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纵断面设计

纵断面设计

i
1
Y L
T
A
T M P O E ω t x
A
B
i
2
A
B
X
(1)次抛物线的基本公式
y x 2R
2
Q
l
h
x
B
竖曲线计算图示
(2)竖曲线要素计算
L R
R T1 T2 L/2 2
l2 h(竖距) 2R
T2 E 2R
为竖曲任意点至竖曲线起点的距
一、竖曲线要素的计算公式

1.竖曲线的基本方程式:设变坡点相邻两纵坡坡 度分别为i1和i2。抛物线竖曲线有两种可能的形式: (2)Y轴过抛物线起点。



三、高原纵坡折减
1.《规范》规定:H≧3000m 最大纵坡折减。折减后 若小于4%,则仍采用4%。
高原纵坡折减值

海拔高度H
折减值(%)
3000~4000 4000~5000 >5000 1 2 3
2.高原为什么纵坡要折减? 在高海拔地区:发动机的功率下降 驱动力降低,爬坡能力下降。 冷却水易于沸腾破坏冷却系统。
一、竖曲线要素的计算公式


1.竖曲线的基本方程式:设变坡点相邻两纵坡坡 度分别为i1和i2。抛物线竖曲线有两种可能的形式: (1)Y轴过抛物线底(顶)部;
1 2 y x 2R
式中:R——抛物线顶点 处的曲率半径

A
B
1.竖曲线的几何要素
i1, i2 , i2 i1
几个参数: 前坡,后坡, 坡差
L R T 2 2
B
i2i
2
A

(3)竖曲线上任一点竖距h:
x2 x2 h PQ y P yQ i1 x i1 x 2R 2R
式中:x——竖曲线上任意点与竖曲线始点或终点的水平距离,
y——竖曲线上任意点到切线的纵距,即竖曲线上任意点 与坡线的高差。
L-x
ii2
2
h’ h
(4) 竖曲线外距E:
T12 上半支曲线x = T1时: E1 2R
下半支曲线x = T2时:
T2 2 E2 2R

由于外距是变坡点处的竖距,则E1 = E2 = E,
故 T1 = T2 = T
T2 E 2R 或 R 2 L T E 8 8 4
[例4-3]:某山岭区一般二级公路,变坡点桩号为k5+030.00, 高程H1=427.68m,i1=+5%,i2=-4%,竖曲线半径R=2000m。 试计算竖曲线诸要素以及桩号为k5+000.00和k5+100.00处 的设计高程。
注:宜设在直线段或大半径曲线上 曲线半径较小时,缓和坡段长度应增加。 回头曲线段不能作为缓和坡段。

八、平均纵坡 平均纵坡:一定长度的路段所克服的高差H与路线长 度L之比(连续升坡或降坡路段)。
i平 H L
《标准》规定: 二、三、四级公路: 越岭路线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 相对H:200~500m时,i平≦5.5%; 相对H:>500m时, i平≦5%。 任意连续3km路段: i平≦5.5%。 城市道路:减少1.0%。 H>3000m以上地区:减少0.5%~1.0%。
路堤
路堑
第二节 纵坡设计

一、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 1.必须满足《标准》的各项规定。


2.纵坡设计应对沿线地面、地下管线、地质、水 文、气候和排水等综合考虑。

忽上忽下

3.满足行驶要求,纵坡应平顺,起伏不宜过大和频繁。
4.山岭重丘区:纵坡设计应考虑填挖平衡,移 挖作填。
5.平原微丘区:纵坡满足最小纵坡要求, 满足最小填土高度要求。 6.对连接段纵坡、交叉处前后的纵坡应平缓,
四、最小纵坡

最小纵坡:
各级公路在特殊情况下容许使用的最小坡度值。 最小纵坡值:0.3%,一般情况下0.5%为宜。
适用条件:排水不畅路段:长路堑、桥梁、隧道、设超高的 平曲线等。

当必须设计平坡(0%)或小于0.3%的纵坡时,边沟应作纵 向排水设计。

干旱少雨地区最小纵坡可不受上述限制。


(如大、中桥引道及隧道两端接线等)

7.充分考虑通道、农田水利等方面的要求。
二、最大纵坡

最大纵坡:纵坡设计时各级道路允许使用的最大坡度值。

影响因素: ① 汽车动力特性:汽车在规定速度下的爬坡能力。
上坡: 下坡:

②道路等级:等级高,行驶速度大,要求坡度阻力小。
③自然条件:海拔高程、气候(积雪寒冷等)。 纵坡度大小的优劣: 坡度大:行车困难:上坡速度低,下坡较危险。 山区公路可缩短里程,降低造价。

任务:研究纵断面线形的几何构成及其大小与长度。
依据:汽车的动力特性、道路等级、当地的自然地理条 件以及工程经济性等。

路线纵断面图构成:
地面线:根据中桩点的高程绘的一条折线; 设计线:路线上各点路基设计高程的连线。 变坡导线:变坡点间的连线

路线纵断面图构成:
地面线:根据中桩点的高程绘的一条折线; 设计线:路线上各点路基设计高程的连线。 变坡导线:变坡点间的连线 地面高程:中线上地面点高程。 设计高程:两种规定 公路: 城市道路:


设计高程 HS = HT - y1 = 426.18 - 0.90=425.18m
(凸竖曲线应减去改正值)
K5+100.00:位于下半支

①按竖曲线终点分界计算: 横距x2= Lcz – QD = 5100.00 – 4940.00=160m


x2 2 1602 y2 6.40 2 R 2 2000 切线高程 HT = H1 + i1( Lcz - BPD)
五、坡长限制

坡长:相邻变坡点间的长度
内容:最小坡长限制:任何路段 最大坡长:陡坡路段

1.最短坡长限制 《标准》规定,各级公路最短坡长不应小于9-15s行程。

120*9/3.6=300m
2.最大坡长限制
最大坡长:汽车在坡道上行驶,当车速降低到某一最低允许 速度时所行驶的距离

《标准》规定各级公路最大坡长限制。

Rmin
V2 , 3.6
或 Lmin
V 2 3.6

2.时间行程不过短 最短应满足3s行程。
V V Lm in t 3.6 1.2 V 则 Rm in 1.2 L m in

3.满足视距的要求: 凸形竖曲线:坡顶视线受阻 凹形竖曲线:下穿立交
4. 凸形竖曲线主要控制因素:行车视距。
2.计算设计高程



K5+000.00:位于上半支 横距x1= Lcz – QD = 5000.00 – 4940.00=60m 竖距 x12 602 y1 0.90 2R 2 2000 切线高程 HT = H1 + i1( Lcz - BPD) = 427.68 + 0.05×(5000.00 - 5030.00) = 426.18m
H 台阶式 L
九、合成坡度
1.定义:由路线纵坡与横坡组合而成的坡度。 计算公式:
2 2 I ih i z
式中:I——合成坡度(%); ih——超高横坡度或路拱横坡度(%); iz——路线设计纵坡坡度(%)。

ih i I
2.合成坡度指标

(1)最大允许合成坡度值:
(2)最小合成坡度: Imin≧0.5%。 Imin<0.5%时,应采取综合排水措施,以保证路面 排水畅通。

解:1.计算竖曲线要素 ω=i2- i1= - 0.04-0.05= - 0.09<0,为凸形。 曲线长 L = Rω=2000×0.09=180m 切线长
T L 180 90 2 2 T2 902 E 2.03 2R 2 2000





竖曲线起点QD=(K5+030.00)- 90 = K4+940.00 竖曲线终点ZD=(K5+030.00)+ 90 = K5+120.00




设计高程 HS = HT – y2 = 424.88 – 0.10 = 424.78m
二、竖曲线的最小半径


(一)竖曲线设计限制因素 1.缓和冲击 汽车在竖曲线上行驶时其离心加速度为:
v2 V2 V2 a , R R 13R 13a
根据试验,认为离心加速度应限制在0.5~0.7m/s2比较 合适。我国《标准》规定的竖曲线最小半径值,相当于 a=0.278 m/s2。

1 2 y x i1 x 2R
式中:R——抛物线顶点 处的曲率半径 ;

B
i2
i1——竖曲线顶 (底)点处切线的坡度。

A
2.竖曲线诸要素计算公式

(1)竖曲线长度L或竖曲线半径R: L = xA - xB
L R , R L


(2)竖曲线切线长T: 因为T = T1 = T2,则
= 427.68 + 0.05×(5100.00 - 5030.00) = 431.18m
竖距

设计高程 HS = HT – y2 = 431.18 – 6.40 = 424.78m
K5+100.00:位于下半支

②按变坡点分界计算: 横距x2= ZD – Lcz = 5120.00 – 5100.00 =20m x 22 202 竖距 y2 0.10 2R 2 2000 切线高程 HT = H1 + i2( Lcz - BPD) = 427.68 - 0.04×(5100.00 - 5030.00) = 424.88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