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探究活动案例一、研究背景面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的挑战,急需教育为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给学生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也许能“多、快、好、省”地获得一个个数学结论,得到一个像样的分数。
然而,在这种单一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模式中,学生的棱角被磨平,个性被抑制,缺失独立思考的精神和问题意识,变得越来越“本分”,越来越循规蹈矩。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方式,不仅是专门设置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学习活动的主要方式,而且可以渗透于各学科的课堂学习活动之中。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
小学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经历数学知识“再创造”过程的学习方式。
它形式上是"研究",实质上只不过是"像科学家一样"的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
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不但知道如何运用学过的知识,还会很自然地在已经学过的知识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而且,为了解决问题学生还会主动地去学习新的知识,努力有所发现,获得体验,形成探究的意识和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的探究”是对众多研究性学习理论在数学学科学习中的具体化。
二、实施过程(一)认真学习研究性学习理论专著为了更好地实施与研究课题,本人熟读大纲,认真广泛地学习研究性学习理论专著,如:《中学生研究性学习入门指导》,马联芳,叶传满主编,同济大学,2001年10月《聚焦研究性学习——从理论到实践》,婉华、罗朝猛主编,大学,2002年2月《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廖先亮著,华中师大学,2002年2月《研究性学习百论——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教育》,王文琪、邓小飞、敬德主编,师大学,2002年4月《研究性学习百法—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管理》,萧菲、黄修义主编,师大学、中央民族大学, 2002年4月《研究性学习丛书》共六册,分为《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让教师走进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管理用书》、《研究性学习学生用书》、《研究性学习教师导读》和《国外及港台地区研究性学习资料选编》,霍益萍主编,教育,2002年4月《研究性学习——理论操作例》,周可桢、旅宁主编,人民,2002年《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指南》,学进等主编,大学,2002年7月《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王升主编,教育科学, 2002年7月(二)通过学习、实验与探究我发现小学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特点:1、体验性小学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注重过程体验,即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去经历、感受和考察,最终加以认识和掌握。
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进行有理有据的猜想和推论,并不断变换角度和背景予以重新审视和修正,甚至否定已有的结论。
通过这样的反复思辨,学生在自我否定与自我肯定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逐步探寻问题的实质,最终得出合理的结论。
在这个过程中,看似学生仅获得直接的知识经验,实际上学生也同时获得了自身需要的满足、心理的平衡、悟性的萌发。
因此,可以说这是个体身心全面激活的过程。
2、交互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没有强弱、高低之分;教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引导、促进、激励功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致主动参与研究活动,实现师生互动。
3、生成性学生作为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活生生的力量,从而使研究性学习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亦是学生在与教育情境(包括师一生、生一生)交互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过程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过程,教师融人大量的直接经验、灵活多样的研究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亲身体验,鼓励学生即兴创造,超越预设的目标要求,真正使研究性学习成为学生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成为课程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三)不断探究、实验,总结、反思,归纳出小学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程序。
实验初期,在校领导的指导下,在全市“校长论坛”上上了一节研究性学习的探究课,受到了与会专家的好评,后期又对全市教师上了一节研究性学习的示课,均受到了一致好评。
就这样不断探究、实验,总结、反思,归纳出小学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程序为3个环节,即:“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提供时空,自主探究”“评价反思,丰富体验”。
简言之,就是“问题一探究一反思”。
它们有相对的灵活性,既可以贯穿于整节课之中,也可以体现在某个教学环节之,多次循环使用。
在此程序中,教的活动包括组织数学活动,促进思维展开,唤醒学生潜能等;学的活动包括观察、操作、猜测、联想、推理、交流等。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有问题,才会激起碰撞和交流。
问题是认识活动的起点,也是研究活动的开始。
任何问题都离不开一定的情境。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或“冲突”,将他们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使之形成问题意识,激发认识冲动。
创设问题情境要凸显以下4点:(1)现实性数学是从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小学数学大都可以直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它的“原型”。
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对学习容采取背景化和丰富化的处理,为数学知识找到紧密联系的“原型”,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经验来理解数学,把常识提炼为数学,从而体会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2)时效性创设问题情境要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吊起学生的“胃口”。
让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活动;提出的问题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且明确具体,富有启发性,力戒夹杂无关的容和进行穿靴戴帽式的思想教育。
(3)挑战性创设问题情境要努力选择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具有引发思考悬念的容,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4)学科性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
生活情境往往是复杂的,教师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时,必须作适当的处理,使之适合于学生。
2、提供时空,自主探究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时空是小学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的中心环节。
学生是否积极地参与研究活动,以及研究活动本身质量水平高低与否,直接影响着课堂研究性学习的成败和优劣。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任务是:(1)提供研究材料少年儿童天生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总想通过触摸等手段来达到探索周围环境的目的,并在探索的同时产生一种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及与同伴分享发现所带来喜悦的强烈愿望。
事实上,材料是激发、引起研究经历的一种有效载体。
在小学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中,总也离不开大量的学习材料。
从研究问题的特征看,学生所面对的往往并不是被精心选择的、能显现某些关系特征的一些材料。
为此,教师选择材料时要注重这些材料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材料之间具有多方面的联系,以便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研究,目的在于使学生亲历研究过程,能够从一些较为复杂的材料或信息中发现规律。
(2)确定研究形式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研究形式主要有:1)学生独立探究。
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进行探究和发现,对研究的问题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数学知识,而是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增强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2)小组或全班合作探究与交流。
学生个体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对某些问题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再进行合作探究与交流。
这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小组或班集体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探究过程,满足自我表现的欲望,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挖掘和整合教学资源,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问的合作探究与互动,实现师生的情感在交流中升华,思维在交流中互融,成果在交流中分享。
(3)选择研究方法依据教学容的不同特点,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经常运用下列方法:1)操作引探。
通过创设富有挑战性的、能激起学生研究欲望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动手、动口、动脑的操作活动,从而建立概念、发现规律、启迪思维、感悟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的一般程序为:问题一操作一发现一结论。
2)猜想验证。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材料,对数学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寻找方法,合理论证;亲历研究过程,体验“冒险、创造、发现”的喜悦,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启蒙。
活动的一般程序为:问题~猜想(假设)一论证一结论一评估与交流。
3)观察归纳。
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整理、分类、观察和自组算式等,从大量的具体事例中归纳和发现事物的一般规律。
通过这样的探索与发现、观察与分析、归纳与验证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使学生掌握探寻客观世界某些规律的思想方法。
活动的一般程序为:举例一观察~归纳一验证。
4)类比联想。
让学生通过类比及联想的思维方法,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数学原理、方法,进而推演出结论。
虽然类比推出的结论必须经过验证,但类比、联想方法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活动的一般程序为:提供旧知一联想迁移一验证结论。
3、评价反思,丰富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是一种体验。
为此,提供足够的时空让学生去反思和体验研究发现的“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1)小组评价在交流过程中,我们经常问学生:“你对其他同学(组)的研究成果如何评价?”以此引导学生开展评价和对评价的再评价。
这样,一方面可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促进学生在认同、批判不同观点的过程中学会欣赏、接纳他人,学会评价,形成健全的人格。
(2)自我反思自我反思,即是学生对自己的研究过程进行审视和反省:我是怎样进行研究的?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疑惑?这种审视和反省,是对“认知”的认知,是学生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馈,进而根据反馈信息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调节。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加以反思,一方面有利于自己深刻认识其所经历的各个过程和步骤,形成认知结构,总结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自我调控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主体意识,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三、案例举隅课堂教学中,我们是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呢?下面请看“除法的简便运算”的实验课。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上课开始老师要求学生先来个写算式接龙比赛,老师写出24÷2÷3,24÷(2×3)这样两个算式,请学生接着也写出这样关系的两个算式。
学生写的算式有:40÷5÷2,40÷(5×2);120÷6÷4,120÷(6×4);……老师说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两组算式,并让学生相互说说你想讨论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