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某边坡稳定性评价分析

某边坡稳定性评价分析

某边坡稳定性评价分析
作者简介:张帆(1968-),男,高级工程师,浙江温州人,主要从事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等
方面工作。

摘要:该边坡主要由志留系龙马溪组泥质砂岩和粉砂质泥岩与第四系洪坡积碎石土等构成,高边坡为I
型,本文某高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稳定性计算方对其提出了
2
防治措施。

关键词:边坡;稳定性;评价分析
该边坡主要由志留系龙马溪组泥质砂岩和粉砂质泥岩与第四系洪坡积碎石土等构成,高边坡型,坡长100m,坡面积2500 m2。

按照相关《技术要求》,该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


为I
2
貌上属构造侵蚀、剥蚀中、低山区,切坡顶处高程约190~210m左右,自然斜坡坡角一般30°左右。

1工程地质概况
边坡区地层主要有志留系龙马溪组(S1l)和第四系(Q)。

①志留系(S)。

志留系地层分布于北东部和东部,呈南北向延伸,在本区出露的为罗惹坪
组(S1lr)。

下部为灰绿色、黄绿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粘土质粉砂岩、粉砂质粘土岩(或
页岩),含生物碎屑泥灰岩;上部为灰绿色、黄绿色粘土质粉砂岩夹粉砂质粘土岩(或页岩)。

②第四系(Q)。

工作区出露的第四纪地层有残坡积层(Q el+dl),崩坡积层(Q col+dl)、洪积
层(Q dl+pl)、滑坡堆积层(Q del)和人工堆积层(Q ml)等类型,其中残坡积层分布最广,其岩性
为碎石夹(及)土;崩坡积层为块石夹少量土;滑坡堆积层为碎块石夹(及)土和滑动岩体。

除此以外,其他成因的第四系厚度较薄,一般厚度数十厘米至数米。

高边坡区地下水主要有第四系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

其中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堆积物中,埋深浅,无承压,受大气降水补给,无统一地下水位,季节变化明显。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
在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风化带和基岩裂隙中,地下水位埋深相对较大。

根据地下水水质分析资料,地下水对混凝土不具有腐蚀性。

2地质特征及主要地质问题
高边坡区目前尚未发现整体的大面积变形破坏现象,由于修建移民公路切坡,使原有的斜坡
应力平衡状态破坏,导致边坡顶部产生卸荷裂隙,加剧岩体风化破碎,在降雨及其它外荷载
作用下,将导致边坡岩体表面剥落、掉块。

Ⅰ段、Ⅱ段和Ⅲ段边坡由于卸荷裂隙发育、岩体
破碎,不排除边坡表层岩体卸荷、风化、剥落与掉块的可能。

第Ⅳ段边坡也存在浅表层碎石
土的滑动。

3边坡稳定性计算
高边坡区分布的主要岩性为志留系罗惹坪组粉砂质泥岩、页岩、粉砂岩等,第四系以残坡积物为主,局部分布人工堆积物、崩坡堆积物。

各岩层的物理力学指标根据室内试验和经验值来确定,滑动面物理力学指标根据反分析来确定。

边坡主要为折线破坏,防护安全等级为三级,圆弧滑动法按安全系数为1.20进行设计,折线滑动法按安全系数1.25进行设计。

考虑高切坡区域可能遇到的各类情况,特别是最危险的情况,由于区内基本地震烈度为6度,可不考虑地震的影响,故综合确定以下计算工况:自重+暴雨作用。

由计算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
边坡附近软质岩体风化厚度较大,为防止边坡表面岩体风化、剥落与掉块,建议对其表层处理。

4治理措施
高边坡治理应针对斜坡变形破坏的特点进行。

在治理过程中应采用分层次治理的原则。

高边坡防治的目标是采用防治工程辅以安全监测,确保高边坡在结构设计基准期50年内不发生整体失稳。

①削坡整形和清坡;按设计进行削坡与坡面整形,清除切坡表面不稳定岩块和浮土,保证坡面顺直。

②护脚墙工程:坡脚按设计设置2m高护脚墙。

挡土墙采用浆砌块石,块径不小于30cm,强度不小于30MPa,浆砌砂浆为M7.5,墙顶采用M10水泥砂抹面,墙面勾缝,沿墙长每15m设置一宽20mm的伸缩缝,缝间沥青填充。

挡土墙上设排水孔,沿墙高1.0m,墙长3m设一个排水孔,排水孔坡降4%。

挡墙深入基岩1.0m,挡土墙前墙脚处设置截水沟。

③锚喷网支护设计:为防止坡面混凝土的变形破坏,横向每间隔15m设置纵向伸缩缝,缝宽2cm,以沥青或木条填充。

④地表排水系统:根据现场地形情况,截水沟断面尺寸为:下底宽为0.6m,高为0.6m,两侧坡度分别为1∶0.75,地表截水沟的砌筑砂浆为M7.5,抹面砂浆为M10。

纵向排水沟与公路排水系统相接。

5结语
本文对该高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具体工程情况提出防治措施,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佑荣,唐辉明.岩体力学[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2]刘春原,朱济祥,郭抗美.工程地质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
[3]林宗元.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手册[M].沈阳:辽宁科学出版社,1996.
[4]晏鄂川,唐辉明.工程岩体稳定性评价与利用[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