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生活数学课程标准特点与教学重点
生活数学课程标准特点与教学重点
课程 标准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数学 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
教材
人教社即将出版2017年试教试用生活 数学教材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 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 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 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 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 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数学课程标准 》 特点与教学重点
北京西城培智 程文捷
一、培智学校数学课程发展的轨迹 二、课标编写的背景和依据 三、生活数学课程标准的内容和特点 四、生活数学课程的教学重点
目 录
课标与课程方案、教材的关系:
课程标准
几个相关文件
课程 方案
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培智学 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
培智学校数学课程目标实际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要求 1.数学课程目标从单纯的知识技能的培养,到知识技能、思 维、计算工具几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2.由单一的学业知识,发展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课标编写的背景和依据
(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1.现代教育观念 (1)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 (2)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 (3)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 (4)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手段现代化; (5)建立有助于终身发展的评价体系等。
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 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 现。
二、学段目标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 中认知常见的量的过程, 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量。 2.经历从日常生活 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 10以内数的意义;体会“ 加”和“减”的意义,能计 算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3.经历从实际物体 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球) 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 简单几何体(球)和常见 的平面图形;初步形成识 图能力。 4.能根据给定的一 个标准,对事物做初步的 分类。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 象出常见的量的过程,认识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量。 2.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 象出数的过程,理解11~20 各数的意义以及百以内数的 意义;能计算百以内的加法 和减法;能借助计算器辅助 进行百以内的加法、减法计 算。 3.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 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 一些常见平面图形的基本特 征;具有一定的识图能力。 4.能根据给定的标准,对 事物做初步的分类和记录。 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认 识常见的量的过程,掌握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量。 2.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 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 内的数;体会“乘”和“除” 的意义,能计算表内乘法 和除法;能借助计算器辅 助进行千以内的加法、减 法计算;初步认识分数、 小数和百分数;在具体情 境中,会进行简单的估算。 3.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 象出简单几何体的过程, 认识一些简单的几何体; 感受轴对称现象;掌握基 本的测量、识图方法。 4.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 整理、分析的过程,掌握 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学段划分 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 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二)课程目标
1. 总目标 2. 学段目标
课程标准中目标的描述: (1)结果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了解、理解、掌握、运用” 等术语。 (2)过程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经历、体验”等术语。
了解: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 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 和联系。 同类词:认识,会。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 同类词:能。
运用:综合使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培智学校生活数学课程标准的内容和特点
《生活数学课程标准》结构
前言
课 程 性 质
课程 目标
课程内容
常见 的量
实施建议
教材编写 建议 教学建议
总目标
数与运算
课程 基本 理念 课程 设计 思路
图形与几何
分段 目标 综合与 实践 统 计
评价建议
课程资源开 发与利用建 议
第一部分 前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也是人类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有 的基本素质。生活数学课程是培智学校的一般性课程,是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数学课 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培智学校学生(以下简称“学生”)能够 掌握的、必需的、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的数学知识和 技能。生活数学课程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知识学习和生 活技能形成的重要工具。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的 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符号意识、空 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和应用意识。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 中的数量关系。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 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了解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得到的结论具有 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 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二)面对中度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要求
1994年10月,原国家教委印发了《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 育训练纲要》(试行),本纲要把中度智力残疾学生的教 育训练内容分为生活适应、活动训练和实用语算三个方面。
《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具体教学目标 如下: 1.日常生活中的算术知识及应用; 2.货币、常用计量单位、时间的初步认识和应用等; 3.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其自理生活和 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 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等。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 数据分析观念:主要是指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 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感受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
“常见的量”的主要内容有:有无、大小、多少、长短、高矮、 粗细、厚薄、轻重、宽窄、人民币、时间、长度、质量等。 “数与运算”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 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等。 “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 图形的性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轴对称等。
“统计”的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从数据中提 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
2.对公民素质的新要求: (1)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2)实践能力 (3)收集和处理信息 (4)合作交流 (5)学会学习 (6)终身发展
(二)国际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 1. 强调数学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2. 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 3. 计算机应用于数学教育。 4. 目标的个性化与差别化。 5. 数学与其它学科的综合。
(三)面向在校的各类学生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要求
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其 中生活数学的教学目标,以帮助学生: 1.形成和掌握与生活相关的简单的数的概念、数的运算、时空认识、以 及数的运用 2.学习运用简单的运算工具 3.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计算技能、初步的思维能力 4.应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数 学 思 考
初步建立常见的量的概念,感受常见的量在生活中的作用。 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初步形成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 象思维。 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几何直观的能力。 初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数据中蕴含着信息。 参与观察、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初步发展思维能力,表达自己的 想法。 初步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活动经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初步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 的多样性。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问 题 解 决
情 感 态 度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感兴趣。 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建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养成独自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
总目标的特点 (1)体现课程改革理念,注重学生发展。 (2)把过程目标放在重要位置:使学生了解数学化的 过程,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4)倡导学习有价值的、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 想方法。
应用意识: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解释现 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与数学有关的 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予以解决。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知识技能
数学思考
生活数学 课程目标
总目标
问题解决
分段 目标
情感态度
一、总目标
通过培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生活数学学习,学生能: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和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数学问题的 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信 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科学意识。
经历: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同类词:尝试。 体验: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 获得一些经验。 同类词:体会。
(三)课程内容 本课程内容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第一学段的内容为基本框架,适当向两头延伸。 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常见的量”“数与运算”“图形与几 何”“统计”“综合与实践”。
与1994年《纲要》相比,教学目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 行了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