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答案及赏析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答案及赏析

看到这幅画就心中就会涌现出非常美好的诗句。即使 你用尽全天下最美好的语言都无法表达出来画中的意境, (换句话说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小学教育精品PPT
4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全国卷1
陈与义(1090—1138年),两宋之际河南府洛阳(今属河南)人, 字去非,号简斋。宋政和三年(1113年)以太学上舍及第,历任开 德府教授、太学博士,后谪监陈留酒税。北宋灭亡,辗转南渡。宋 绍兴元年(1131年)至临安,授中书舍人,兼掌内制。绍兴七年, 累官至参知政事。力主对金议和,深得高宗满意。次年,因病以资 政殿学士提举临安洞霄宫,未几病卒。工诗词,尤长于涛,体物寓 兴,清邃纡馀,有陶渊明、谢灵运、韦应物、柳宗元之风。著有 《简斋集》。 [7] 参考资料
原14题.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
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原15题.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 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小学教育精品PPT
8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全国卷2
14、甚至不用过多地分析原诗,我们即可直接判断答案为D。因为 A、B、C三个选项表达自己坚信奉儒家思想,决不趋附权贵,决心 靠真才实学来求取功名,这三个选项的思想是统一的,态度是一贯 的。而D选项“受恩必报”却与其它三个选项思想不一致,甚至是 矛盾的。且考官公平阅卷,公允平价排名,是尽职而己,何来报恩? 另外阅读原诗,并无“报恩”之意,D项属无中生有了。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答案及赏析)
小学教育精品PPT
1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全国卷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其中“一窗间”是指画的尺寸如窗一般大小,意指画的尺幅小,反衬出了前
句中的“万里意”,说明了画作技艺高超。有人将“一窗间”理解为诗人站
在“一窗的距离”,欣赏画作。这应该是不符合本意的。“间”应为“空
间”,“一窗间”就是如一个窗户大小空间的画纸。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是画中之景、物,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6分)
小学教育精品PPT
2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全国卷1
答案:
14.C 15.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这是2019年高考全国I卷上的诗歌阅读题中的诗歌。是一首题画诗。诗句并不 是很难理解。
小学教育精品PPT
6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全国卷1
全诗写景兼抒情,通篇未用一典,却于简谈中见新奇。古人认为 “天下事有意为之,辄不能尽妙,而文章尤然,文章之间,诗尤 然”,简斋此诗,可证此论。全诗自然至极,淡泊至极。然而这淡 泊却是“豪华落尽见真纯”之淡,是“淡极始知花更艳”之淡。绝 非索然寡味,深远就寓在这淡泊之中。无限的绚烂,也融于淡泊之 中,真乃淡而有致,淡而有味。 [6] 名家点评
小学教育精品PPT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全国卷1
此诗为一首题画诗,当作于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诗人所题 之画疑为徐道宁的《渔父图》(又名《秋江渔艇图》《渔舟晚唱 图》) 文学赏析 “满眼长江水, 苍然何郡山”起笔两句,使画中山水呼之欲出,跃
然纸上。尤妙在以“满眼”强调水之浩浩荡荡,用“何郡”把对 “苍然”的赞叹隐在一片疑问之中。起笔十字,独造其妙,意境全 出。三、四句“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承接上二句意脉,作一 小结:万里的山水,万里的意境,竟被作者凝固在尺幅画间,仍将 掩饰不住的赞叹溢于诗表,不同的是前之赞叹是对山水而发,此之 赞叹是对画的意境而发。及至第五、六句“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 还”,其物与心之互相感发的关系,至此已脱颖而出。末两句作一 种总结式的感叹,“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颇有“此中有真 意,欲辩已忘言”之风,同时也是对深一层意境之引发。全诗到此 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又都在不言之中,真所谓“尽而不尽”。
为实。但是景中含情,“满眼”“苍然”“含晚”“不还”,这些词中饱含
诗人的情感。尤其是“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句,让静物有了动态感,
有了人的情怀,有了人生的况味。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是诗人对画作由
衷的赞美,赞叹,还有赞美之外的感悟、思索。韵味悠长,意在画外,意在
言外。诗歌在唐朝后,诗歌的意境很多都跑到宋词里去了。宋诗哲理有余,
而情韵不足。这首题画诗,情韵还小算学教充育精沛品P。PT
3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全国卷1
“吟断″即吟尽,“断″有“尽″、“了″之意,“望断 南飞雁″,“坐断东南战未休″中的“断″字均是此等用法。 这样一幅美妙的画作,足以让不同的诗人吟诵出许多美好 的诗句,这是赞美画中蕴藏着无限意。“不相关″即“不 相关联″,“没有关系″,和谁不相关联呢?当然是和真的 山水啦。那么多美好的诗句,不是从真山真水中产生的, 给诗人灵感的竟然是这幅画,这是正衬手法,用真山真水 衬托画中山水之美,从而表达对画师,画作的赞美之情。
东南大学教授、美学家孔寿山《中国题画诗大观》:诗人从大处着 眼,略去细小景物,写晚秋的高山危石,野水远岚,展示这幅名画 的气势和艺术境界。尾联颇有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之意境。 [5]
小学教育精品PPT
7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全国卷2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