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海绵城市设计篇
16.1、项目概况
本工程建设用地位于湖南省长沙市XXXXX,北临XX大道,西侧、南侧、东侧现状均为田地和水塘,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城目规划用地呈矩形,南北宽112.81米,东西长194.65米,场地内地势较为平坦,场地内标高高于XX大道。
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9086.66㎡,场地内高差整体呈南高北低。
场地雨水采用有组织排水,沿道路两侧雨水井收集,由暗管排入北面黄桥大道市政管网。
16.2、设计原则
(1)、安全第一,消除安全隐患、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2)、因地制宜,渗、滞、蓄、净、用、排相结合,实现生态排水、综合排水;
(3)、雨污分流,实现雨水资源化,改善水环境与生态环境;
(4)、在经过审批的管线综合规划基础上合理布局 LID 设施,避免冲突;
(5)、协同排水、道路、景观、建筑、施工等专业优化设计方案,确保落实到位;
(6)、综合考虑适用与技术先进,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节省建设投资和维护成本。
16.3、设计依据
《长沙市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利用系统设计技术导则》(试行)DBCJ004-2016 《长沙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与设计导则》(试行)(DBCJ004-2017)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 年版)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2016 年版)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GB50289-98
《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DGJ32/J113-2011
经过审批的项目管线综合规划
甲方提供的项目总平面图和其他相关资料设计范围
16.4、设计标准
16.4.1、雨水管网设计标准
16.4.1.1、雨水流量公式
•
=ψ
q
Q•
F
式中:Q-雨水设计流量(L/s);
ψ-径流系数;
F-汇水面积(ha);
q
-设计暴雨强度(L/(s*ha))。
16.4.1.2、暴雨强度公式
Q=1392.1(1+0.55lgP)/ (t+12.548)0.5452(升/公顷·秒)
式中:q
—设计暴雨强度(L/(s*ha));T—设计降雨重现期;
t—设计降雨历时(min)。
16.4.1.3、设计降雨重现期
T: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本项目T场地采用三年,屋面采用五年。
16.4.1.4、径流系数ψ:根据用地类型,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取值后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综合流量径流系数。
LID 设施规模计算采用雨量径流系数,参照《长沙市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利用系统设计技术导则(试行)》DBCJ004-2016 取值,具体如下表所示:
16.4.2、内涝防治标准
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和主管部门要求,本项目设计方案应该能有效应对50 年一遇的暴雨重现期。
地面积水设计标准为:
(1)、居民住宅和工商业建筑物的底层不进水;
(2)、道路中一条车道的积水深度不超过 15cm。
防治措施:
(1))、采取植被控制、滞留池控制、渗滤系统等工程性措施,合理规划布局增大植被和可透性铺地的面积,确保各区域雨水排水通道顺畅。
(2)、强化排水设施日常管护,购置更新排涝维护设备,提高管护效率和应急排涝抢险能力。
(3)、加强科学化管理和应急响应,对已经形成内涝的区域采取紧急措施,及时增加应急人员,进行车辆人员疏导、救助,及时疏通排水系统。
(4)、排水设施必须实行雨污分流,雨水管道与污水管道不得混接。
对低洼地段和易出现内涝区域,适当增设排水管网,确保主干管、支干管、末梢管有效连接、体系配套。
16.4.3、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面源污染负荷削减目标
(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75%,对应的设计降雨量 24.14mm(参照《长沙市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利用系统设计技术导则(试行)》DBCJ004-2016 取值);
(2)、面源污染负荷减少 60%及以上(以 SS 计);
16.5、场地竖向
详13.1条
16.6、排水方案
16.6.1、雨水管网方案
本项目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根据设计地形及用地性质、结合管线综合规划将本次设计范围雨水排水划分为 1个区域,排入市政雨水管。
16.6.2、LID 设施方案
本项目采用低影响开发设计理念,雨水管网系统与 LID 设施相结合,在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