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活习惯对自我肯定意识的影响发表时间:2012-09-26T11:21:37.04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9期供稿作者:张果忠1 高健2 王秀云2 赵梦2 罗子涵2[导读] 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提高自我肯定意识,积极的自我肯定意识可以抑制不良的生活习惯。
张果忠1 高健2(通讯作者)王秀云2 赵梦2 罗子涵2(1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天津 300162)(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生活习惯对自我肯定意识的影响。
方法整群抽取天津市3所大学大1~大4学生263名,采用生活习惯问卷和自我肯定意识量表进行测试。
结果①不同生活习惯的被试分布情况显示,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睡懒觉、不吃早餐、饮食无规律的大学生占16.0%以上,缺乏锻炼者占26.6%。
②生活习惯与自我肯定意识的相关分析显示,自我接纳、自我实现、自我充实和自我表露4项积极自我肯定意识越高,生活习惯越良好,自我封闭和对人紧张2项消极自我肯定意识越低;③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生活习惯和“家庭经济状况”、“年级”、“独生与否”是自我肯定意识的影响因素,而运动指数的预测力大于其他变量。
结论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提高自我肯定意识,积极的自我肯定意识可以抑制不良的生活习惯。
【关键词】生活习惯自我肯定意识运动指数【中图分类号】R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9-0091-03据我国心理健康方面的学者近年对全国大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患有各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大学生占20%~23%,各大城市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结果不容乐观,中度以上心理障碍的学生有上升的趋势[1]。
从大学生的生活习惯来看,近几年,吸烟和酗酒的比例逐渐上升,缺乏体育锻炼、毫无规律的作息习惯和饮食习惯也十分普遍。
不良的生活习惯严重地阻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给体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学生体育成绩难达标等[2]。
关于抑制青少年危险行为、养成健康有序的生活习惯的策略,国外学者提出有必要实施包括培养学生自我肯定意识在内的学校健康教育[3,4]。
自我肯定意识作为自我意识的一个维度,对个体的自我认同感,调节和维持有意义的行为具有重要作用[5]。
有研究发现,高自我肯定者具有更好的健康习惯,而低自我肯定者更可能吸烟、酗酒、不吃早饭等[6]。
当今大学生的生活习惯特点为喜欢熬夜、不吃早餐、不爱锻炼等[2],究竟这些不良生活习惯与自我肯定意识有否关系,是否影响其自我肯定意识,这些问题值得探讨。
1 研究方法1.1 研究对象: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天津中医药大学、南开大学和天津师范大学三所院校的1~4年级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300份,剔除无效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63份(有效回收率为93.9%),其中男生46.0%,女生54.0%;医学专业25.5%,文理专业36.9%,工科专业37.6%;1~2年级68.1%,3~4年级32.0%;独生子女44.4%,非独生子女55.9%;来自农村者44.9%,来自城镇者55.1%;家庭经济状况富裕者6.5%,一般者79.1%,较贫困者14.4%;被试年龄范围为18~24岁。
1.2 研究工具1.2.1 生活习惯问卷:从作息、饮食、体育锻炼三方面评定大学生生活习惯是否良好,得分越高生活习惯越不良。
作息包括起床时间和熬夜情况;饮食包括早餐情况和饮食规律;体育锻炼包括运动频率、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
1.2.2 自我肯定意识量表:原量表由日本心理学者平尺贤二编制 [5],中文版量表由高健进行翻译、修订,目前已对天津市内2000余名大学生施测[7]。
该量表分为“对自我领域”和“对他人领域”两个维度,其中对自我领域维度包含自我接纳、自我实现和自我充实3个因子;对他人领域包含自我封闭、自我表露和对人紧张3个因子。
量表共计41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法。
量表中自我接纳﹑自我实现﹑自我充实及自我表露4个子维度得分越高自我肯定感越高;自我封闭和对人紧张2个子维度得分越低自我肯定感越高。
本研究的量表信效度分析结果显示,自我肯定意识量表各维度Cronbach’s α系数在0.65~0.79之间;两周后重测相关系数为0.69~0.90之间,项目分与因子分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30(均为P<0.001)。
表明自我肯定意识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以用于相关研究。
2 结果2.1 不同生活习惯的大学生自我肯定意识的比较表1不同生活习惯的被试分布情况显示,在作息、饮食、体育锻炼三方面中,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睡懒觉,不吃早餐,饮食无规律者达到16%以上,缺乏锻炼者竟达到26.6%。
表1不同起床时间在自我接纳、自我实现和自我封闭三个维度见到显著差异;事后检验表明,起床时间越晚自我接纳和自我实现维度分越低,自我封闭维度分越高。
不同熬夜频率在自我实现和自我封闭两个维度见到显著差异;事后检验表明,熬夜频率越高自我实现维度分越低,自我封闭维度分越高。
不同早餐摄取在自我实现、自我充实和自我封闭三个维度见到显著差异;事后检验表明,早餐欠食品频率越高自我实现和自我充维度分越低,自我封闭维度分越高。
饮食规律与否在自我封闭维度见到显著差异;事后检验表明,饮食规律性越好自我封闭维度分越低。
根据运动指数=运动频率×9+运动强度×5+运动时间×3[6]的公式求出运动指数,参照高低端各27%的划分法,将运动指数划分为低、中、高3组,对不同运动行为水平被试的自我肯定意识差异性进行检验。
表1可见,在自我接纳、自我充实和自我封闭三个维度见到显著差异;事后检验表明,运动指数越高自我接纳和自我充实维度分越高,自我封闭维度分越低。
2.2 不同生活习惯与自我肯定意识的相关:表2可见,生活习惯的作息、饮食、体育锻炼三方面与自我接纳和自我实现均呈不同程度的负相关,与自我封闭均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此外,早餐摄取和运动指数还与自我充实、起床时间与自我表露呈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熬夜情况与对人紧张呈显著正相关。
此结果显示,生活习惯越良好有规律,自我肯定意识越积极,否则反之。
表2 生活习惯与自我肯定意识的相关分析(n=263)表内数值为pearson相关系数,:p<0.05,:p<0.01,???:p<0.0012.3 大学生自我肯定意识的多元回归分析:为了进一步验证生活习惯及相关因素对大学生自我肯定意识的影响,以大学生自我肯定意识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生活习惯的三方面及被试的性别、年级、专业、是否独生子女、来源地和家庭经济状况为自变量,采用逐步筛选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表3可见,①在“自我接纳”因变量上,“运动指数”、“起床时间”、“早餐摄取”和“熬夜情况”4个自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可共同解释“自我接纳”17.5%的变异量。
4个自变量均能负向预测“自我接纳”(缺乏锻炼,经常熬夜、睡懒觉,不吃早餐情况越严重,“自我接纳”得分越低);②在“自我实现”因变量上,“运动指数”、“起床时间”和“家庭经济状况” 3个自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可共同解释“自我实现”11.0%的变异量。
3个自变量均能负向预测“自我实现”(缺乏锻炼,睡懒觉情况越严重,“自我实现”得分越低;家庭经济状况越好“自我实现” 得分越高);③在“自我充实”因变量上,“运动指数”和“家庭经济状况”2个自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可共同解释“自我充实”4.0%的变异量。
2个自变量均能负向预测“自我充实”(缺乏锻炼越严重,“自我充实”得分越低;家庭经济状况越好“自我充实”得分越高)。
④在“自我封闭”因变量上,“运动指数”和“早餐摄取”2个自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可共同解释“自我封闭”10.0%的变异量。
2个自变量均能正向预测“自我封闭”(缺乏锻炼,不吃早餐情况越严重,“自我封闭”得分越高)。
⑤在“自我表露”因变量上,“起床时间”、“年级”和“独生与否”3个自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可共同解释“自我表露”7.0%的变异量。
3个自变量均能负向预测“自我表露”(睡懒觉情况越严重,“自我表露”得分越低;低年级、独生子女学生“自我表露”得分高于高年级、非独生子女学生)。
⑥在“对人紧张”因变量上,“熬夜情况”和“家庭经济状况”2个自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可共同解释“对人紧张”5.1%的变异量。
2个自变量均能正向预测“对人紧张”(熬夜情况越严重,“对人紧张”得分越高;家庭经济状况越差“对人紧张”得分越高)。
⑦在所有入选的自变量中,生活习惯的预测力大于个人背景变量,而生活习惯的运动指数的预测力大于其他变量。
3 讨论大学生的生活习惯特点为喜欢熬夜、饮食没有规律、经常不吃早餐、不爱锻炼。
本研究调查结果与先前研究的倾向基本一致[2],说明大学生的不良生活习惯问题是其生活方式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本研究中55.5%的大学生在早晨无特别情况的条件下,一般都不会选择早起,或从事体育锻炼;运动指数中的运动时间数值显示,大学生平均每天参加体育锻炼时间一般在15~30分钟,达到1小时或超过1小时的人数很少,缺乏体育运动锻炼大学生的不良生活习惯的焦点问题。
本研究结果显示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提高自我肯定意识,积极的自我肯定意识可以抑制不良的生活习惯;而不良的生活习惯则反之。
自我肯定是个体对自己心情、人际关系、处理事务的状态或质量的肯定,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具有减轻身心压力的作用[8]。
自我肯定即自我价值感高,是一种欣赏自己,愿意一直改变自己的自我成长的态度。
个体对自己是否认可,是否认为自己有价值,决定个体对自己的评价是积极的还是消极,从而影响个体的自尊水平,并进一步影响个体的行为[9];生活习惯的良好与否也是自我价值认知高低的表现之一。
参考文献[1]陈晓妹.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多因素分析及其运动调适[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1):104-106.[2]贾润红,赵敏,陆伟伟,等.大学生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之调查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1,17(6):83-85.[3]渡部基,岩井浩一,野津有司. 秋田県における青少年危险行動碉查の試みその2-危険行動と自己肯定感および支援要因との関連[C].第45回日本学校保健学会講演集.1998,316~317.[4]粟谷初子,本間友巳.思春期の自己肯定感のあり方に影響を及ぼす要因について-学校生活適応感,生活習慣との関係を中心に[J].教育実践研究紀要2010,(10):193-202.[5]平石贤二.自己肯定感尺度心理测定尺度集Ⅰ(堀洋道監修)[M].東京:サイエンス社1990:256-258.[6]Godin.Assessment of leisure time exercise behavior by self-report: A concurrent validity study[J].Canad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986,77:359-361.[7]温子栋,高健,赵娜,等.自我肯定意识及其相关因素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12,28(1):19-21.[8]樋口善之,松浦賢長.自己肯定感の構成概念および自己肯定感尺度の作成に関する研究[J].母性衛生,2002,43⑷:500-504.[9]田中道弘.自分が変わることに対する肯定的な捉え方の背景にあるものは何か-自己肯定感,向上心,時間的展望,特性的自己効力感の視点から[J].マイクロカウンセリング研究,2011,6(1):12-23.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资助项目:中日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与身心健康互动模式的比较研究—运用计划行为理论进行探讨(项目编号: TJTY1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