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专升本重点知识归纳

大学语文专升本重点知识归纳

大学语文专升本重点知识归纳1、养生主《庄子》一庄子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富于浪漫色彩的哲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主张顺任自然反对人为。

《庄子》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和《杂篇》十一篇。

《庄子》一书创作了大量的寓言故事故有“寓言十九”之称。

《庄子》一书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和文学特色。

二①中心论点掌握规律顺其自然②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从哪些方面写 a、三年前的庖丁与现在的庖丁 b、良庖、族庖与庖丁③用了事实论据三①理解本文中心论点具有的普遍意义。

②识记本文是以寓言故事为论据的喻证法的论证特点。

四词语把握庖丁解牛有个名叫丁的厨工分卸牛的肢体。

比喻技术高超出神入化。

游刃有余形容记忆熟练、做事轻松利落。

踌躇满志心满意足从容自得的样子。

五课后习题①“寓言十九”之称说明《庄子》一书怎样的特点答“寓言十九”是庄子对自己著作写作特点的概括是说他的书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运用寓言手法。

这就说明他是有意识以象征、比喻、形象描写等手法来生动地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

②本文阐述了怎样的养生之道文章用何种论据进行论证答养生之道顺任自然。

论据事实论据③“庖丁解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这则寓言包含了怎样的哲理答人生态度是委运随化、无为而治顺任自然。

文章客观上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世上的事物错综复杂但只要掌握事物的规律顺任事物的自然之理就能把事情办好。

六课文字词及句式分析①养生主主关键②手之所触之虚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乃中经首之会之的。

会音节。

③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奏进刀。

莫没有④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之虚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道规律。

进操过。

庖丁释刀对曰释放下⑤依乎天理即“顺应自然”。

依顺从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批击。

郤同“隙”空隙。

道同“导”循着。

窾空指牛骨节空处。

因顺着。

固然指牛身体本来的结构⑥技经肯綮之未尝肯紧附在骨上的肉。

綮筋肉相结处。

偿试指接触。

⑦良庖岁更刀岁每年更换⑧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以用。

间间隙。

恢恢乎宽大有余的样子。

游运转。

是以所以。

⑨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虽虽然。

然这样。

族筋骨交错聚结之处。

怵然警惕的样子。

视为止视力因此停留在一点上。

行为迟行动因此迟缓。

⑩提刀而立而表修饰善刀而藏之善擦试。

而表承接、状语后置句合于桑林之舞而刀刃若新发于硎遍意义的道理。

2、谏太宗十思疏魏徵一魏徵字玄成唐初政治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著有《隋书》的序论与《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

二课文分析①第一段“臣闻求木……”到“必积其德义”。

分析词句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

以德义跟木、水进行比较。

用比喻方式强调国君积德义的重要性。

②课文第三段的“十思”用了排比的目的是要极其醒目地让唐太宗有所选择又别无选择更让这“十思”显示出不容非议无可辩驳的理性力量。

③理解本文三个论证层次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本文三个论证层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第一段突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中心论证论述君主善积德义对于治国安邦的重大意义。

第二段分析国君不能居安思危善始善终的原因和危害。

第三段告诫君王“十思”以弘扬德义。

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三段内容从理论观点的提出到原因危害的分析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思路完整逻辑谨严。

④分析“十思”之论中所包含的君应自戒自谦民可载舟覆舟的对应关系。

“十思”之论作为君主思想品德修养的方案切实可行文章强调居安思危重视载舟覆舟的道理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强调君主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力量对于治国安邦的意义等都表现了作者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深刻的思想。

⑤本文善用于运用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方法对比鲜明、说理透彻论证深刻有力。

如以“固根本”与“求木长”、“浚泉源”与“水流长”的关系比喻“积德”与“安国”的关系。

又如“善始者实繁”与“克终者盖寡”“昔取之”与“今守之”“在殷忧”与“既得志”等均成对比论证。

运用概括事实论据使文章精练扼要而警策。

排偶句的大量运用使文章理足气盛又具有形式匀称之美。

而“载舟覆舟”、“奔车朽索”、“江海下百川”、“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等比喻又大大增强文章说理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三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即为了国家社稷的长治久安一国之君要具备谨慎谦恭温厚宽容知人善任的道德修养。

四课后习题①“十思”与“思国之安必积其德义”这一中心论点形成怎样的关系答“思国之安必积其德义”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文章进行反复论述最后又提出所谓“十思”其实具体地说明国君应该有德义有了这样的德义才能保证国家的安稳。

所以它是对中心论点的具体伸缩。

②试分析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方法在本文的运用。

答本文善于应用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方法对比鲜明、说理透彻论证深刻有力。

如以“固根本”与“求木长”。

“浚泉源”与“水流长”的关系比喻“积德”与“安国”的关系。

“善始者实繁”与“克终者盖寡”。

“昔取之”与“今守之”“在殷忧”与“既得志”等均成对比论证。

③为什么说本文所论剀切深厚而无空疏之弊答本文虽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排偶句式也很赋于文采但是其最主要的特点是鲜明而直接的表达自己的主要意思句子切中文治要害。

表现作者对治理国家的深思熟虑。

五课文字词解释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之虚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固使动使……坚固。

根树根B、必浚其泉源浚疏通C、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而却。

理治理。

而况于明哲乎明哲聪明的贤哲D、人君当神器之重神器地位。

居域中之大域中国家永保无疆之休休美善E、戒奢以俭以用凭借。

德不处其厚处常情不胜其欲不胜不堪欲欲望。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斯这就象是。

亦也。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而却F、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百所有的。

元首君主。

景命大命。

殷忧大忧。

殷深切深。

G、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岂难道H、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放纵自己的感情。

傲物瞧不起人I、竭诚则胡越为一体竭诚竭尽自己的诚心。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行路路上陌生的行人。

必竭诚以待下以表修饰J、虽董之以严刑虽即使。

董监督、管理。

K、则思知止以安人安使动使……安定。

L、则思谦冲而自牧谦冲谦虚谨慎。

牧修养。

M、俱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满溢骄傲自满。

下名词作动词居……之下O、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乐形容词做意动用法以……为乐。

度限度。

P、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惧谗邪害怕进谗言的小人黜恶除去邪恶Q、弘兹九德弘弘扬。

九德泛指一切德行。

简能而任之简能选择有才能的人。

择善而从之从之使动使之从。

R、文武争驰争驰争着奔走效劳。

可以尽豫游之乐豫游安乐的巡游。

S、亏无为之大道哉亏有损于。

状语后置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3、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一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

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散文大多直接为其政治服务无论长篇短制均论点鲜明逻辑谨严直陈已见说理透彻语言简洁峻切不枝不蔓概括性极强具有雄健峭拔的艺术风格。

有《临川先生文集》二课文分析①分析作者辩驳论敌观点时分别采用的“据实反驳”和“据理反驳”的特点。

正文第二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据实反驳从第二段开始到“不为拒谏”第二层从“至于怨诽之多”到这段结束是据理反驳强调了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是相当坚定并不因政绩的恶意攻击而有所改变。

②理解驳论文章“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的议论方式。

③理解本文虽语气平和但态度坚决的寓刚于柔的特点。

三文章的中心论点驳斥司马光对变法的责难实乃诬妄不实之词表达了坚决改革绝不动摇的决心。

四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书信驳论文。

五分析作者辩驳敌论观点时分别采用“据实反驳”和“据理反驳”的特点文章巧妙地以儒家历来所看重的“名实相符”为论事原则在这一极具权威连论敌也不敢否认的原则下开展反驳使文章一开始就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

文章直接反驳的论点针对论敌指责的变法“侵官司生事征利拒谏”四个观点据实反驳反驳其“非真”的实质则名不副实论敌观点字破。

而针对变法“以致天下怨谤”的指责则既据实加以反驳。

作者以攻为守指出士大夫们苟且偷生不恤国事因循守旧的本质。

六课后思考题①作者对司马光指责变法的反驳是建立在哪个议事原则的基础上如此安排具有怎样良好的效果答是建立在名实相符的论事原则基础上。

效果一针见血语约义丰文笔犀利语气斩截具有不容置辩的逻辑力量。

②文章怎样运用以攻为守的方法反驳“致天下怨谤”的指责答作者以攻为守的指出士大夫们苟且偷安不恤国事因循守旧的本质。

③作为一篇驳论文章本文反驳论敌的着眼点放在哪里参见提要最后一段反驳论点④盘庚迁都的史实引用旨在说明什么这是运用何种论据答表明变革的正确和自己的决心。

用典论据⑤本文语言委婉柔中带刚的特点表现在哪些地方答行文委婉寓刚于柔。

在这封书信中作者既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在文字上又不是剑拔弩张注意不伤同僚之间的情面与和气寓刚于柔绵里藏针。

如第一段在反复向司马光叙友情、求谅解的同时却婉转地揭示出这怨谤源于大夫阶层的庸俗腐败并声言自己绝不悔改之意又如第三段在表示原意接受责备“知罪”的同时却用两个假设句暗示自己坚持改革、绝无反顾之心并旁敲侧击讥讽保守派的无所事事、因循守旧。

这种柔中寓刚的论辩风格比剑拔弩张更加坚韧有力。

七字词解释①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蒙教承蒙指教指接到来信。

窃谦词私自私下。

游处交游相处。

之的。

操持采取。

术方法这里指政治主张。

强聒强作解释勉强唠叨。

聒喧扰声音嘈杂。

见察被理解。

②重念蒙君实视遇厚重念又考虑。

视遇看待。

故今具道所以所以……的原因。

冀君实或见怒也冀希望。

见我③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名实名义与实际。

理事物的道理。

得得到掌握④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以为认为。

征求搜刮。

拒谏拒绝劝告。

以致因而招致。

怨谤埋怨和指责。

⑤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某我。

以谓以为。

⑥以授之于有司有司有关部门的官吏。

举先王之政举施行、推行。

先王古代的贤君。

⑦辟邪说难壬人辟驳斥、抨击。

邪说荒谬的言论。

难责难。

壬人佞人巧言献媚的人。

⑧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固前知本来事先就知道。

固本来。

⑨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恤忧虑、顾虑。

而某不量敌之众寡而表并列。

不量不考虑。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何为为何。

汹汹然大吵大闹的样子。

⑩胥怨者民也胥相与、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非特不仅仅。

A、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故缘故。

度制度、法度。

这里指法令、计划。

名词。

度义而后动度估计考虑动词。

B、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是指示代词指认定自己做的对。

C、膏泽斯民施恩泽给这些人民。

膏油。

泽雨露。

膏泽名词做动词用。

D、守前所为默守前人的所作所为E、如约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事事做事。

前一个“事”动词。

后一个“事”名词F、不任区区向往之至不任不胜不尽。

区区拳拳专诚、恳切。

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极点。

G、句式状语后置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H、宾语前置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4、“今”李大钊一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县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