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_鲁教版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_鲁教版

地理必修三知识框架构建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一、区域的含义:含义: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区域的特点:①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②有明确的区位特征;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区域的划分:①单一指标:热量带、干湿区指标:综合指标:东亚文化区、气候区。

②自然要素:中国三大自然区。

人文要素: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方言区。

二、区域类型的划分类型概念特点举例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有相对清晰的边界地形区、气候区、植被区;农业区、方言区功能区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由中心及辐射范围组成,边界相对模糊城市经济区、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港口腹地等三、区域的空间尺度:一般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描述区域的特点就越宏观;反之,尺度越小,描述的就越具体,越详细。

四、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2、差异性3、开放性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1、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区域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的不同,以及地形的影响。

2、区域差异的比较有哪些方面?一般包括: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自然环境(地形、植被、水文、土壤、矿产资源等)、人类活动(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生产活动方式、劳动力状况、人口状况、社会发展状况等)等。

3、日本和英国区域差异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自然环境的比较、经济发展的比较(农业生产的比较、工业发展的比较)。

4、日本工业为什么具有“临海型”的特点?日本国内矿产资源贫乏,所需工业原料需从国外进口;同时,日本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产品大多依赖国际市场。

因此,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区,这里港湾众多,海运便利,既便于进口原料,又有利于出口工业产品,形成明显的“临海型”布局格局。

5、我国三大自然区域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地形、气候的地区差异)二、三大自然区的差异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分界线400mm年等降水量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位置、面积东部临海 45% 深居内陆、高山环绕 30% 西南青藏高原 25%地形平原、丘陵,水成地貌海报多在1000米以下高原、盆地风成地貌,海拔多在2000米左右高原、山地,寒冻风化地貌,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自 然 环 境气候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 高寒气候: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风力大、太阳辐射强水文特征 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 内流河,咸水湖,冰川融水补给 内外流兼备,大河源头,咸水湖土壤 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壤 草原土、荒漠土(有机质少,盐分高)原始土壤 植被 北 寒温带针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南 热带雨林、季雨林 西 东荒漠—荒漠草原—草原山麓 山顶 森林—草原—荒漠主导因素气温随纬度变化降水随海陆位置变化 水热组合随海拔变化人文 农业 最重要农业区(种植业) 畜牧业、绿洲农业 畜牧业、河谷农业 不利条件 人多地少,环境问题 水源不足、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足、地势崎岖补 充 西南及青藏高原交通不便的自然原因:西南地区(属东部季风区):(1)地形崎岖(2)多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 青藏高寒区:(1)地形崎岖(2)高寒缺氧、冻土发育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 (1)、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划分通常情况下,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是针对东部季风区而言的,其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①分界线:②南北差异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区域 项目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均有自 然 环 境 人 类 活 动地形 气候河流 耕地 类型农作物水果 民居 古代交通 方言 矿产 工业 北方 平原 高原 温带 季风 结冰 旱地 小麦、甜菜、大豆、棉花、杂粮 苹果梨、 平顶 马车 较少煤、石油 天然气重工业为主南方 丘陵 山地 热带 亚热带季风不结冰 水田 水稻、甘蔗、油菜、茶叶、蚕丝柑橘 荔枝 斜顶船 繁杂磷、有色金属 轻工业为主1月0℃等温线暖温带与亚热带800mm 年等降水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 南方与北方亚热带季风与温带季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水田与旱地水稻种植区与小麦种植区秦岭—淮河自然条件分布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常绿阔叶林及热带季雨林土壤棕壤、钙质土、黑土红壤、砖红壤社会经济条件农业产业以旱作为主,东北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基地以水田为主,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商品棉基地工业产业重工业发达,辽中南、京津唐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轻工业发达,沪宁杭、珠江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高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低交通运输以公路、铁路为主水运、公路、铁路运输都很便利对外开放对外开放较晚,开放程度低对外开发较早,开放程度高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北方地区南方地区优势平原面积广阔,森林、煤炭、石油、铁矿资源丰富水热充足,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丰富限制因素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产业结构不合理、对外开放不够洪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水土流失严重,人地关系矛盾加剧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开放,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渤海湾地区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领域,治理环境,加快产业的升级改造,协调好人地关系③四大亚区差异气候植被土壤作物熟制农作物农业条件东北温带季风,温带湿润半湿润区针叶、针阔混交林黑土一年一熟春小麦、大豆、甜菜人均耕地多,土壤肥沃;热量不足华北落叶阔叶林黄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冬小麦、谷子、棉花水资源不足、干旱、风沙、土壤盐碱化华中华南季风,亚热带湿润区常绿阔叶林红壤一年两熟到三熟水稻、油菜水热充足华南季风,热带常绿阔叶雨林砖红壤一年三熟水稻、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补充南方方言繁杂的原因:交通不便,自然经济自给自足,战乱灾荒较少,人群在地域上相对稳定三、中国三大经济地带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古+广西“中部崛起”的范围:中部经济地带所包含的省区-内蒙古-黑龙江-吉林2、差异东部地带中部地带西部地带省区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江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贵州、广西、海南共12个西、湖北、湖南共9个云南、西藏共10个地理区位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距海较远,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便特征①能源、矿产缺乏②对外贸易,海洋开发新兴产业基地①能源、矿产丰富②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商品粮、农林产品基地①能源、矿产丰富②能源基地③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一、区域发展的四个阶段比较主要特点面临的问题人地关系初期阶段区域内城镇往往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基本协调成长阶段产业中心向外发展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形成城市群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地价上涨等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转型阶段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衰败、萎缩的状态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矛盾加剧再生阶段区域经济逐渐复苏走向协调二、美国东北部传统工业基地发展的区位优势、衰落的原因与解决的措施(对比德国鲁尔区,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1、区位优势①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丰富的煤炭资源②苏必利尔湖附近优质的铁矿③水路交通便利④水源充足⑤市场广阔⑥科技力量雄厚⑦劳动力充足且素质较高⑧乳畜业产品产地,副食品供应方便1、衰落原因①工业结构单一②世界性钢铁过剩,煤炭能源地位下降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南部、西部阳光地带的开发⑤新科技和高新产业的冲击⑥资源枯竭、地价上涨2、整治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②调整工业布局和交通布局③环境整治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地理环境决定论—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类中心论—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类中心论—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后工业文明)—人地伙伴论(20世纪60年代)—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二、环境问题成因及表现的分析理解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而造成的,对其成因及表现的分析理解,可从以下方面进行:1.正确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箭头①②分别代表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箭头③④指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箭头⑤⑦是指人类通过生活、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

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或改善;二是不合理利用,使环境质量下降。

箭头⑥⑧是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

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另一种是恶性的,会产生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一、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二、可持续发展内涵: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三、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1 公平性原则:代际公平: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都是有限的,需要与后代子孙共享资源和环境。

代内公平:包括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是平等的,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优先考虑的问题。

2持续性原则: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3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环境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

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如解决全球变暖、臭氧洞问题、酸雨蔓延问题必须加强国际合作。

4、阶段性原则发展中国家处在可持续发展的初级阶段,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并开始关注资源与环境问题。

发达国家处于可持续发展的高级阶段,经济、社会与黄静的协调发展是主要目标,在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四、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一种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结合的生产方法和措施,实行清洁生产的主要目的是在生产全过程中控制污染。

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清洁的原料和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清洁的产品。

五、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发展循环经济(1)手段:环境无害化技术。

(2)核心:提高生态效益。

(3)方式:环境友好方式。

(4)目的: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5)原则: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6)特点:①资源得以再生②综合效益突出③实现良性循环(7)意义:推进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