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语文鉴赏阅读宝典(二)编辑整理:邱为将使用时间: 3∕18-24班级姓名【编者按】阅读鉴赏能力,除了多读多练,还得了解相关文体考向,了解相关文体的术语。
特别在二轮,还要掌握一些技巧,比如题型以及与之相应的建模。
一个题目出来,我们知道它考我们什么,是什么题型,用什么模式,那么,得分率会大大提高,认真看,认真实践,可提高5-10分。
不信?试试!高考诗歌鉴赏题常见题型及解答思路一、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二、炼字型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有时还要关注该字是否用修辞,或有其他什么表达效果:化静为动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感情。
三、分析句意型1、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2、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3、解答分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
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
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4、答题模式: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
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5、答题示例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2)比喻。
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四、分析主旨、情感型题1、提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2、提问变体: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3、解答分析: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⑴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⑵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⑶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⑷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4、答题模式: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运用何种表达技巧;③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江苏高考一般考概括诗歌复杂感情,一般不低于三个,角度从景物描写中、从叙述中、从议论抒情中、注释中。
五、分析技巧型题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②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4、答题模式: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
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5、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1)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请注意,这是表达技巧题的变式提问)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4分)答案:上阕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答案: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
写动作描写也可。
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刘敛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这首宋诗,句句景语,无一句情语,也无一句议论,请说说它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趣。
答:(2)请从动静结合角度说说这首诗的表达(构思)方式。
答:雨后池塘如镜,人家房屋倒影如画。
忽然来了一阵东风,垂杨娜娜起舞,缀在枝上的水珠纷纷洒落在荷叶上,发出好听的乐音。
本题参考答案:(1)景物写得清新明丽,让人领略到一股轻松愉悦的氛围,可见它反映了作者陶醉雨后自然景物的情趣。
(2)前两句是静景,给人一种轻淡平和的心理感受。
后两句,由静人动,给人强烈的动感,好像是赏景进入了高潮(如同小说的高潮),透露出作者内心由衷的喜悦与赞叹,以静显动,以动衬静,相得益彰。
六、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1、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3、解答分析: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
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4、答题模式:①概述诗句的内容。
②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5、答题示例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
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
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
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
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
②趱:赶快。
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案:(4分)写了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
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
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七.一词领全诗型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7年四川卷)葛溪驿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乱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半叶黄。
题目: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答:(2)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
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
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
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心境渲染到极致。
高考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题型和答题模式一.词句含义理解型(一)词语理解型常见的命题形式: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词的深刻含义;2、根据文意,写出某词的含义【答题模式】表面义和深层义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即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及上下文去找对应的阐释。
答题规范用语:1、这个词表面义是(指)什么。
2、它的深层义是(指)什么。
★(二)句子理解型常见的命题形式:1.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义。
2. 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3. 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的意思。
这种句子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1. 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难懂的句子;2. 使用了修辞,内涵丰富的句子;3. 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4. 统摄全篇,或揭示文章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答题模式】主要着眼于句子本身的分析,将思维指向句子的内部,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结构上的作用如: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
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具体阐述㈠首段的作用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或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二)中间段落的作用同样要兼顾到内容和形式,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前后照应。
答题时要交代清楚上文和下文的具体内容。
⊙答题的思路: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上文(具体内容),写到下文(具体内容)。
㈢末段的作用⊙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一般为: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或深化中心、卒章显志或呼应开头+深化或强化作者情感或本文主旨。
三、有关表现手法(鉴赏)的题型:技巧类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⒈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⒉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⒊解题技巧此类题型,一般结合原文信息和所学语文知识进行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