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简答题:1.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是对原有体制进行的根本性变革,改革开放的目的是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开放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因此,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
但是,这种革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革命,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对原有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所以,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什么?提出这一标准有什么意义?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即三个“有利于”标准。
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意义在于:三个有利于标准排除了离开生产力标准抽象争论姓社姓资的教条主义干扰,对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本路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3.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什么?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所谓全方位,是指对外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
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采用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所谓宽领域,就是不仅经济领域实行对外开放,科技,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领域也都实行对外开放。
辨析题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变革错误,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邓小平区分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认为基本制度如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式正确的,优越的,是我们的历史选择,不能改变。
而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即经济制度、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其中有不少是需要改革的。
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不能改变,具体制度必须创新。
改革总的目的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正确。
相对于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第一次革命而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这是因为:第一,改革同革命一样,其性质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第二,改革同革命一样,都是特定社会历史阶段发展的直接动力;第三,改革同革命一样,其特点都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
论述题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要做到总揽全局,统筹兼顾,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
要大胆改革,快速发展,协调发展,同时改革和发展必须注意适应国情和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
在维护稳定方面,要把握好人民群众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解决好各种国际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促进改革和发展。
3.)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是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稳定的主体,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要真正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必须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结合点,离开这个结合点,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政策的协调性,发展的全面性,稳定的长期性都将难以实现。
只有抓住这个结合点,三者才能真正成为互为前提,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简答题1.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什么?1)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上实现了重大突破2)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效配置和使用资源,有利于加快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3)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使我国的经济运作体制与整个世界的经济运作体制接轨,从而为我国进入国际市场,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奠定重要基础。
2.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以分为哪三种类型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3.简述邓小平关于允许一部分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思想。
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但又不能使全体人民同时同步实现同等程度的富裕,只能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先富和共富是手段和目标,途径和目的地的关系,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
2)邓小平的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实际上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允许一部分先富起来,是从理论上和决策上否定把平均主义和社会主义混同起来的错误观念和政策。
二是先富起来的手段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不能用非法手段谋取暴利,三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
先富要帮助后富,不能高两极分化。
辨析题1.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器基础性作用,它是排斥计划调节的错误,市场机制通过价格,供求和竞争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但并不排斥计划机制的作用。
计划和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两种不同方式,都是经济手段,而且各有各的优点和不足,需要互相补充。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市场与计划优化组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更好的发展生产力。
当然,计划和市场作为两种调节手段,其结合的范围,程度和形式,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可以有所不同。
2.私营经济比重的增加,国有经济比重的减少,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
错误。
1)改革开放以来,变单一的公有制为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调整和完善了所有制结构,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0多年来,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得到迅猛发展,而国有经济也得到了长足进步,公有制经济在现阶段所有制结构中仍然占主体地位。
3)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六大指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实践证明,多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虽然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但只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使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得到加强,就不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
3.股份制企业是众多投资者共同投资组建的企业,所以它是集体经济的一种形式。
错误。
1)集体经济是由一些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而股份制是由社会集资而组建的企业,其股东不一定是本企业的劳动者,所以不是集体经济。
2)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说明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
关键要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
国有,集体控股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4.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错误。
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2)共同富裕不是平均富裕,不是同时富裕,是有先有后的富裕。
必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
3)因此,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非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目的,而是达到同同富裕的必要手段和必由之路。
论述题1.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的问题1)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公有制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这时就全局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
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就是减少一些,也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2)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并且应当是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
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
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
不能笼统的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
关键是看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中。
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目前城乡大量出现的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支持和引导,不断总结经验,使之逐步完善。
3)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
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就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公有制在现实中有要通过具体的形式来实现,即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并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都可以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只要控制权掌握在国家和集体的手中,就能有效的实现公有制经济的性质。
2.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1)要正确看待收入分配差距。
一方面正确认识收入分配差距,我们不能脱离对生产的影响来孤立的看待和评价分配格局是否公平。
由于社会上个人的生产要素和能力的不同,所起到的作用和所作的贡献大小也不同,把贡献大小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
除了按劳分配以外,应该鼓励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下,按照贡献大小进行分配。
如果不讲贡献大小,而只是平均分配,那就不可能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只会仍然是共同贫穷。
今天我们收入差距的拉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因为从一部分先富起来达到共同富裕必须经过一个过程。
保证收入公平的原则应该是保证人人有平等的竞争机会,因而解决当前中国收入差距大拉问题绝不能采取劫富济贫的方法,而是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积极的从事财富创造的同时,给低收入者更多的能力和机会,给他们以平等竞争的机会。
另一方面要警惕社会分配领域中高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甚至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可能引发社会问题。
总的来说,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都是合理的制度安排的结果,其中也存在许多不可理和非法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