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文化基础PPT课件
-
13
• 1945年6月,冯 ·诺依曼等人联名 发表了一篇计算机史上著名的 “101页报告”,报告明确规定出 计算机的五大部件,并用二进制 替代十进制运算。
• “存储程序”,以便电脑自动依 次执行指令。人们后来把这种 “存储程序”体系结构的 机器统 称为“冯 ·诺依曼计算机”。
-
14
• 1951年,冯·诺依曼主持的EDVAC计 算机宣告成功,它不仅可应用于科 学计算,而且可用于信息检索等领 域,主要缘于“存储程序”的威力。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 1965~1970 • 主要元件是集成电路 • 运行速度:每秒几十万
次~几百万次 • 软件:BASIC,操作系统
-
小规模集成电路 19
第四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 成电路计算机
• 1971~ • 主要元件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 运行速度:每秒几百万次~亿次
-
20
第1~4代计算机的对比
计算机文化基础
主讲:傅清平
-
1
目录
第一讲:什么是计算机文化 第二讲:计算机的发展史 第三讲:计算机的应用及分类 第四讲:计算机系统 第五讲: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第六讲:计算机安全 第七讲:多媒体技术
-
2
第一讲:什么是计算机文化
国际上有关“计算机文化”的提法最早 出现在80年代初。1981年在瑞士洛桑召开的 第三次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上,前苏联学者 伊尔肖夫首次提出。我们国家在1982年进行 了相应的试点,并逐步大、中、小学中推广 普及。现在全国大部分学校都在进行计算机 文化基础的普及教育。
-
5
这种与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利用有关的知识可以 简称之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相应的能力可以简 称之为“信息能力”。这种知识与能力既是“信息文 化”水平高低和信息素质优劣的具体体现,又是信息 社会对新型人材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达不到这 方面的要求,将无法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生 活与竞争的需要,就会被信息社会所淘汰。体现这种 文化的知识与能力(即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信息能 力),在信息社会中已和体现传统文化的“读、写、 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不可或缺。换句话 说,“读、写、算、信息”已成为信息社会中文化基 础的四大支柱。从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缺乏信息 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就相当于信息社会的“文盲”。
• EDVAC只用了3563只电子管和1万 只晶体二极管,以1024个44比特水 银延迟线来储存程序和 数据,消耗 电力和占地面积只有ENIAC的1/3。
-
15
电子计算机发展根据构成的元 器件来划分,可分为四个时代:
•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 第四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
运算速度每秒钟5000次,比当时的继电器计
算机快1000倍。 -
9
-
10
• ENIAC 特点:
1. 使用十进制程序
2.程序与计算两分离 程序指令存放在机 器的外部电路里,需要计算某个题目, 必须首先用人工 接通数百条线路,需要 几十人干好几天之后,才可进行几分钟 运算。
-
11
小知识
• “错误(bug)”和“排错(debug)”的 起源
1. 1945年夏天,MarkⅡ总是停机。后来 发现在某个继电器中有个臭虫。
2. 这只“臭虫”现被贴在笔记本的一页上, 陈列在弗吉尼亚州的Dahlgren海军武器 博物馆。
-
12
计算机发展历程中的著名人物
----电子计算机之父:
冯·诺依曼
• 数学家 冯·诺依曼 (J.Von Neumann), 1913年出生于匈牙利 首都布 达佩斯,6岁能 心算8位数除法,8岁 学会微积分,12岁读 懂了函数论。
陆军兵器局出资由弹道研究所出技术研制成
的。主要应用于弹道计算。当时的ENIAC机
仅用30秒钟就出色地完成了从发射到击中目
标飞行了一分钟的弹道计算,于是喧嚣一时,
被称为“比子弹还快”的超人。 这台
电子计算机用了18000个电子管,1500多个
继电器,70000个电阻,6000多个开关,耗
电150千瓦,占地面积170平方米,重30吨。
-
7
4. 霍勒里斯以这个成果为基础于1896年成立了制 表机器公司,后改名为IBM公司。1839~1944 年,IBM公司与哈佛大学的艾肯共同协作,研 制成功了第一台Mark—I型顺序控制的通用计
算机。它是继电器计算机
-
8
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
•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问世
了,这台机器简称为“ENIAC”,是由美国
-
6
第二讲:计算机的发展史
1. 在宋代,我们的祖先又发明了珠算盘,后来 有了珠算口诀—“软件”
2. 1642~1644年间,法国数学家帕斯卡设计并 制成了第一台机械式计算机——加法机,他 的这台机器用齿轮作为主要部件,用手摇动 并用手控制。
3. 1671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设计了一种能 作四则运算的二进制位的手摇计算机,1673 年制成样机,它的主要部件也是齿轮。
算机
-
16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1. 1946~1958 2. 主要元件是电子管 3. 运行速度:每秒几千次~几万次
-
17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1. 1959~1964 2. 主要元件是晶体管 3. 运行速度:每秒几十万次 4. 软件:
ALGOL60,FORTRAN,CO BOL等程序设计语言
-
18
代 年代 别
使用的主要元器 配置的软件 件
主要应用
第 20世纪40年代中 CPU:电子管 1 期~50年代末期 内存:磁鼓 代
使用机器语言和汇 科学计算和 编语言编写程序 工程计算
-
3
计算机文化又称为“信息文化”或 “网络文化”。在当今信息社会,衡量一 个计算机水平的依据是指“利用计算机进 行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 利用”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 。
-
4
– 信息获取包括信息发现、信息采集与信 息优选; 信息分析包括信息分类、信息综合、 信息查错与信息评价; 信息加工包括信息的排序与检索、 信息的组织与表达、信息的存储与变换 以及信息的控制与传输等; 信息利用则包括如何有效地利用信 息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 题(例如能不断地自我更新知识、能用 新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能适应 网络时代的新生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