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23日,油印的《今天》创刊号以“大字报”的方式出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份诗歌民间刊物。
第一期刊出的诗作就有蔡其矫的《风景画》、《给》、《思念》,舒婷的《致橡树》、《啊,母亲》,芒克的《天空》、《冻土地》、《我是诗人》,北岛的《回答》、《微笑雪花星星》、《一束》、《黄昏:丁家滩》。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很快,这些句子像雷电一样迅速传遍了中国的知识阶层。
“诗还能这么写?”大家惊呼着。
当时,被激情和自我表达燃烧着的诗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席卷中国的朦胧诗潮自此波涛涌动。
1980年,第8期《诗刊》刊载了章明著名的文章《令人气闷的“朦胧”》,批评这股诗歌潮流中的诗歌“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甚至完全不懂”,写得实在过于“朦胧”。
有趣的是,“朦胧诗”竟由此得名,从此人们把北岛等人的创作称为“朦胧诗”。
1980年5月7日,北大中文系教授谢冕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在新的崛起面前》,近乎绕口令般地劝告那些“看不懂”的反对者们:“我们一时不习惯的东西,未必就是坏东西;我们读得不很懂的诗,未必就是坏诗。
我也是不赞成诗不让人懂的,但我主张应当允许有一部分诗让人看不太懂。
”“北岛、顾城、舒婷、芒克等都在80年代后期写出了真正的代表作。
”在《诗刊》任职16年的唐晓渡说。
一代人顾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赏析《一代人》可能不是顾城最好或者说和他的朦胧诗人以及“童话诗人”的头衔最吻合的诗篇,但不容否认,它却是顾城,甚至是文革后“新诗潮”创作中最有影响力和最具经典特征的诗作之一。
这首诗无疑表达了“一代人”的经历,当属自我阐述。
表面上看来,黑暗要扼杀光明,但黑暗的扼杀却没有达到它的目的,反而同时创生了它的对立物——黑色的眼睛。
凭借着它,一代人可以在黑暗的打压和迷惑中觉醒,也使他们产生更坚韧、强烈的寻找光明的愿望、动力与毅力。
这首诗歌还是一代人精神追求的形象写照,是他们“心灵史”的巧妙缩影。
心灵的成熟包括着对各种苦难的勇于承担,或者是在接连不断的伤害中品味人生、承担苦痛,或者是在苦难的磨砺中脱胎换骨,生发超越性的信念和理想,是人们可以透过时代的阴暗勇敢地寻找光明,并且企图在精神的追寻与提升中战胜苦难。
所以,在此意义上,该诗成为一代追求者的深刻象征与精神摹写。
黑眼睛作为一个具象性极强、灵活又坚实、复杂又明确的意象,既成功地衔接了与它同一色泽的黑夜,点明了它们视觉效果上的共同之处,同时,它与光明之间又存在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黑色的眼睛叛离了黑色去寻找对比性极强的光明。
诗人把黑夜、黑色的眼睛同光明原本关系暧昧的三者有机并列与对照,形成强烈的艺术反差,这种刺激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既对那个时代有一种痛苦的反省;同时,也熔铸着诗人对光明和美好未来的呼唤,自然,也提醒我们解读时记得品位个中的悲剧意识。
一代人就被顾城浓缩成一个,无尽话也被顾城浓缩成两行;并且最抽象最深刻的意见也被诗人顾城用“天才之指”点化成了最直观的意象。
远和近顾城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赏析一看到这首诗,就让我想起了泰戈尔《飞鸟集》中脍炙人口的那首飞鸟与鱼中的两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爱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
是的,我想我们的诗人此时内心就是这样矛盾挣扎着的。
心爱的人就在面前,却无法表达自己的心意。
这注定会是一场无言的结局,甚至还未曾开始,就注定要结束。
《远和近》虽只有短短的六句,却容纳了对历史反思的丰富内涵。
“远”、“近”:是物理距离概念,这是客观存在,有科学的衡量标准。
但在情感作用下产生的心理距离却不同,“远”可以变“近”,“近”可以变“远”。
诗中用“你”、“我”、“云”心理距离的变换,曲折地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戒备以及诗人对和谐、融洽的理想人际关系的向往、追求。
诗歌里表现出一种透明的美、纯净的美、神奇变幻的美,带有一种痛苦的思辩地忧伤。
顾城说他想“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那天国的门,向着人类。
”可是“时间的马,累倒了。
”即使在他最好的美丽诗篇里,他的悲伤和失望也淡淡地透露出来。
这又不禁让我想起了纳兰性德的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可以友谊,可以爱情)如果人生真的只如初见,那该有多好啊!还有谁会去计较这远和近的距离呢?舒婷代表作【赏析】《致橡树》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以橡树为对象,采用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坦诚、开朗地倾诉了自己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表达了爱的理想和信念。
全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思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全诗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否定传统的爱情观。
诗歌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对攀附(“凌霄花”)和单方面奉献(“险峰”)这两种以一方的压抑、萎缩和牺牲为爱的前提的爱情观,作了深刻的否定。
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使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格价值的决心跃然纸上。
第二部分正面抒写理想的爱情观。
强调这种爱必须有独立的、与对方同等的地位和人格;这种爱,有坚实的根基和感情的的交流;这种爱允许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这种爱能同甘共苦,终身相依。
这种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观显示了诗人对新型爱情观和人生价值的向往与追求。
诗歌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一方面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另一方面使作品的题旨不局限于爱情的视野,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
诗歌大量采用整齐匀称的语言形式,它们在字、音、义上严格对应,在行上宽泛对应。
既有古典诗歌的整齐划一,又有新诗的自由奔放,表现了诗人既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的诗风。
回答北岛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为了在审判之前,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这两句本身是一很奇怪的陈述句,这明显是一个隐喻,简略来说就是「卑鄙」是「通行证」,而这「通行证」是「卑鄙者」的,这给原属中性的「通行证」,沾上「卑鄙」负面的感情色彩。
事实上,意象感情色彩的改变往往是阅读意象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这里也不例外。
「通行证」意指到达某特别地方的证明,而这地方是限制进出的,「通行证」一般是给合资格人士进出的凭证。
可是如果结合这两个意象在一起,「卑鄙」是「通行证」的话,便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来:这个限制进出的地方是以行为语言恶劣及不道德作为进出标准的。
读者不难由此推断:这以「卑鄙」为「通行证」的地方,必然是乌烟瘴气,是非黑白不明,道德沦亡的。
接着的一句:「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也与前一句紧密地连在一起。
「高尚」是用来形容道德水平高的人。
这句里呱想[喻:说「高尚」是「墓志铭」,「墓志铭」是指放在墓里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石刻上的文字,一般是死者生前好友对死者的评价。
「墓志铭」一词的出现,暗示「高尚者」已死。
「高尚」与「卑鄙」的意义在哪里?卑鄙的人竟然可以凭藉「卑鄙」而通行无阻;相反,高尚的人却因他的高尚而死,这究竟是一个怎麼样的社会,怎么样的世界呢?这明显给「卑鄙者」和「高尚者」身处地方,一个极负面的评价。
如从诗句的结构和组织来看,这两句用上了对比和比喻原则。
首先「卑鄙是通行证」和「高尚是墓志铭」是隐喻,四个意象分别以比喻原则连在一起。
另一方面,四个意象从另一角度看,又形成强烈的对比。
「卑鄙」与「高尚」是言行的两个极端,对比明显十分强烈。
「通行证」与「墓志铭」一组,前者是畅通无阻的根据,后者则是死亡的标志,也有著无法继续前进的意味;所以两个意象之间明显有著对比的关系,再加上「卑鄙者」与「高尚者」的强烈对比,使这两诗行形成比喻的横向关系,以及对比的纵向关系。
卑鄙的人凭借他的卑鄙可以不顾道义做很多事,就像持有通行证一样畅通无阻。
高尚的人虽然高尚,但高尚不能给他带来实质上的好处,活着的时候郁郁不得志,只能在死后得到一个“高尚”的评价。
这句诗批评了社会上黑白不分,道德沦丧的现象,真是令人悲哀。
另附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桥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赏析】《断章》是卞之琳的代表作。
这首诗短短4行,通过诗人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
全诗分为两节,恰似并置在一起的两组镜头。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和“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组镜头摄取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景象,第一个镜头中“你”是看风景的主体,到第二镜头里,桥上的“你”就是楼上人眼中的风景,成为看的客体了,主客体位置不着痕迹的转换,暗示了宇宙中事物普遍存在的一种相对性。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两个镜头又构成了另一组并列蒙太奇,是对前一组镜头显示的哲学上的相对性的强化。
诗人解释说:“这是抒情诗,当然说是情诗也可以,但绝不是自己对什么人表示思慕之情,而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
意味进一步体会,也就超出一对男女相互关系的意义。
”李健吾认为,这首诗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认为是“诗人对于人生的解释”,“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究尽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正是这首诗美丽的地方。
在艺术上,这首诗所表现的主要是抽象而又复杂的观念与意绪,但是诗人并未进行直接的陈述与抒情,而是通过客观形象和意象的呈现,将诗意间接表现,诗作有着突出的画面感与空间感,意境深邃悠远,又有着西方诗歌的暗示性,含蓄深沉,颇具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