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版语文新步步高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第二单元 第8课 方山子传 含答案解析

2020版语文新步步高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第二单元 第8课 方山子传 含答案解析

第8课 方山子传1.一词多义(1)谓⎩⎪⎨⎪⎧因谓.之方山子:叫、称呼,动词自谓.一世豪士:认为,动词 (2)而⎩⎪⎨⎪⎧俯而.不答:连词,表承接使骑逐而.射之:连词,表修饰方屋而.高:连词,表并列 (3)之⎩⎪⎨⎪⎧ 而岂山中之.人哉:的,结构助词余既耸然异之.:他,代词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指示代词2.词类活用(1)余既耸然异.之:意动用法,认为……很奇怪。

(2)见方山子从.两骑:使动用法,使……跟从。

(3)岁.得帛千匹:名词作状语,每年。

3.文言句式(1)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判断句,……也。

(2)何为而在此:宾语前置句,“何为”即“为何”。

(3)呼余宿其家:省略句,“呼余宿(于)其家”。

4.翻译下列句子(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译文:他家四壁萧然无一物,但他的妻子、儿女及奴婢都带着自足的神色。

(注意“而”和“妻子”的对译)(2)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译文:(但)他都舍弃不取,独独到这荒僻的山里隐居,这难道是无缘无故而能如此的呢?(注意“穷”的对译和反问语气的翻译)一、结构图解异⎩⎪⎨⎪⎧ 1.少年侠义,晚年隐逸2.安于贫困,乐于隐逸3.少年意气,精悍犹存4.足以富乐,皆弃不取5.光、黄异人,傥见之与二、中心主旨 本文为方山子立传,抓住方山子异于常人的特点,写他少年的意气风发和晚年的闲适安贫,突出了方山子特立独行的个性,同时流露出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1.第二、三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第二段写道:“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这一次邂逅,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怪。

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

第三段写道:“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这一次邂逅,表现了方山子少年时的豪侠之气,真是豪气冲天,初生牛犊不怕虎啊!与第二次邂逅所见深谙时世的方山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作者为方山子写传出于什么动机?请结合作者的遭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为,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

写方山子未尝不是悲叹自己的遭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被贬黄州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B.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C.问余所以..至此者D.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答案 D解析A项遗像:古义,流传下来的样子;今义,死者生前的相片或画像。

B项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C项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因果连词;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2.下列各句的“过”与“裘马过世家”中的“过”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余谪居于黄,过.岐亭B.一日,大母过.余C.我腾跃而上,不过.数刃而下D.是谁之过.与答案 C解析C项为“超过”,与例句相同。

A项为“经过”。

B项为“看望”。

D项为“过错”。

3.与“因谓之方山子”中的“因”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B.因.利乘便C.因.遗策D.因.河为池答案 A解析A项与例句均为“于是,因此”,连词。

B项趁着,介词。

C项沿袭、遵循,动词。

D项凭借,介词。

4.下列各句中,“而”字表承接关系的一项是()A.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B.方屋而.高C.而.岂山中之人哉D.使骑逐而.射之答案 D解析A项表转折。

B项表并列。

C项表转折。

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9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

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崇、敬仰 B.往往阳.狂垢污 阳:表面 C.园宅壮丽,与公侯等.等:等同 D.余谪.居于黄 谪:贬官 答案 B解析 阳:同“佯”,假装。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使骑逐而.射之非生而.习水事者 B.⎩⎪⎨⎪⎧ 余既耸然.异之他植者则不然.C.⎩⎪⎨⎪⎧ 晚乃遁于.光、黄间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呼余宿其.家其.皆出于此乎 答案 A解析 A 项都是连词,表顺承。

B 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

C 项介词,在/介词,比。

D 项代词,他的/副词,大概,表推测。

7.方山子的一生可以用“侠”“隐”两个字来归纳,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均能表现其“侠”的一组是(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怒马独出,一发得之⑤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A.①③④⑤B.②③④⑥C.①④⑤⑥D.②③⑤⑥答案 A解析②⑥表现的是方山子的“隐”。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好的文章表意,常采用暗示的手法,如本文中“俯而不答,仰而笑”,写的是陈慥有无限感慨,可是没有明说,留给读者自己去体会。

这样写,留有余地,表现力却更强。

B.文章最后写“光、黄间多异人”,而自己却“不可得而见”,于是推测方山子或许可以看到他们,从这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将方山子归于“异人”一类。

C.本文与一般的传记不同,不是以陈慥的经历为线索,而是以自己的观感为线索,这样写,内容就显得更真实,更富于情趣。

D.文中描写陈慥的语句,简洁而生动。

能够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答案 B解析文章最后一段是宕开一笔,由叙光、黄间多异人以暗示方山子也是异人。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

然终不遇。

译文:逐渐长大成人后,就一改往昔所为专心读书,希望通过读书施展自己的抱负。

但始终没有得到朝廷赏识重用的机会。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译文:于是与我在马上谈论军事及古往今来的成败得失,自认为是当世的豪杰、志士。

文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杜牧,字牧之,京兆人也,善属文。

初未第..博士吴武陵进..,来东都,时主司侍郎为崔郾,太学[注]!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扺掌,共读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

其人,王佐才也。

”因出卷朗诵之,郾大加赏。

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

”曰:“不得,即请第五人。

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辞容激厉。

郾曰:“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节,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

”后又举贤良方正科。

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

拜.侍御史,累迁.左补阙,历黄、池、睦三州刺史,后迁中书舍人。

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

诗情豪迈,语率惊人。

识者以拟杜甫,故呼“大杜”“小杜”以别之。

(选自《唐才子传·杜牧》) 注薄施尘露:效微薄之力。

尘露,比喻微小的贡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B.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C.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D.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答案 B解析原文标点为: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

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未第”指应科举考试未中榜。

“及第”则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

B.“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C.“侍郎”是汉代的官名,地位次于尚书。

“进士”指唐代凡参加礼部考试者。

D.“拜”指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指贬官。

答案 D解析“迁”一般指升官。

“左迁”为贬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牧当初在京城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只好流落到东都。

B.主司侍郎崔郾和太学博士吴武陵发现了杜牧的才华,一起推荐了他,让他参加了贤良方正科考试。

C.杜牧因政绩突出,多次升迁,曾担任三个州的刺史。

D.杜牧因其诗情豪迈,语言直率惊人,和杜甫的风格相似,被后人称为“小杜”。

答案 B解析“一起推荐了他”理解不对,是吴武陵向崔郾推荐了杜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主司侍郎为崔郾。

译文:当时主司侍郎是崔郾。

(2)其人,王佐才也。

译文:这个人有辅佐君王的才能。

(3)识者以拟杜甫。

译文:认识他的人都把他比作杜甫。

参考译文杜牧,字牧之,是京兆人,善于写文章。

开始时参加科举考试未中,流落到了东都。

当时主司侍郎是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向崔郾推荐说:“您因为德高望重,替明君选才,我怎敢不尽力(为您)做点贡献啊!前几日偶尔见到十几个文士,一边扬起眉毛微笑,一边拍掌称快,共同阅读一卷文章,我看后,原来是进士杜牧写的《阿房宫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