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运动员技术等级管理制度创新

我国运动员技术等级管理制度创新

体育文化导刊 2011年6月 第6期 Sports Culture Guide No.6.Jun.2011我国运动员技术等级管理制度创新研究郝强 康萍(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北京 100763)摘要: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是为鼓励运动员刻苦训练、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一项基本体育制度。

近年来,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要从运动员技术等级管理制度本身进行改革和创新,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建议: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监管力度,加强研讨;确保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与时俱进,科学、规范、有序实施;规范运动员技术等级证书的发放和管理;建立运动员技术等级审批查询系统;国家体育总局有关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加强研究,科学合理修订各项目《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

关键词:体育管理;竞技体育;运动员技术等级1 我国运动员技术等级管理制度的历史沿革及现状目前,我国根据各项目运动员运动水平的不同,将运动员技术等级分为国际运动健将、国家级运动健将、一级运动员、二级运动员、三级运动员。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确立了重视国民健康的指导思想,根据当时的情况,学习借鉴苏联的经验,建立并推行劳卫制。

劳卫制,曾是在学校、部队和机关等推广的一套体育锻炼制度,是我国体育制度的基础,其目的是培养人们成为健康、勇敢、乐观的祖国保卫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

该制度规定了全国统一的体育锻炼项目和考核标准,根据体能、技术及体育运动发展情况将体育锻炼标准分为三级:劳卫制预备级(准备阶段)、劳卫制第一级和劳卫制第二级,并根据性别、年龄对每一级进行分组,男、女各分三组。

在推行劳卫制的基础上,国家体委在1956年,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员等级制度条例》(草案)和田径、游泳等16个单项的运动员等级标准。

1958年6月21日正式发布《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1963年10月10日重新修订颁布。

1981年11月16日再次重新颁发;1984年12月31日以[(84)体综办字1号]文“关于颁发〈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的通知”重新修订颁发,并从1985年1月1日起实施,开始颁布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2005年10月重新修订下发了[体竞字(2005)172号]“《关于施行运动员技术等级管理办法》和各项目《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的通知”;2009年4月13日至6月2日,国家体育总局连续下发了体竞字[2009]63号《关于印发新修订的〈运动员技术等级管理办法〉的通知》,体竞字[2009]85号《关于做好全国运动员技术等级发放工作的通知》,体竞字[2009]92号《关于公布一级、二级运动员审批单位和实施编码的通知》3个文件,对全国运动员技术等级审批管理工作进行全面整改。

全国各省市区体育局为了适应新形势,针对新情况,采取措施,加强管理。

第一,各省区市体育局把运动员技术等级审批工作作为体育的一项基础工作,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的要求,执行下发的《运动员技术等级管理办法》和《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依照规定的权限、程序和期限进行审批。

第二,部分省区市体育局结合本地实际,依据总局的文件精神,制订更为详细、具体的《运动员技术等级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建立符合自身的主要领导负责制、赛事公开、审批备案和公示等制度,丰富和完善运动员技术等级审批管理制度的内容,确保运动员技术等级审批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第1作者简介:郝强(1966-)男。

博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竞技体育管理与实践。

1第三,运动员技术等级审批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勤奋敬业、坚持原则,恪尽职守、严格审批。

2 当前运动员技术等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国家建立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不仅是鼓励运动员刻苦训练、促进运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激励机制,更是促进体育人才的培养、推进体育运动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多渠道为国家培养多种人才。

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的建立,也得到了教育部门的认可,体现在每年给获相应等级的优秀运动员和体育特长生进行高考加分和组织的单招考试上。

近年来,在对等级运动员高考加分和免试入学等相关政策的实施中,因利益因素的驱使,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

目前存在的违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个别单位,特别是二级审批单位,不能按照规定的权限、程序和期限进行审批,审批部门负责人和承办人不明确,责权不清晰,管理不严格,随意性强。

(2)个别人员走关系,钻空子,放口子,拿好处,弄虚作假,明知申请人不具备资格仍给予审批发证,办“人情证”、“关系证”,“假成绩,真证书”现象仍有发生。

(3)从涉及的范围看,一级运动员也出现弄虚作假、违规办证等问题。

3 运动员技术等级管理工作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措施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一直不断采取措施,加强对运动员技术等级审批管理工作的科学、规范管理和创新制度设计,加大监管力度,主要对策和措施如下:3.1 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监管力度,形成齐抓共管局面从2006年起,国家体育总局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技术等级审批管理工作的通知》(体竞字[2006]84号)和《关于认真做好2008年运动员技术等级审批管理工作的通知》(体竞字[2008]26号),对组织领导、责任制、备案、检查、监管等方面提出要求。

2006年、2007年、2008年又分区、分片、分专题连续在广东、贵州、湖南、湖北、云南就运动员技术等级审批管理工作召开专题研讨会,全国各省区市的业务骨干在会上业务交流,并对运动员技术等级管理工作做出部署和动员,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并对各省市在运动员等级审批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做出及时处理。

2008年底,为从根本上解决等级审批存在的问题,又启动了《运动员技术等级管理办法》的修订工作,从分级授权、公示、公开等环节健全制度。

2009年初启动对《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的修订工作,针对项目标准不均衡,赛事名称笼统,条款表述不严密等问题,制定科学的等级标准。

3.2 抓纲治本,加强法规建设,确保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与时俱进,科学、规范、有序实施重新修订完成的《运动员技术等级管理办法》已于2009年月4月13日以体竞字[2009]63号《关于印发新修订的〈运动员技术等级管理办法〉的通知》的形式正式印发全国实施。

新修订后的《办法》共7章39条,从七个方面进行了制度的重新设计和修订:第一,逐级授权,层层落实责任,充分调动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局规范运动员技术等级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修订后的《办法》将一级、二级、三级运动员审批权授权给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局。

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局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可以将二级运动员、三级运动员审批权分别授权给地市和区县体育局,并明确界定授权单位的审批管辖范围,包括特殊授权单位。

这些主要体现在新《办法》第二章的第5、6、7、8、9、10条。

第二,明确规定赛事的申请条件、期限,申请材料的内容,申请程序的要求。

这些主要体现在新《办法》第三章的第11至18条。

第三,明确审核、审批单位的告知义务和说明理由义务,保障申请人知情权。

运动员技术等级称号的申请人和审核、审批单位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审核、审批单位通常知晓申请条件、程序、期限、工作进展等,申请人作为个体一旦提交了申请材料,很少获得后续的相关信息。

为保障申请人的知情权,修订后的《运动员技术等级管理办法》在相关条款明确规定了各级等级称号的审批程序,规定了审核、审批单位的告知义务和说明理由义务,保障申请人合法权益。

这些主要体在新《办法》第四章的第19、20条。

第四,增加了运动员等级称号授予的公示程序2和公布范围要求,体现政务公开和透明。

这些主要体现在新《办法》第四章的第21、22条。

第五,对证书进行规范。

修订后的《办法》第五章对证书发放单位、生效条件、证书发放流程、补办程序作了明确规定。

这些主要体现在新《办法》第五章的第24至28条。

第六,加强监督,强化处罚措施。

修订后的《办法》,细化了违反规定的处罚措施,特别是增加了对提供虚假材料运动员和参与造假的裁判员和竞赛管理人员的处罚条款。

这些主要体现在新《办法》第六章的第31条至35条。

第七,在一定范围内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

考虑到运动员等级审批管理工作各地区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修订后的《办法》增加了总局授权审批单位依据本《办法》,自行制定本地区《运动员技术等级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条款。

这些主要体现在新《办法》第七章第37条。

3.3 对全国运动员技术等级证书实施编号,规范运动员技术等级证书的发放和管理除了在新修订的《办法》中专门设置第五章《证书》进行制度设计和规范外,国家体育总局对现行的运动员等级证书版式进行重新设计,增强了证书的防伪工艺等,并于2009年5月27日下发了体竞字[2009]85号文《关于做好全国运动员技术等级发放工作的通知》,从证书的发放单位、领取单位、寄送时间、发放程序等做出具体要求和部署,明确规定各单位不得以任何名义收取与运动员技术等级证书有关的费用。

国家体育总局2009年6月2日下发了体竞字[2009]92号文《关于公布一级、二级运动员审批单位和实施编码的通知》,对全国运动员技术等级审批工作编号,明确要求各审批单位须在规定的权限内审批,不在公布名单内的单位无权授予等级称号,超越审批权限授予的等级称号无效。

具体方案如下:国际级运动健将证书编号8位,其中前4位为审批年份,后4位为审批顺序号,如20082764;运动健将证书编号9位,其中前4位为审批年份,第5位为等级标志编码“0”,最后4位是审批顺序号,如200801689;一级运动员证书编号13位,其中前4位为审批年份,5-8位为审批单位编码,第9位为等级标志编码“1”,最后4位是审批顺序号,如2005010010007;二级运动员证书编号13位,其中前4位为审批年份,5-8位为审批单位编码,第9位为等级标志编码“2”,最后4位是审批顺序号,如2007010120189;三级运动员不实行全国统一编号。

3.4 建立运动员技术等级审批查询系统,接受社会监督,实行政务公开按照新《办法》,要求各单位将审批后的国际级运动健将、运动健将、一级运动员和二级运动员及时采集录入并在网上公布,接受社会各界查询和监督。

3.5 国家体育总局有关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加强研究,科学合理修订各项目《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通过召开研讨会征求意见和工作中与各地工作的交流,现行的《各项目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存在各项目之间标准不统一、赛事名称笼统、条款表述不严谨等问题,加之新的奥运周期有部分项目赛事类别、规格和名称都发生了变化,部分项目标准有待进一步科学化和规范化。

国家体育总局竞体司通过广泛听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局、体育院校、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意见和多次召开研讨会收集建议,对《标准》进行了重新梳理和规范,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1.适当提高可申请二级运动员称号的赛事规格,从比赛的源头制止弄虚作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