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评论的表现元素
电视是视听结合、声画兼备的复合型大众传播媒介,它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远超过报纸和广播。
电视新闻评论由电视媒介独特的传播个性和传播方式所直接决定,也具有视听结合的天然优势,它的表现符号要比报纸和广播新闻丰富得多,包括音响、画面、图表、字幕等多种形式,集声音、画面、文字等多种符号于一身。
只有充分发挥这些表现符号的综合优势,使之相互配合、达到立体传播的效果,才使电视评论具备吸引受众“眼球”的独特优势。
电视新闻评论用一句话概括而言,就是视听结合的、真正意义上的“形象化的评论”。
在电视评论中,画面与图示图表、屏幕文字直接诉诸于受众的视觉器官,音响和解说、论述性语言直接诉诸于受众的听觉器官,传播符号的多样性和感知的多通道,可以使受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使得电视评论具有其他评论形式所无法比拟的现场感、真实性和说服力。
视与听的双线互补,可以使抽象的论述性语言与形象的画面语言相结合,由此消除人们对事物认知的不确定性,从而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评论的内容。
电视评论综合运用多种传播符号,它的表现元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声音符号(如解说词、论述语言、音乐、现场音响等等),图像符号(如画面、图片资料、图示图表等),文字符号(如标题、字幕)。
本文不能对这些表现元素做逐一的阐释,只能选择一些有代表性、有表现力的元素。
一、现场音响
现场音响是电视评论声音符号的表现元素之一。
现场音响一般是广播节目中的用语,是指新闻事件发生的当时当地所出现的各种音响。
在电视评论中,现场音响一般被称为同期声,因其是在记录图像信号的同时记录下来的声音信号,总是与画面同步出现。
同期声包括现场谈话和环境音响两部分。
现场谈话主要由记者的提问和采录的采访对象或现场人物的各种叙述、议论性语言组成。
环境音响,则主要由现场采录的用以表现环境特色、交待环境背景的音响组成。
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声音,如流水声、歌声、喘息声等。
在电视评论的表现中,同期声能够传达无法用画面语言传递的内容和思想,它是电视
评论各种声音符号中最重要和最富感染力的组成部分。
它可以使镜头所拍摄的画面更加真实可信,同时还能渲染气氛、增强评论的现场感,而且具有极为鲜明的个性特征。
在电视评论中,同期声可以作为有说服力的论据。
电视评论的同期声绝大部分表现为人物的采访和人物的语言交流,这种访谈同期声的具体表现功能因受访人的身份而异。
如当事人、目击者的谈话,多数可还原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和其本来的面目,可为评论提供事实性论据;而专家学者的谈话则可以提供理论性论据。
这种评论中的访谈已不仅仅是一种采访手段,还是一种表现手法,受众能在电视上看到记者、主持人与被采访对象访谈时的真实场景,既有记者作为个人或媒介的论证,又有观众的议论、专家的评论,充分显示了新闻评论的参与性和交流性。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在电视评论中记者的采访和提问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电视评论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岩松曾采访一个做深圳文稿拍卖的人,不用评论,他通过四个提问就可以把评论展现出来:
1.“请问你这次文稿拍卖,作为组织方是否想从中获利?”他说:“我不想获利,我要做公益的事情。
”
2.“是否你身边组委会都同意你的意见?”他说:“他们都同意。
”
3.“搞文稿竞拍是否使市场行为?”他说:“是市场行为。
”
4.“让组委会做这样一件仿佛圣人的事情,是否跟市场经济有违背的地方?”
在这里白岩松没有发表任何评论,但是他的提问本身已经构成了一种评论,像这样把自己的观点寓于提问当中的评论反而会更客观、更有效、更安全。
此外,同期声的使用还可以节省论述性语言的篇幅,使记者或主持人的评点更为精炼。
借众人之口将议论“分解”,使评论过程更加富于变化、更加具有说服力,从而提高评论的传播效果。
二、图示图表
后期制作的图示图表,是电视新闻评论图像符号的表现元素之一。
随着电脑特技绘画的日益普及,各种图示、图表在新闻和评论节目中承担了日益重要的信息传递任务。
它一般是指为节目主题及内容的需要,采用电脑制表、绘图等特技方法,对电视评论的整体信息、或其中的个别信息作形象的阐释和说明,以增强评论的传播效果。
图示图表在电视评论中一般具有以下一些功能:
1. 简洁直观,便于受众理解
在电视新闻评论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内容抽象、笼统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又往往是说明事物发展变化和表现事物之间联系的重要依据,所以在对它们进行表述时,就应充分利用图示、图表的直观形象的优势,这样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便于受众理解。
如各种经济指标、数字常常会让观众感到枯燥乏味,并且无从理解,很难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
如果用图示图表加以辅助显示,则既避免了数字的枯燥,增加了新闻的趣味性,又使观众一目了然、便于理解。
又如在类似于巴以冲突等这些有关世界局势的报道中,用图示标明所报道地区的地理位置则有助于观众对于新闻信息的全面理解,增强信息传播的有效性。
2.增加电视的画面信息含量
电视的画面信息量是指一定单位时间内电视画面负载所传播的新闻信息含量的大小。
电视评论以可视的画面和可听到的声音同步结合,进行视听双通道传播。
电视离不开画面这个基本单位,电视新闻要想完整有效的传递信息,并为观众所接受,就必须提高画面的信息含量和感染力。
提高画面信息含量的手段是多样的,一般在新闻实践中被普遍运用的是提升现场画面、同期声的质量,或辅助以体态语言、现场的环境气氛等非语言符号的传播,或运用字幕、特技等。
事实上,图示、图表这一表现符号对于增加画面信息含量具有重要作用,它们一经与电视画面结合在一起,就不同于单纯的报刊、杂志、书籍中的图画,而是成为视觉形象的组成部分,增加了单位时空内电视画面的信息含量和传播效果。
3. 增强电视评论叙事能力的完整性
电视评论的魅力在于它能以声画结合的优势再现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使观众如同身临其境、身受其感。
但是电视的镜头既不能伸向未来,也无法回顾历史,只能记录实实在在的现在。
对于一些突发事件,记者来不及赶到事件现场拍摄全过程,事过境迁之后便无法补拍到现场的情景,在这种情况下电视新闻的叙事能力就受到极大的损伤,而各种图示、
图表恰恰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缺憾。
它可以通过电脑特技绘图的手段,模拟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样可以把新闻事件再现于观众面前,从而使电视新闻叙事能力的完整性得到增强。
传播学界对于信息的接受能力进行研究时指出:“阅读文字能记住10%,收听语言能记住20%,观看画面能记住30%,边听边看能记住50%。
” 所以,对于“过去时"的电视画面,图示图表就是实现视听双通道互补结合的重要表现元素。
三、字幕
字幕,即屏幕文字,是电视新闻评论文字符号的表现元素。
字幕是根据节目内容的需要,在后期制作时运用电子技术叠加在画面上的文字。
它以精炼的语言作概括的说明,力求简洁醒目,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电视评论中,字幕可增加画面的信息量,对评论的整体传播效果有补充、说明、强调、升华等作用。
电视评论中的字幕常被用来补充、说明画面无法表达的内容,如介绍时间、地点、人物的姓名身份、事件的起因结果等。
把人物的谈话打上字幕,不仅可以使观众对谈话内容的听知理解更为确切,也可以消除由于录音效果不好或因口音较重、口齿不清及外国人使用外语等造成的听知障碍和理解歧义,还可以方便那些丧失听觉能力的观众了解评论内容。
字幕可以强调评论的要点、关键言论、具体数字等,帮助观众理解评论的见解和主旨。
用以提炼论点、升华主题的字幕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增强评论的层次感和条理性,使线性传播、转瞬即逝的电视评论更能长久的留存在受众的记忆之中。
就字幕的形式而言,它的颜色、字体、字号、出屏方式都可以向受众传达出某种意味,而放大、定格、流动等方式更是可以有力的突出强调和强化某种信息,这些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影响电视评论的表现效果,是电视评论不能忽视的因素。
所以,屏幕文字可以作为电视评论栏目整体包装的一部分,形式上的协调和统一可以促进栏目整体风格的形成。
综上所述,本文从电视新闻评论的声音符号、图像符号、文字符号这些传播符号中选择了三种具体的表现元素,进行了分别的论述和分析。
当然,各种表现元素绝对不是可以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电视评论只有把这些表现元素合理的融合在一起,最大限度的实现电视媒介声画兼备、视听结合、双线互补的优势,才能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