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语文11月月考试卷新人教版

高三语文11月月考试卷新人教版

山东省聊城市堂邑中学2013届高三11月月考试卷语文考试时间:120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谥号 / 自缢沤肥 / 老妪湍急 / 逸兴遄飞B.宫阙/ 商榷饯别 / 鉴戒孤鹜/ 好高骛远C.品茗/ 南溟刊载/ 载体悱侧 / 成绩斐然D.箴言 / 缄默畸形 / 菜畦隐晦/ 不容置喙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社会进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不用过箪食瓢饮的日子,但那种一饭千金的“豪爽”也是应该唾弃的。

B.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国让世界看到了最高领导人的殚精竭虑和13亿国人的众志成城。

C.由于大幅扩张,各大型的零售商的资金链都相当吃紧,而一旦有哪家挺不住,必然降价出货来变现,而由此必然推倒多米诺骨牌,引发某个区域甚至多个区域的整体放水。

D.珠海市IT产业招商会角色分配不同以往,市长跑龙套,专家当主角,按国际化运作,卓有成效。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今天晚上指挥演唱《黄河大合唱》,他着装潇洒,神态从容;眼光、手势配合和谐——好一派指挥家的风度。

B.对李清照的诗词,比之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我倒是更喜欢她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C.文学工作者应培养起自己对语言的敏感,才能利于遣词用字,写出的作品明确、清晰、生动、鲜明、节奏和谐、音调优美。

D.他接着说:“最近这儿连降暴雨。

老妈已到北京去了。

小红上了高中。

”4.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北京春季人才市场的“外国企业人才招聘会”,首日便出现“爆棚”,但由于招聘用人的门槛过高,应届毕业生只能望“洋”兴叹。

B.《永不磨灭的番号》收视率稳居全国第一,但观众不满女主角赛貂蝉死得太早,期待其复活,据说导演或许会东山再起,再续荧屏精彩。

C.自古以来,在原作基础上进行“狗尾续貂”就鲜有成功的范例。

经典名著《红楼梦》的各种续本曾经层出不穷,但无一获得读者认同。

D.《人民日报》评论认为,日本排放核废水,不能独断专行,应该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来保护海洋环境,切莫以邻为壑,对其他国家造成损害。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奥林匹亚的废墟之美,究竟属于哪种美呢?__________________①因而残垣断壁失去部分的构图,也就容易让人通过想象获得。

②也许废墟和残垣断壁本身就是美,这种美与其整体建筑结构左右对称有关。

③不论是帕台农神庙还是厄瑞克特翁庙,我们推想它失去的部分时,不是依据实感,而是依据这种想象。

④我们的感动,就是看到残缺美的感动。

⑤这想象的喜悦,不是所谓空想的诗,而是悟性的陶醉。

A②⑤④①③B②①③⑤④C③⑤②①④D③⑤④②①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竞争上岗、庸者让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对那些不思进取、天天混日子的干部职工,的确会感到很不适应,因而产生了不稳定感和危机感。

B.享有“东方古城堡”之美誉的福建客家土楼民宅具有防匪防盗、防震防潮、冬暖夏凉、生活方便,虽历经百年风雨,至今仍巍然屹立。

C.国家卫生部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年每人要“挂8瓶水”,远远高于国际上2.5瓶~3.3瓶的水平,我国俨然已成“吊瓶大国”。

D.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蔬菜本身确实有益健康,但考虑到农田里施用的大量化肥和催生技术,就要对前面的结论加一个问号了。

第II卷(非选择题)二、现代文阅读7.阅读下文,完成第小题。

(19分)望庄①我是在散步时留意到那个叫望庄的村庄的——一个守候在路边的村庄,普通得像一幅褪了色的挂图。

②那天,村里好像在开一个群众大会。

临时搭起的主席台坐着一排人。

我听到扩音器发出的声音在风中颤抖,写着“望庄拆迁动员大会”的红色横幅,在风中呼啦啦地晃来荡去。

③第二天,一群陌生人出现在村里。

村头炸油条的老汉说,那是县政府的机关干部,正在进家入户宣传拆迁政策。

④第三天,村里似乎安静下来。

我走在村子的街巷中,偶尔看得见狗,却听不到狗叫的声音。

那些时常蹲在墙根下晒太阳的人,也见不到了。

⑤第四天,沉默。

⑥第五天,沉默。

还是沉默。

⑦第六天,还是沉默。

⑧第七天,村里的广播喇叭开始响起来,不知疲倦地喊着这样几句话:“农村的出路在于城市化,农业的出路在于工业化,农民的出路在于市民化。

”广播喇叭像一朵朝着天空绽放的花朵,发出的声音却是向下坠落的,直接击中了整个村子,击中了村里的每一家每一户,击中了正在村里四处游逛的我。

我不是村里的人。

我只是一个局外人。

路边偶尔可见的树木,高高的枯枝擎着零星的喜鹊窝,站在这样的树下,举步和驻足之间,仰望和低首之间,突然就有了一种无所依傍的,更为空旷的感觉,并且从这空旷里生出一种难言的滋味,说不清是寂寞还是落寞。

小桥,流水,人家,鸟语,蛙鸣,还有成群结队的萤火虫,这些童年里随处可见的平常物事,如今越来越显得珍贵。

它们都躲到哪里去了?阳光是柔软的,乏力的,我看到那些从天空洒落下来的阳光,被风吹得摇曳起来,让人眼花缭乱,渐渐地就生出了幻觉。

村子里到处都是制服的影子,西装革履的影子,房屋倒塌的影子,老农步履沉重地走向远方的影子,牛眸的影子,声音的影子,风的影子……村子成了一个影子的世界。

影子们交错斑驳,时而真实,时而恍惚,我能够感觉到影子的存在,却无法真实地把握和说出它们。

⑨最先被填平了的,是村头的那方池塘。

那些远远近近的蛙鸣,不知藏躲到了哪里。

还有牛,那些失去了农田的牛,它们就那样用一双含泪的眼睛看着你,一直看得你想要落泪。

⑩望庄被彻底拆除了。

⑪村里人也说不清楚,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来自何处的力,让村庄倒下去的。

一只看不见的手,连同他们自己的手,将村庄拆卸得支离破碎,一座座屋舍倒塌的地方,裸露出古老大地的新鲜伤口。

⑫原来的望庄,很快变成了一个建筑工地。

⑬老槐树最终还是死掉了。

在这之前,村庄前方小树林里的空地先被盖上了厂房,然后树木的死亡面积开始逐渐地扩大,终于那片小树林的树木全都死光了,然后厂房也就顺理成章地扩建,直到把那片小树林的面积全都占据下来。

据说,那些树木是被厂房里排出的某种物质给毒死的。

这样也好,砍伐树木本来需要经过上级的严格审批,树木既然已经“自然死亡”,在空地上建个企业也就顺理成章。

接下来就轮到老槐树了。

我一直觉得,老槐树是一个隐喻,很多人忽略了对它的解读。

站在望庄中央的这棵槐树,据村里最老的人说,在他小的时候,这棵树就已经很老很老了。

老槐树默立在村中央,风吹来,树叶哗啦啦地响,像是在对村人追述着什么。

有月光的夜晚,老槐树的影子显得坚定,静穆,让人生出几分敬畏。

望庄的拆迁,本来是先从老槐树下手的。

政府召开拆迁动员大会之后,第一个动作就是安排有关方面去砍伐老槐树,结果谁也不敢去,这个事情就落了空。

倒是有个人站出来想试一试,他是方圆十几里出了名的天不怕地不怕,因为打架斗殴被判过刑。

就在他驾驶推土机冲向老槐树的时候,推土机突然偏离了方向,陷进路边的水沟里。

推土机这么结实的一个庞然大物,怎么莫名其妙就掉进沟里呢?大家于是议论纷纷,有人说推土机是被风刮倒的,因为当时老槐树的叶子突然哗啦啦地响作一片。

树叶之所以响动,是因为风。

好大的风。

让人疑惑的是,那些风究竟来自何处?怎么突然就有风了呢?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打老槐树的主意了。

三个月后,望庄所有的房屋都被拆除,老槐树孤零零地留存下来。

留下来的老槐树,周围很快拔起一栋又一栋的厂房和高楼,被钢筋混凝土围得水泄不通。

到了夜晚,倘若有些月光,树影就越发显得憔悴和孤单。

再后来,老槐树枯朽了。

高考资源网⑭我亲见了一棵树的消失。

我亲见了一个村庄的消失。

然而,我无法完整地说出这个消失。

【小题1】第④段“村里似乎安静下来”一句中的“似乎”是否可以去掉?为什么?(2分)【小题1】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的句子(4分)【小题1】第⑧段“村子成了一个影子的世界”的含义是。

(2分)【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A.作者说“扩音器发出的声音在风中颤抖”,形象地表现出动员望庄拆迁的人自己也底气不足。

B.第⑤-⑦段,用语简练,给人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C.第⑧段中作者由眼前景象联想到了不少童年随处可见、如今很难见到的平常物事,颇能让人产生共鸣。

D.第⑪段中“一只看不见的手,连同他们自己的手”一句,意在揭示村民们的愚昧。

E.结尾作者说自己“无法完整地说出这个消失”,惋惜中透着无奈和怅惘。

F.对于望庄的消失经过,作者虽称自己只是一个局外人,初看置身事外,但细品情动于衷。

【小题1】本文作者的详略安排颇为讲究,请说说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来写老槐树?(3分)【小题1】请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国学与当代世界国学是一个民族通过自己的研究,融贯各种知识形成的思想。

这个思想不是固定的,而是生长着的。

研究它,不是为了博古炫耀,也不仅仅是为了存亡继绝,而是为了我们能以自己的思想自立于天地之间。

国学是学术,是思想,与汉服、祭拜、造假古董之类的“热”没有关系。

国学不是既成的答案,而是通往现代中国思想的途径。

拘牵与自封是它的大敌,包容与开放才是它的品格。

根据史学家的考证,近代意义的“国学”一词,出现于20世纪初。

其出现的背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即救亡图存。

当时的人们一方面普遍承认西方学术的优越;另一方面在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对西方学术的压倒性影响产生认同焦虑,担心人们对传统学术思想的迅速遗忘与放弃将导致国家与民族的灭亡。

最初提倡国学者强烈意识到文化认同与民族、国家的根本关系:提倡国学,非仅为学,乃为国也。

然而,人们往往根据近代西方的学术分科来指责国学含混笼统,陈独秀便是如此。

其实邓实在《国学讲习记》中已经指出,国学的内容包括经学、史学、子学、理学、掌故学、文学。

可是,不知为什么,人们往往觉得西方近代的学术分科天然合理,而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则没有独立成科的资格,中国传统学术只有纳入西方近代学术的分科才能获得其学术或科学的身份。

人们反对国学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学术无国界,世界各国都没有它们的国学,为何中国却有国学?但这种质疑是建立在孤陋寡闻的基础上的。

德国有所谓日耳曼学,美国有美国学,而日本也有其国学,焉有说只有中国才有国学?其实,质疑国学者既不真正在意概念意义,也没有太多的学理关怀,他们有他们不便明言的担心,有他们的言外之意。

他们真正在意的,是中国能否脱华入欧,进入所谓普世文明。

他们都认为西方文明(其实是近代西方文明)代表人类的普世文明,向西方文明靠拢,就是向普世文明靠拢。

“西”字可以讲,“国”字要不得。

因为“国故是过去已死的东西,欧化是正在生长的东西;国故是杂乱无章的零碎知识,欧化是有系统的学术。

这两个东西万万没有对等的道理”。

(毛子水)这种决绝的态度,在一部分国人中一直延续到今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