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培养自己高雅的音乐审美情趣?
唱游学习中感受美,以美塑形;歌曲学习中认识美、以美悦情;乐曲欣赏中孕育美,以美扬善;音乐活动中体验美,以美怡心;音乐实践中表现美,以美导行。
2、欣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合唱》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教育意义这是一部振奋人心的交响曲.在贝多芬的交响曲里,都在传递着一种理念,就是通过斗争,最后定会取得胜利.而在第九交响曲里,这一理念表达得淋漓尽致.是一个高峰.其实在贝多芬的交响曲里还传播着启蒙运动的主题,就是自由,平等,博爱.而自由,平等,博爱不是我们今天依然在追求的吗?
你要找它对今天我们的教育意义,我觉得它最重要一点就是教会我们通过努力,最终会得到欢乐吧.结合贝多芬的人生经历,再去认真听这部交响曲会更有意义哦.贝多芬晚年,疾病,生活,感情问题交加,但你听这交响曲,它充满了阳光,充满了战斗的精神,他依然乐观,他把乐观洒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3、谈谈观看歌剧《茶花女》的感想
不要等到失去才意识到拥有时的珍贵
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阿尔芒对玛格丽特毕竟还是有爱的,尽管他表达爱情的方式不一定对,他对爱情的理解不一定全面,所以才会在确认了玛格丽特对他的那份真情后感到痛苦,感到后悔,才会写出这篇感人肺腑、流传千古的男人忏情录《茶花女》,只是这个忏悔实在是来得太晚了一点。
我想,如果恋爱中的男人和女人们在遇到波折时,都能多几分真诚和信任,少几分虚荣和猜疑,这世上的许多爱情悲剧,或许会有完全不同的结局。
4、《黄河大合唱》对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的教育意义?
《黄河颂》是抗日战争时期, 著名交响乐《黄河大合唱》中一首独唱歌曲的歌辞, 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希望在抗日战争时期, 激发起人民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誓死保卫家园的民族意识. 虽然其创作年代已与我们相去甚远, 但那奔放,豪迈,铿锵有力的诗句和强烈的情感, 至今读起来仍然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唤起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自豪感. 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
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面。
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
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
创作一星期,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
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5、论述音乐审美情趣如何能够在音乐的感知与鉴赏方面体现出来?
音乐审美意识是以音乐感知、情感体验与审美评价为基本环节的意识活动。
正如人类的意识是以客观存在为前提一样,音乐审美意识作为人类意识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它也是以作为审美对象的音乐美的存在为前提的,没有音乐艺术的美,也就不会有音乐审美意识的发生。
马克思在1844年对人类意识,其中包括审美意识的发生作了明确的论述。
马克思说:“人的感觉,感觉的人类性——都只是由于相应的对象的存在,由于存在着人化了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
五官
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①在论及审美意识的产生时,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
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它产品也都是这样。
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
”②马克思的这一论断是科学的,
是以人类意识,其中包括审美意识的发生的历史事实为依据的。
有的学者曾提出:“到底是艺术在先,还是美感在先?”的问题。
③对此人们的意见是尖锐对立的。
一种意见认为,美感产生于艺术之前,是作为推动艺术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居先存在的。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人类并不是先有了审美能力,尔后才有艺术,而是先有了艺术,尔后才培养了审美能力。
持后一种观点的学者从艺术起源的考察中发现,艺术一词在古代拉丁文中就像在希腊文的Τεχγη中一样,意味着另一种非常不同的东西。
它当时是意味着一种技艺或专门化的技巧形式,像木工、铁工、外科手术之类的东西。
而当人类拥有这些技巧的时候,审美感觉仍处于不发达的状态。
艺术在起源时是与美无关的,人的审美意识正是由于艺术的产生才获得发展。
普列汉诺夫在论述音乐的起源时曾说:“人的觉察节奏和欣赏节奏的能力,使原始社会的生产者在自己劳动的过程中乐意服从一定的拍子,并且在生产性的身体运动上伴以均匀的唱的声音和挂在身上的各种东西发出的有节奏的响声。
但是,原始社会的生产者所服从的拍子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为什么在他的生产性的身体运动中恰好遵照着这种而非另一种的节奏呢?这决定于一定生产过程的技术操作性质,决定于一定生产的技术。
在原始部落那里,每种劳动有自己的歌,歌的拍子问题十分精确地适应于这种劳动所特有的生产动作的节奏。
”①他又说:“不,敬爱的先生,我坚决地相信,如果我们不把握着下面这个思想,那么我们将一点也不懂得原始艺术的历史:劳动先于艺术,总之,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只是后来才站到审美的观点上来看待它们。
”②以上论断科学地说明了劳动先于艺术、功利先于审美的道理,这和马克思关于意识的产生的论断是一致的。
音乐审美意识的产生,归根结底,是以音乐艺术的存在为前提的。
历史上唯心主义哲学家、们对审美意识所作的阐释,无论是柏拉图的“迷狂”说,舍夫兹别里的“内在感官”说,或是康德的“先天的共同感”等,③都不过是心造的幻影,是经不住事实的检验的。
6、论音乐教育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倡导“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浅谈心得体会?加强青年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的需要,也是面向21世纪改革传统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那么,如
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适应21世纪的人才需求呢?其共识是: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技能教育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其成为既牢固掌握专业本领,又具有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较高修养的高素质人才。
基于上述认识,国家教育部在全国倡导开展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提出重视和加强学校美育和艺术教育,并把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
要内容之一,把艺术教育摆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
这无疑是一个十分英明且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举措。
一、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第一,当前的教育状况是艺术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学校甚至还没有开设艺术教育课程,这是造成学生素质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艺术教育,特别是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欣赏课,以介绍音乐宝库中的精品为主要内容,最易于向“德、智、体”三方面渗透,并对“德、智、体”具有辅助和促进功能,使四育协调发展。
它主要通过聆听和讲解的方式,如阅读分析总谱和介
绍有关背景材料来帮助学生欣赏音,去感受音乐的美,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丰富他们的思想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学会感受美、欣赏美,并进一步创造美,是每个人提高自身情操和文化修养的需要,也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三,实践及有关科研成果证明:音乐对人的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的获得与形成,有着极有成效并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智力是人才的首要标志。
智力素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智力素质包含多种内容:感知、记忆、想象、专注、敏捷等等,而这些能力是可以通过音乐活动来帮助获得的。
无论是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还是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都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反映。
而非智力因素往往直接关到科学家创造活动的效率、价值和成败。
所以非智力素质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
非智力素质包含多种内容,如意志、性格、理想、世界观、体质、美感等等。
实践证明,音乐对这些素质的形成具有不
可低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