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鉴别诊断19752

鉴别诊断19752

急性胰腺炎(1)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有典型的溃疡病史,腹痛突然加重,腹肌紧张,肝浊音界消失,X见膈下游离气体。

(2)急性胆囊炎和胆石症:有胆绞痛病史,疼痛位于右上腹,放射至右肩部,墨菲氏征阳性,血尿淀粉酶升高。

B超见胆囊结石、胆囊增大、胆囊壁水肿。

(3)心肌梗死:有冠心病史,突起发病,疼痛限于上腹部。

心电图显示心肌梗死图像,心肌酶升高。

血尿淀粉酶正常。

(4)急性肠梗阻:腹痛为阵发性,呕吐腹胀,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声,无排气,见肠型。

X见液气平面。

急性阑尾炎(1)消化性溃疡穿孔:腹痛剧烈,诊断性腹腔穿刺为少量脓性液,未见食物残渣。

(2)肠梗阻: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腹部平片可发现气液平面。

(3)输尿管结石:尤其是右侧输尿管结石,易乱。

突然发作的绞痛,伴有肉眼血尿或尿中红细胞。

(4)宫外孕或黄体破裂:有腹痛和腹腔内的表现,据此进行鉴别。

(5)急性胃肠炎:早期症状需鉴别,腹痛部位不定,上腹部及中腹部为多,随后常伴腹泻。

(6)急性胰腺炎:腹痛在上腹偏左,不如穿孔时剧烈,但重症胰腺炎时,可有坏死和渗出,全腹膜炎和休克的表现。

下肢静脉曲张1、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重垂不适,久立后胀痛,浅静脉曲张,可出现广泛性色素成着,湿疹,溃疡。

下肢静脉造影可鉴别。

2、动静脉漏:患肢皮温升高,局部可扪及震颤或血管杂音。

浅静脉压力明显上升。

静脉血的含氧量增高。

消化道穿孔(1)急性胆囊炎:严重时胆囊水肿、坏死,亦有右上腹痛及局部肌紧张。

(2)急性胰腺炎:腹痛在上腹偏左,不如穿孔时剧烈,但重症胰腺炎时,可有坏死和渗出,全腹膜炎和休克的表现。

(3)急性阑尾炎:转移性右下腹痛。

消化道穿孔有类似表现,腹痛由剑突下转移至右侧腹,可能为溃疡穿孔消化液沿升结肠外侧沟流下造成,使直肠膀胱窝饱满。

脾破裂1、肝破裂:也是内出血症状和体征,可有腹膜刺激征,外伤部位稍偏右,腹腔穿刺抽出血液含胆汁,体检B超可排除。

2、肠系膜血管破裂:可有腹内急性出血,但受伤部位多在腹中部。

3、空腔脏器穿孔:主要为腹膜刺激征,引起炎症、休克有一个过程;腹腔穿刺液中有胃肠道内容物。

4、胃肠破裂:腹膜刺激征和体征,膈下见游离气体。

可单独发生或与脾破裂同时存在,有腹膜刺激征。

5、肾破裂:多靠近腰背部,不是腹腔内出血,故移动性浊音(-)。

肾脏血肿1.自发性肾血肿:多有血液系统病史,常在不自觉状态下突然出现腰部疼痛,出血量大时出现休克症状,并出现肉眼血尿,B超、CT有助于鉴别。

2、肾癌:发病前常有无痛性肉眼血尿,病人常无自觉症状,左肾区叩击痛阳性,肾脏B超或者CT有助于鉴别。

甲状腺肿瘤1、生理性甲状腺肿,为轻度弥漫性肿大。

2、原发性甲亢:腺体肿大为弥漫性,双侧对称,有甲亢症状和体征。

3、甲状腺炎,包括亚急性甲状腺炎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均有甲状腺肿大,需鉴别。

4、颈部软组织其他肿物:如脂肪瘤。

纤维瘤和血管瘤等,多在皮下结缔组织中,不随吞咽活动,可区分。

腹外疝1、脂肪瘤:柔软、实性感,多位于皮下,不能还纳入腹腔。

2、鞘膜积液:不会突然增大,不伴全身症状,透光试验(+),最易与腹股沟疝相混,有的可与疝并存,应鉴别。

3、肿大淋巴结:较小,实性感。

4、骼腰部结核性脓肿:逐步增长的囊性包块,伴有腰部酸痛和结核中毒症状,X片见椎体病变。

5、曲张静脉团块:为曲张的精素静脉。

尿路梗阻1、肾、输尿管结石:典型的肾绞痛,与活动有关的疼痛和血尿。

2、膀胱结石:排尿中断伴膀胱刺激征。

3、尿道结石:排尿困难、点滴状伴尿痛。

4、输尿管肿瘤:无痛性血尿病史。

5、尿路感染:尿频尿急尿痛。

6、阑尾炎:转移性右下腹痛。

7、尿PH值:草酸钙结石为中性或弱酸性,磷酸盐为碱性,尿酸、胱氨酸结石为酸性。

急性睾丸炎1、腹股沟斜疝:多有病史较长特点,肿物呈可复性,透光试验(-)。

2、睾丸肿瘤:睾丸多有短期内迅速增大,疼痛,睾丸彩超可鉴别。

前列腺增生症1、膀胱颈痉挛:由慢性炎症所致,发病年龄轻,前列腺体积不大。

2、前列腺癌:前列腺呈结节,质坚硬,PSA升高,前列腺穿刺活检可鉴别。

3、尿道狭窄:多有尿道损伤或感染史。

4、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有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损害,多存在下肢和运动神经功能障碍,会阴及肛门括约肌张力减退或消失。

尿流动力学检查可鉴别。

肠梗阻(1)胃十二指肠穿孔:突发上腹部剧痛,迅速蔓延全身,明显腹膜刺激征,腹肌高度紧张,平片见膈下游离气体。

(2)急性胰腺炎:腹痛在上腹偏左,不如穿孔时剧烈,但重症胰腺炎时,可有坏死和渗出,全腹膜炎和休克的表现。

(3)胆石症、急性胆囊炎:有胆绞痛病史,疼痛位于右上腹,放射至右肩部,墨菲氏征阳性,血尿淀粉酶升高。

B超见胆囊结石、胆囊增大、胆囊壁水肿。

(4)急性阑尾炎:转移性右下腹痛。

消化道穿孔有类似表现,腹痛由剑突下转移至右侧腹,可能为溃疡穿孔消化液沿升结肠外侧沟流下造成,使直肠膀胱窝饱满。

(5)肠道肿瘤:也可导致肠梗阻,但多为渐进性。

结肠癌(1)肠炎性疾病:慢性痢疾、肠结核等,可有腹痛、腹泻或便秘交替的症状,需鉴别。

(2)非特异性炎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可有大便习惯和腹痛的表现。

(3)结肠息肉:可出血后便血,而与结肠癌相混,需鉴别。

梗阻性黄疸; 胆总管结石(1)黄疸性肝炎:有黄疸病史和体征,需鉴别,但起病相对缓和,直接胆红素升高不明显,白细胞不增高。

(2)壶腹周未癌:腹部隐痛和黄疸,渐进性的黄疸,无激烈的腹痛和高热。

(3)急性胰腺炎;胆总管结石可一起急性胰腺炎,应鉴别是否同时发生。

胆囊结石、胆囊炎(1)胃十二指肠溃疡或穿孔:有右上腹痛应鉴别,既往有溃疡病史,如并发穿孔则为突发的剧烈腹痛,伴有明显腹膜刺激征,呈"板状腹",立位平片见膈下游离气体。

(2)胆总管结石、胆管炎:可同时并存,有腹痛、发热、黄疸即夏柯氏三联征。

食管癌(1)食管炎:早期无吞咽困难,可以有进食不适感,钡剂造影无黏膜异常,胃镜检查见黏膜充血水肿,不会有溃疡、肿物。

(2)食管憩室:进食不适感,造影见憩室。

(3)食管静脉曲张:造影见虫嗜样改变,食管蠕动不会管壁僵硬狭窄。

(4)食管良性肿瘤:食管平滑肌瘤造影黏膜光滑,典型的"瀑布征"改变。

(5)贲门失驰症:可有进食困难,但病程较长,症状时轻时重,造影见食管近端扩张,远端见典型"鸟嘴征"。

胃癌1、消化性溃疡:有类似胃部不适的症状,但溃疡病的季节性明显,多为及饥饿痛,反酸烧心。

影像学、病理证据不支持。

2、慢性胃炎:上腹部或胃部不适症状,长期间歇发作,与进食不当有关,有进展为胃癌的可能。

3、胃间质瘤:既往常诊断为胃平滑肌瘤,现在病理证实多为间质瘤,有上消化道出血、柏油便。

消化性溃疡(1)慢性胃炎:慢性病程,可表现为上腹痛或早饱、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诊断依据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

(2)胃癌:40岁以上多见,特别是男性,近期出现消化不良、呕血或黑便,或伴有消瘦,腹痛不能为抑酸剂所缓解。

查体可扪及上腹部包块,诊断主要依据内镜检查加活检及X线钡餐。

(3)慢性胆囊炎:慢性钡餐,反复发作的急性胆囊炎病史。

表现为上腹隐痛饱胀、不能耐受油腻食物等不适。

胆囊区压痛,B超见胆囊壁增厚。

(4)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病程,上腹痛、上腹胀、恶心嗳气。

无器质性疾病。

急性胃炎(1)急性胆囊炎:常在进食油腻食物后急性起病,出现右上腹激烈绞痛,阵发性加重,放射致右肩右背部,出现恶心呕吐,严重时畏寒发热。

查体见右上腹压痛,墨菲氏刺激征,右上腹可触及肿大触痛的胆囊。

部分见黄疸。

B超首选。

(2)急性胰腺炎:多有暴饮暴食或饮酒史,发病急,主要表现在上腹激烈疼痛,可向腰背部放射,腹痛为持续性并有阵发性加剧,伴有恶心呕吐,但呕吐后症状不缓解。

严重时伴腹膜刺激征,轻度黄疸、休克。

辅助检查见血、尿淀粉酶升高,B超见胰腺改变。

(3)急性阑尾炎:急性起病,多在脐周和上腹部,转移并规定在右下腹,持续性加重,即典型的主要性腹痛。

可恶心呕吐、里急后重及畏寒发热等感染中毒症状。

查体见麦氏点压痛,腹膜刺激征。

血常规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上消化道出血1、胆道出血:多有三联征,胆绞痛、黄疸、上消化道出血。

2、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多有肝炎病史,有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多有消化道表现,出血倾向及内分泌紊乱。

肝功能检查及影象学检查可鉴别外伤性血胸(1)结核性胸膜炎:一般有慢性病史及结核病史。

(2)恶性胸腔积液:无外伤史,X片、CT常有肺内占位。

直肠癌1、内痔:便鲜血,直肠指检无肿瘤,肛门镜检可确诊。

2、直肠息肉:血便,有炎性息肉和腺瘤息肉,除形态差别,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3、慢性细菌性痢疾:粘液血便,粪便检查和培养见阳性,抗生素治疗有效,不伴随直肠肿物。

4、溃疡性结肠炎腹泻和粘液血便,结、直肠内有溃疡及炎性息肉,结肠镜及病理检查可鉴别。

肝癌1、肝血管瘤:一位肝占位性病变,较难分辨,需进一步鉴别。

2、继发性肝癌:即转移性肝癌,肝内常为多发病灶而不一定有肝硬化基础,甲胎蛋白为阴性。

3、肝脓肿:细菌性肝脓肿常为多发,以急性炎症为主;阿米巴性肝脓肿常有阿米巴痢疾史。

4、肝炎肝硬化结节:肝缩小,合并门脉高压症,而肝癌也常在肝硬化的基础上发生。

胰腺癌1、内科黄疸:有感染病史,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影像学可鉴别。

2、胆管结石:常有急性发作病史,有夏柯氏三联征。

3、肝癌和肝门部转移癌:肿瘤位于肝内或肝门部,肝外胆管不扩张。

4、壶腹周围癌:一般早期出现黄疸时肿瘤不大。

术前确诊有一定难度,必要时磁共振,内镜或经皮穿刺胆管造影等方法进行鉴别。

软组织化脓性感染1、疖:单个毛囊,金葡菌为主,脓栓形成是特征。

2、痈:多个毛囊,金葡菌为主。

初起时皮肤硬肿块、暗红色,破溃后疮口呈蜂窝状,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3、急性蜂窝组织炎:皮以下的急性感染,致病菌为溶血性链球菌、金葡菌、大肠杆菌,红肿热痛,但边界不清,有毒血症。

4、丹毒:好发于下肢与面部的皮肤网状淋巴管的急性感染,致病菌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病变为片状鲜红、边界清楚、微隆起。

常伴有全身症状,治愈后容易发作。

5、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结炎:致病菌有乙型血性链球菌、金葡菌等,见红色线条或淋巴结肿大、疼痛,均可有全身反应。

乳房疾病1、乳房内积乳囊肿:局部疼痛与肿块,但无红、肿与搏动性疼痛,无发热等全身症状。

2、乳房皮肤丹毒:红肿热痛,边界清楚。

全身毒血表现明显,但局部疼痛较轻。

乳房实质仍松软,无炎性肿块扪及,不难鉴别。

3、急性乳腺炎:好发于哺乳期,红肿热痛,全身发热及乏力。

4、乳腺癌:局部的肿块,无疼痛。

B超见边界不清的低回声团块,见血流信号。

X线见边界不规则或毛刺状的高密度影,伴或不伴钙化点。

针吸活检可鉴别。

5、纤维腺瘤:年轻女性多见,肿块光滑,边界清楚,活动度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