄问题的研究
(五)马歇尔 《经济学原理》(1890): 财富积累为种种原因所支配:风俗、自制和想像 将来的习惯、尤其是家庭情感的力量。保障是财 富积累的一个必要的条件,而知识和智力的进步 在许多方面促进财富的积累。 对资本所提供的利率,即储蓄的需求价格上升, 势必将增加储蓄额
(一)生命周期储蓄
含义 假设 参加工作年龄:0 初始财富:0 寿命:N年 工作:M年 年收入:Y 储蓄利息:0 各期消费相等 不确定性:无 价格水平:不变 • 终生收入:Y×M • 生命周期最大可能消费支出:C×N=Y×M • 年计划消费水平:C=Y×M/N • S=Y-C = Y-Y×M/N = Y×(N-M)/N 工作期间的储蓄率:S/Y=(N-M)/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