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4《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4《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考点展示
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2.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4.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二)重要原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対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真理具有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易错易混点
1.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因此,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因此,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3.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因此,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4.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此,人们获得知识只有参加实践。

5.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实践
6.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一看实践,二看大多数人的意见
7.有用的就是真理
8.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所以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

9.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永无止境,因而人们不可能获得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

四、热点链接
材料:2010年的全国人代会将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修正案(草案)》。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建议有望实现。

请从认识论角度分析我国选举人大代表的城乡人口比例从最初的8:1到1:1演变的原因。

五、应用指南
实践与认识。

经常用来分析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如:青藏铁路的开通,神舟六号的发射成功,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对一事物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人们克服的各种难关,自然灾害后的反思,文化遗产的保护,绿色GDP,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等。

高考考查学生对实践与认识的理解与把握,要求学生正确处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真理
经常用来分析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如:对失败的价值思考,真理与谬误之间的关系,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人们对真理的追求…┄等,高考重在考查学生对真理的理解与把握,要求学生要敢于追求真理。

六、经典例题
1.(2010江苏卷29题)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C. 与之山中事,需问打樵人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解析】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常考题。

学生能准确识别A\B\C\D有难度
【答案】B
2.(2008江苏卷31题)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
的定理。

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

但是,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

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

这说明真理是
①因人而异的②具体的③有条件的③客观的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解析】“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一真理是有条件的,在凹曲面上小于180°,在球形凸面上大于180°,这说明真理是有条件的,是具体的,因此②③符合题意。

①说法错误,④材料没有体现。

【答案】D
3.(2008广东24题)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A、一概而论
B、三人成虎
C、百感交集
D、千虑一得
【解析】“千虑一得”说的是反复思考,最终得出结论。

虑者,是思考,也是认识活动,“千”表示多次重复,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故选D。

A忽视个性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从特定的实际出发。

B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与题意无关。

C强调的是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以及其选择性和能动性,也与题意不符。

【答案】D
七、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①学生在教室里听课②调整产业结构③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④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⑤“十一五”规划⑥全国大学生辩论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⑤⑥
D. ②③④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