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经典电影音乐赏析
学号:2 0 0 9 3 8 0 7
姓名:胡源
班级:环艺三班
学院:艺术与传播学院
指导老师:张庆伟
“我与电影音乐”的故事
——心灵深处的爱与责任
《狮子王》是一部探究有关生命中爱、责任与学习的温馨作品,影片描述的是非洲大草原的动物王国的生活,实际上它的主题超越任何文化和国界,具有深刻的内涵——生命的轮回、万物的盛衰,一切都必须依照自然规律。
1994年6月15日在美国首次上映,剧情大概讲述了辛巴是狮子王国的小王子,他的父亲穆法沙是一个威严的国王。
然而叔叔刀疤却对穆法沙的王位觊觎已久。
要想坐上王位宝座,刀疤必须除去小王子。
于是,刀疤利用种种借口让辛巴外出,然后伺机大开杀戒,无奈被穆法沙即时来救。
在反复的算计下,穆法沙惨死在刀疤手下,刀疤别有用心的劝辛巴离开,一方面派人将他赶尽杀绝。
辛巴逃亡中遇到了机智的丁满和善良的彭彭,他们抚养辛巴长成雄壮的大狮子,鼓励他回去森林复国。
在接下来一场复国救民的斗争中,辛巴真正长成一个坚强的男子汉,领会了责任的真谛。
影片在音乐上也十分出色,Disney请了世界顶级音乐制作人Elton John和著名的配乐大师Hans Zimmer为其量身配乐,“将广阔的非洲音域同迪斯尼动画因素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终于创造出这不朽的动画奇迹”。
我还记得在LOIN KING的原声带的第一页写着,LOVE, RESPOSIBILITY,KNOWING WHO YOU ARE AND TAKING YOUR PALCE IN THE CIRCLE OF LIFE.。
很多年过去了,我还清楚
的记得那些字圆润的字体和作为背景的乞立
马扎罗山白雪皑皑的山峰.这几句话让感动至
今.很喜欢看到辛巴慢慢的登上荣耀石,雨水
冲走了残骨,草原又是一片新的天地.那时的
音乐犹如绝响,那时的辛巴高傲而又威严.。
作为主题音乐的《荣耀大地》贯穿影片,
承上启下抒情达意。
在不同的段落采用不同的
演奏方式来表达影片的内涵。
影片开头艾尔
顿·约翰亲自演唱的《生生不息》之后有长达4
分30秒的长度将《荣耀大地》作为背景音乐
来使用。
先是一支长笛独奏,柔和的旋律配合
着画面转到了雨季。
这时,合唱队加入了进来,
浓厚的合唱音色配合着画面上出现的电闪雷
鸣。
紧接着长笛独奏又一次出现,情演唱风格
吸取了美国摇滚乐中朗诵调的各种元素,把沙
祖的那种开朗、幽默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
段音乐最后在黑人女歌星提姆·莱斯的风格强
烈的独唱声中结束。
其后在木法沙和辛巴的对话中,《荣耀大地》开始由弦乐在低音区轻轻出现,忧郁的情绪表示木法沙对儿子的关爱和担忧,同时也预示着辛巴的前程将会遇到磨难。
音乐起伏很大,突然到达高潮,又急转而下,表达了辛巴今后大起大落的命运。
到了辛巴发现了父亲的尸体这一段,由《荣耀大地》变奏而成的葬礼进行曲,在弦乐队与合唱队的轻声演绎下,抒发了辛巴的无助、自责与痛苦之情。
影片后半段当辛巴在星空中又听到了父亲的声音,父亲要他回去夺回国土。
这时音乐响起,管弦乐队和合唱队一起鸣响,主题音乐《荣耀大地》的旋律再次响起。
在这里主题音乐《荣耀大地》的情绪又变得充满激情和信心,辛巴的新生活就此开始了。
影片中的插曲同样非常精彩。
《我等不及当国王》由年幼的、不知天高地厚的辛巴以欢
快的舞台化的形式演绎,整个段落运用了装饰感极强的色调配合这段无拘无束的歌声。
这使得画面富有节奏和戏剧性,叙述了辛巴渴望长大的愿望和心境。
而当年轻俊美的狮王辛巴与久别重逢的女友娜娜在森林中嬉戏时,在绿树、湖泊、瀑布、月光这无比精致的画面的映衬下,唱起了二重唱歌曲《今晚感受我的爱》,抒发了辛巴和娜娜相互表达的爱慕之情,让观众自然地进入到一个美好而富有想象的世界。
《狮子王》以其优美的音乐,动人的情节打动了无数人,在动画史上创造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影片通过音乐,剧情向人们展示了关于人性的深刻思考和生命的重大意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部影片只有配上音乐、音效等声音效果之后,才会形成声画合一的艺术形象。
音乐的抒情和影片情节的抒情交互感染形成审美主体。
在我们观看影片理解剧中人物的感情时,音乐适时出现,可借由音乐来宣泄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反过来,音乐又增强了画面的感染力,阐释了画面抒情的内容。
画面和音乐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来增强影片的抒情效果,这也正是影视艺术中视听结合的魅力所在。
“电影中的音乐并不只是影片中画面的陪衬。
音乐本身及其内涵都在一定程度上传递了观众们的价值取向和一种时代观念。
”结合本学期赏析的电影音乐作品阐述对这句话的理解。
通过课堂中观看的在题材涉及非洲这片神奇大地的各国影片中,美国导演西德尼·波拉克于1985年拍摄的《走出非洲》无疑是最具艺术性、最富有内涵的一部。
影片中我们听到的旋律具有一种典雅、高贵的品质,它节奏沉稳,和声宽广,旋律优美,舒展流畅。
在摄影机优秀而忠实地再现的辽阔壮丽的原野上,通过音乐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大地的律动、万物的呼吸和泥土的芳香。
莫扎特的作品在影片《走出非洲》中是以“画面有源音响”方式出现的。
在影片的后半部它时时伴随男主人公丹尼斯在镜头中出现。
在卡琳听着留声机播放的音乐,苦苦等候心上人再度光临的场景中,独奏单簧管静静的旋律似乎在加深她心中的孤寂和失望。
《走出非洲》是一部高品位的、几乎没有商业痕迹的名副其实的大片。
它以一种含蓄的怀旧情调,表现了本世纪初人们面对现代文明的畸形发展及其对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侵袭而产生的反思与自省。
影片通过故事情节以及剧情发展音乐的表现,反映了以卡琳为代表的生活在殖民地的欧洲移民们对于回归自然的向往,以及他们对于土著民族古扑民风的眷顾。
影片音乐在取材方面,也表现出了对于非洲民间音乐的尊重以及创作整体构思的全面与丰富。
电影音乐给我们以美的享受,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自然流露与真切表达,透过音乐我们可以超越时空感受另一个时代的体温,跨越国界体会另一个民族的情感。
斯帝文·斯皮尔伯格的影片《辛德勒的名单》是一部十分动人的好电影。
它让世界感到震惊--这部深刻揭露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恐怖罪行的电影,于1994年在德国法兰克福首映。
与许多二战题材的影片不同,它不仅具有沉重的人道主义思考,还对法西斯主义者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心理结构做了深刻探索。
在克拉夫特大屠杀的晚上,在一阵手电筒的光晃动之后,德国军队在钢琴里面、床板下面、楼板夹层中找到了躲过了白天大屠杀的残存者。
响起了一阵阵的枪声,一批生命消失了。
可是,这时楼房的一个黑暗的房间里居然响起了钢琴声,弹奏的是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48首》中的一首赋格曲。
这曲子伴随着枪声一直在画面中延续。
这钢琴曲一直伴随至这杀人现场切换成黑暗小镇全景的结尾。
那位业余钢琴演奏家、很有水准的音乐爱好者是一位德国军官。
这是极其令人震撼的一笔。
音乐的穿插体现了用平常、正常写出了纳粹军人是如何把这种族灭绝的大屠杀当作一个工作、一个任务。
正是这样的配乐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上的震撼。
《辛德勒的名单》中的音乐包含着对受难者的祭奠,对拯救者的敬意,和对光明一定到来的信念。
电影音乐可以通过具象的可观可感的表现形式在我们心中产生强烈的的共鸣。
一、音乐体现故事发生的时代文化精神;二音乐抒发人物内心情愫,熏染强化情感力量;三、音乐参与叙事,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四、音乐恰到其分地渲染氛围。
音乐对于影视作品的传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只有拥有音乐的画面,才能表达出丰富的情感,才能抓住观众的心,表现出一个时代的观念精神和人类的需求和价值取向。
人类越进化、越发展,音乐的复杂性、细致性、多样性越是明显,并且大部分音乐以超越了国家民族、人种的界限,以人类共同的感情语言特性,来进行相互间的感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