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简论_西厢记_长亭送别_的语言魅力
简论_西厢记_长亭送别_的语言魅力
用,由于离别的怨恨愁苦,再丰盛的“美味 佳肴”对莺莺来说犹如“土和泥”,甚至还 比不上“土气息,泥滋味”;【耍孩儿】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用 了“红泪”和“青衫泪”两个典故,“红 泪”,古代传说,曾经有一个少女被选入 宫,在同她的父母分别时,哭得很伤心,用 玉壶接下她的眼泪,玉壶都染成红色的了。 后来把女子非常悲伤时流的眼泪叫“红 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是化用唐代诗 人白居易《琵琶行》中最后两句:“座中泣 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里是夸张 兼用典,形容莺莺因与张生别离而伤心之 极。
另外,对比手法的运用还体现为戏剧场 景的相互映衬和烘托。例如:【一煞】以青 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 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 好】中的清晨景象相比,其氛围渲染得更加 萧瑟凄冷。“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 马嘶”,“无人语”和“听马嘶”构成了听 觉上的强烈对比,含蓄而深沉地表现莺莺离
《长亭送别》中,类似这种化用前人名 句的方式可谓“比比皆是”,【二煞】中的 “一春鱼雁无消息”引自秦观的《鹧鸪天》 词中“一春鱼雁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 魂。”取其期盼夫婿音讯之意;【耍孩儿】 中的“未饮心先醉”化用的是柳永《诉衷情 近》词中“未饮先如醉”,取其无际的离愁 使人难以自持之意;【朝天子】中的“蜗角 虚名,蝇头微利”更是直接引用苏轼《满庭 芳》,取其对功名利禄蔑视、嘲讽的态度; 而“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用 的是白居易“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 衫湿”的典故。如此等等,对刻画人物心 理,表现莺莺与张生的离愁别绪以及莺莺珍 视爱情而轻薄功名的思想性格,皆产生了强 烈的艺术感染力。
每当我们阅读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 别》,犹如步入了一座迷人的语言艺术殿 堂,让人觉得异彩纷呈,目不暇接,使人如 痴如醉,流连往返。难怪前人为此留下了许 多赞美之辞。“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 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 夺魁”。(贾仲明《凌波仙》);“字字当 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冠”。(徐复祚 《曲论》); “王实甫才情富丽,真辞家之 雄。”(何元朗《四友斋丛说》);“北曲故当 以《西厢》压卷。”(王世贞《曲藻》);朱权 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 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郭沫 若也曾说:“《西厢记》不但是杂剧中的杰 作,也是一部好诗”。前人对《西厢记》的 评价,的确揭示了《西厢记》在语言艺术上 的特点。我们甚至可以说,《西厢记》是一 部“诗剧”,其语言达到了文学性与戏剧性 的高度统一。就诗的语言而论,是“花间美 人”,辞藻华丽典雅,意境优美深远;就曲 的语言而言,朴素生动,通俗明快,淋漓酣 畅。它既保持了元曲的本色特征,又融汇了 诗词的凝练风格。以下笔者结合《西厢记· 长亭送别》的教学,对其语言艺术作一初步 的探析。
·文化研究
Consume Guide ·Culture Research
简论《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魅力
■ 沈林昌 (苏州市职业大学 江苏苏州 215128)
[摘 要]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为人们构建了一座迷人的语言艺术殿堂。我们阅读欣赏其戏剧语言,从他熟练驾驭民间语言、善于吸取 古典诗词精华和巧用多种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从而有助于准确理解和把握王实甫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 [关键词]语言风格 典雅 本色
别时的无限惆怅和对张生的深深眷恋。“无 人语”不仅表现夕阳古道的寂静,更是传达 出莺莺的孤寂惆怅,可谓“此时无声胜有 声”。夕阳古道,一片寂静。这情景是够冷 清凄凉了,偏偏这时候传来了马的嘶鸣,它 打破了夕阳古道上的沉寂,莺莺此时听到马 的叫声而见不到张生其人,她是什么样的心 情也就可想而知了。词曲通过“无声”和 “有声”两相映衬,更加烘托出当时环境的 凄凉和莺莺的惆怅。
总之,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在 戏剧语言方面,善于吸取古典诗词精华,擅 长提炼驾驭民间语言,巧用多种修辞手法, 既典雅又质朴,既文采斐然又不废本色,是 文学性和戏剧性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吴汉德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 《大学语文》, 2002 [2]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善炼民间口语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的曲词在 偏重华美,化用前人名句的优美意境的同 时,善于提炼民间生动的口语,其语言朴素 而生动,准确地刻画人物性格,充满着浓厚 而鲜明的生活气息。例如: [叨叨令]“见安排 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 么心情将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 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 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湿做重重叠叠 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 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 的寄。”这段曲词是人物心灵的直接剖露, 由红娘的问话触发了莺莺感情的闸门,使她 蓄积内心的愁绪奔涌而出、一泻千里。这里 没有古典诗词的精炼浓缩,而是充满民间生 活气息的方言口语。整首曲词先从眼前张生 上朝赶考的车马行色牵动莺莺的愁肠写起, “熬熬煎煎”形容愁绪难以排遣,表现其忧 心如焚的痛苦感受。在如此心境下,哪有什 么心情将自己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又 从抒写莺莺的相思之苦再到她对张生的寄望 之深,表现其沉重而难以承受的别离之情, “昏昏沉沉的睡”、“重重叠叠的泪”是莺 莺对离别之后那种孤单凄凉生活情景的设 想:以昏睡和涕泪来消磨那伤悲愁苦的光 阴。想到这里,不由得撕心裂肺、悲痛欲 绝,发出了“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的无可 奈何的悲叹。然而,别离已是无法挽回,和 自己的心上人马上就要“悲欢聚散一杯酒, 南北东西万里程”了,于是,莺莺只得强抑 悲痛,寄慰于别后的鱼雁传书,“书儿、信 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这段曲词可谓 “一波三折”,曲折细腻的刻画出人物丰富 而复杂的心理世界,将莺莺愁肠百结、哀怨 无限的苦痛表现得淋漓尽至。而曲词的语句 属于排比式的叠字句,每组之中,前句有两 个带“儿”化韵的词,后面是双音词的重 叠。“车儿、马儿,花儿、靥儿,被儿、枕 儿,衫儿、袖儿,书儿、信儿”是儿化的名 词;“熬熬煎煎、娇娇滴滴、昏昏沉沉、重 重叠叠、恓 恓 惶惶”是重叠的双音词。作者 把这些日常的生活化的口语巧妙地组合起 来,构成一连串的排比、重叠,造成音节和 声韵的回环流转,丰富了戏剧语言的表现 力,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又如:[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 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 泥滋味”;[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 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 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 甚急,去后何迟?”;[三煞]“笑吟吟一处 来,哭啼啼独自归。归家若到罗帏里,昨宵 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 知。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 眼愁眉。” 等等,其中的“土气息”、“泥
三、巧用多种修辞 《西厢记》包含着丰富的修辞技巧,有 人曾说《西厢记》是集我国古代戏曲修辞之 大成,成为我国古代戏曲修辞手法运用的理 想范本。仅在《长亭送别》这折戏里,就运 用了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 比、反复、叠音、设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特 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等结 合,对抒写人物情感、刻画人物形象发挥了 积极作用。例如,【滚绣球】“听得道一声 ‘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 了玉肌”。面临与张生“悲欢聚散”,莺莺 是愁绪满腔而又百般无奈。当莺莺刚听见一 声张生要走,手腕上戴的金镯子都松下来 了;远远看见送别的十里长亭,人也马上就 瘦下来了。显然,这里作者运用了高度夸张 的表现手法,来形容当时莺莺和张生缠绵欲 绝的离别之情。又如【幺篇】“昨宵今日, 清减了小腰围”,夸张地表现莺莺在感情折 磨下的心力交瘁,以至在短时间内就“清减 了小腰围”;【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 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 气息,泥滋味”,是比喻、夸张、对偶的兼
《长亭送别》对比手法的运用也十分突 出。例如:【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 去得疾”中的“迟”与“疾”的对比;【上 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昨夜成 亲,今日别离。”【满庭芳】“须臾对面, 顷刻别离。”【四边静】“车儿投东,马儿 向西。”【三煞】“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 独自归。”【一煞】“来时甚急,去后何 迟?”等。这种对比更加形象地刻画出莺莺 与张生的难分难舍,强化和突出了人物内心 的愁绪和忧郁。
一、化用前人名句 在剧中,王实甫十分擅长化用前人名 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创造了古典诗词 般的优美意境。例如: [正宫][端正好]“碧云 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 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段唱词,展现在 人们面前的是一幅令人伤感的暮秋别离图。 暮秋季节,遍地黄花,西风正紧,北雁南 飞,霜染红枫,正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 那堪、冷落清秋节”。这种暮秋特有的景物 所构成的戏剧情景,衬托和渲染了人物此时 “都门帐饮无绪”的凄清心情。这种情与景 的交融,与北宋范仲淹的【苏暮遮】所创造 的意境相似,“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 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 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 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 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暮遮】抒 写的是羁旅之愁,在辽阔高远的暮秋景色 中,寄寓词人浓重的思乡之愁。而王实甫的 [端正好]借鉴并化用其词句,将“叶”字换成 “花”字,在悠长旷远之境、萧瑟悲凉之感 的创设和渲染方面,比范仲淹的【苏暮遮】 更有所创新。眼前这些客观景物,构成了一 种动态的却又是萎迷的意境,渲染出浓重的 离情别绪,与莺莺此时内心的离别之情融而 为一,“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满林枫叶,火红如醉,是由离人的眼泪染成 的。在这里,景物色彩中饱蘸着无限的离愁
211
2008.5 消费导刊
·文化研究
Consume Guide ·Culture Research
滋味”、“无人语”、“为甚么”、“笑吟 吟”、“哭啼啼”、“昨宵个”、“今夜 个”、“阁不住”等大量用语,均属于当时 的方言、土语、习惯用语,作者善于“拿来 主义”地在曲辞中的穿插运用,朴素生动, 活泼明快,增加了曲词的俚俗色彩,保持了 元曲语言的“本色”。既生动传神地刻划了 人物性格,又使曲子通俗易懂并且琅琅上 口。
别绪,从而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 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