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修身篇(第二节远离仇怨)PPT课件

论语修身篇(第二节远离仇怨)PPT课件

D、儒家重视人的道德修为,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 这样的教育观,完全是站在剥削阶级的立场上,为统 治阶级服务的。
(1)(1)D (首先,儒家重视道德修为,并不是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其次,5
儒家的“道德修养第一,文化知识第二”的观点,只是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并
(2)儒家为什么把德摆在比文更重 要的位置?请谈谈你的认识。
❖ (2)答案:孔子的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 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孔子要求弟 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 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 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一个 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 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 “信”等传统伦理道德。这表明,孔子教育重在德 行的基本特点。
❖ 评析:孔子认为,不因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 平正直,也就是坚持了正直。这对与个人道德修 养极为重要,但用在政治领域,有时就不那么适 宜了。
9
14-10子日:“贫而无怨难,富而无
骄易。”(《宪问》)
❖ 译文孔子说:“贫穷而能够没有怨恨是很难做到的,富 裕而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
❖ 评析孔子认为:虽然贫穷却无怨气,很难做到;虽然 富有却不骄傲,比较容易做到。这是因为贫穷者难免围 于饥寒,所以有怨,若能无怨,诫璃不易:‘而富贵衣 食丰足,富贵而不骄傲,不少人都能做到,所以说是容 易的。再就一般人而畜,处贫难,处富易,是入之常情: 贫而怨,富而骄,更是世人常态。其实玩味孔子本章所 言,无论是“贫而无怨”,或者是“富而无骄”,都需 要修养的功夫,只不过,功夫有”难、易”的分别罢了。 惟有修养功夫深厚的人。才能有自然宽阔的心胸,即使 面对贫困,依旧坚守正道。像颜渊,虽贫而“不改其 乐”,孔子赞美其“贤”,便是因为颜渊做到了“难” 能之事。安贫乐道,而无所怨尤的缘故。
10
4·12子日:”放于利而行,多怨。”(《里 仁》)
❖ 译文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糨 致更多的怨恨。”
❖ 评析本章谈的是先义后利的观点。就是不能 总是考虑个人利益的得与失,更不能一心追 求个人利益。
11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 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评析: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 责己严,待人宽,这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 关系所不可缺少的原则。
8
14·34或日:“以德报怨,何如?”子日: “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搬德。” 《宪问》
❖ 译文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 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 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论语修身篇
---------(第二节远离仇怨)
1
上节知识回顾
自省篇中提到的修身该注意什么?
1.自省 2.反对持才骄吝 3.主张知错就改,反对过而不改,掩饰过错 4.主张充实自我,不求闻达
2
阅读下面二则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 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 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 学矣。”(《论语·学而》) ⑴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非常重视道德实践,强调道德实践的重要性。认 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B、孔子要求学生“亲仁”“近仁”,在“亲仁”“近 仁”的过程中得到“仁者”的关心、爱护、指导和感 染,以完成学生自身的“成仁”过程。
C、孔子认为只要德的问题解决了,能够处理好各种社 会关系了,有没有才华并不重要。
4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 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这些比“文” 更重要。
B、孔子认为如果在道德修行之外还有闲暇时间和余 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文”应 该是在道德修养之后才追求的。
C、“亲仁”就是“贤贤”,就是尊重贤者,就是强 调道德修养的重要,道德修养是君子立身行事的根本。
D、孔子要求学生在“爱人”的同时也要向对方学习, 也要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C学(文这。是”子)夏的观点,孔子在强调德育的同时,也强调智育,他认为“行有余力,则3以
⑵ 就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是如 何看待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二者关系 的。
❖ (2)答案: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 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 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 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 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 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 学习只是第二位的。
❖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 也。”
❖ (1).孔子认为追求富贵应符合“□”,做学 问的人,尤其是有志于追求“□,应以认识自己 的本性为重,以身外之物为轻。孔子在这里表达 了一种□□□□(用自己的话回答)高尚情怀。
义 道 安贫乐道 12
(2).概括上面文段的主旨。
❖ 答案:君子追求富贵,应符合道义,不能 因富贵贫贱而动摇自己的信念,之后才 能在道业上有所成就。
13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6)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
6
❖ 本单元共选录四章。人与人相处,若不能守道 持平,难免造成误会,滋生仇怨。
❖ 孔子认为远离仇怨的方法在于严以律己,宽以
待人。因此本单元以“躬自厚”这一章作为开
端。人有怨于我,则以直报之;有德于我,则
以德报之,如此人与我各得其平,则可以“远
怨”了。因此接下来的一章是(宪问)篇的“以
直报怨”。前两章都是论与人相处的“远怨”
之道,而<宪问)篇“贫而无怨”章,则进一步
探讨“自处无怨”之道。《里仁》篇“放于利”
章则是告诫人凡事不宜依于利而行,依于利是取
怨之道,并非远怨。综合这四章的旨趣,可知
律己、待人,应守道乐道。
7
15·15子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则远怨矣。”(《卫灵公》)
❖ 译文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 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