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流派的形成和发展
内外治疗结合:
•内服:“消积散” •外敷“冯氏化痞膏” (此二方为冯氏家传)
补充: 捏脊八法:推、拿、捏、捻、放、提、揉、按
视频:佘继林讲课3、 佘继林讲课4
流派二:湘西小儿推拿流派
形成:
创始人刘开运(1919-2003),湖南省花垣县人,出身中医世家,苗汉后裔,御医后代,家族业医 已三四百年,祖传中医、草医、推拿三套绝技,融汉、苗医于一炉,独树一帜。曾担任中华推拿学学 会副主任,主要从事小儿推拿研究。
流派五: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
形成: 该流派创始人为张汉臣(1910-1978),字新棠、贻桐、赓戊,山东蓬莱县人。少年 即随师学习中医内科,1925年拜本县推拿名医艾老太为师,自此致力于小儿推拿事业。 1930年独立行医,1957年应聘到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组建小儿推拿室开展小儿推拿 疗法。
传承链
张汉臣 (第1代)
流派二:湘西小儿推拿流派
发展:
邵湘宁,(1956-至今),长期师从刘开运,曾担任湖南省中医药学校副校长、校长,现为湖南 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潜心研究少儿推拿,发起成立吉首大学“刘氏针灸推拿研究所”。
著作:
1、刘开运.小儿推拿疗法 2、刘开运.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推拿学.小儿推拿 3、符明进.小儿推拿
流派二:湘西小儿推拿流派
徐宗礼,字谦光,自1887年完成了《推拿三字经》,创建了三字经流派推拿,其著作虽未出
版,但在民间流行,其后未有传人。 真正将三字经流派推拿发扬光大的是李德修先生。
李德修,又名慎之(1893-1972),山东威海人。自学《推拿三字经》一书,经8年学习,方
独立应诊。1955年应聘到青岛市中医院任小儿科负责人。自此,李德修将三字经流派推拿专用于治 疗小儿病症。
2
流派一:冯氏捏积流派
形成:冯氏家族于清朝末年在北京地区运用捏脊疗法。 全盛时期,平均每天捏脊人数达1500人,冯家大小十余人每天捏脊不止。
本流派的核心人物为冯泉福和冯奎福两兄弟,均师从其父冯沛成。 冯泉福(1902-1989),号雨田,北京人,其父冯沛成及祖父皆业医,精通小儿捏积术,冯泉福 20岁时随父亲开始学习捏积术,1928年独立行医,1959年调入北京中医医院儿科工作,负责儿科的 捏脊工作。
流派五: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
•选穴配伍较多,常首选补肾水,治疗呼吸道疾病善用小天心、一 窝蜂、补肾、清板门、清天河水、逆运八卦、揉二马、揉小横纹 (即掌小横纹穴)等
•治疗消化道疾病常用补肾水、揉二马、补脾土、揉小天心、揉一 窝蜂、逆运八卦、推四横纹、清板门、清大肠、清天河水、挤捏神 阙。
•善于与现代医学结合研究小儿推拿,对治疗消化道疾病之首选补 脾土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证明推补脾土使胃酸度有明显的增加, 对胃蠕动以及对蛋白质的消化均有明显的促进
本流派特点:重视辩证施治,强调八纲辨证和五脏归经,将五行生克理论应用于辨证、 推拿治疗过程中。
以不变套路应 万变
创立小儿五经 助制推治法
创“肝经只清不补,心经
补后加清,脾经以补为主, 肾经只补不泻”特色推法
开阖有度:
开窍和关窍—— 起式和总收式
流派三:三字经流派
形成:创始人是徐宗礼,代表人物是李德修。
小儿推拿流派的形成和发展
主讲人:邵瑛 广州·2015.12
前言
• 推拿流派:是指世袭相传的,有其自身特色和风格的关于推拿操作与 运用的群体。
• 目前影响较大的流派有 1、山东:三字经推拿流派、孙重三推拿流派、张汉臣推拿流派 2、北京:冯氏捏脊流派 3、上海:海派儿科推拿 4、湖南:刘开运儿科推拿流派
传承链
林椒圃
孙重三
毕永升
程本增
张素芳
王道全、李静等
视频:孙重三
流派四: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
发展:
著作: 1、孙重三.通俗推拿手册 2、山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儿科推拿疗法简编 3、张素芳.中国小儿推拿学 4、王道全.小儿推拿图解
流派四: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
本流派特点:首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取穴灵活,手穴配伍体穴,随症加减多。
田常英、苏蕴芳、范作云等 张锐
(第2代)
(第3代)
流派五: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
发展:
著作: 1、张汉臣.小儿推拿学概要/实用推 拿学 2、山东省中医学院.山东推拿集锦. 张汉臣小儿推拿(少儿推拿教学片)
流派五: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
本流派特点:注重扶正,把严守“补虚扶弱以望
流派六:海派小儿推拿流派
流派特点:兼收并蓄,着重创新。
手法:融入上海三大
成人推拿流派的手法
(一指禅、㨰法、内
功推拿),创“推拿 十六法”
提出“穴部”观点。
治法以通为主,以 痛为输。
界定小儿推拿对象。 主要针对6岁以下儿童,
3岁以下更佳。
视频:金义成1 金义成2
流派七:盲派小儿推拿流派
2019/9/13
2019/9/13
流派六:海派小儿推拿流派
形成:“海派”指上海地区的小儿推拿学派。上世纪50年代各地成员于上海参加培训班,互相 交流,主要聚集山东和湘西小儿推拿两派特点,结合上海推拿手法,继而自成一派。上海儿科 推拿流派此流派以金义成为代表。金义成对推拿发展史、历代推拿文献颇有研究,以儿科推拿 见长。著有《小儿推拿》、《小儿推拿图解》、《海派儿科推拿图谱》等书。
谢 谢!
补充说明: 1、以推拿代替药物。比如推三关为参附汤; 运八卦为调中益气汤;天河水为安心丹等。 2、补泻:上推为补,下推为泻。
流派四: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
形成:
创始人孙重三(1902-1978),山东省荣成县人,20岁时拜老 中医林椒圃为师学习小儿推拿,认真总结并发扬光大。1959年调山东 中医学院儿科教研室及其附院任推拿科主任,开展小儿推拿疗法。
诊病强调闻 诊和望诊
以经验穴组方。
总结临床经验,形成 特殊的效验穴位。
结合小儿推拿特定穴
中的手穴和体穴(传 统腧穴)
操作手法:按、摩、掐、 揉、推、运之法最常用, 搓、摇多做辅助,并继 承了林氏“十三大手法”
补充说明:
林氏“十三大手法”——摇斗肘、打马过天河、黄蜂入洞、水底捞月、飞经走气、按弦搓摩、 二龙戏珠、苍龙摆尾、猿猴摘果、擦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赤凤点头、凤凰展翅、按肩井。
面色和望鼻最有特 色
治则上以治本为主。
小儿推拿概括为 “一掌四要”
善于与现代医学结 合研究小儿推拿
补充说明: 一掌四要: 一掌即掌握小儿无七情六欲之感,只有风、寒、暑、湿、燥、火、伤食之证的生理特点; 四要包括——一要辨证细致、主次分明;二要根据病情、因人制宜;三要取穴精简、治理分明; 四要手法熟练、刚柔相济。
3
流派一:冯氏捏积流派
发展:
著作:1、李志明.小儿推拿 2、佘继林.冯氏捏积疗法
流派一:冯氏捏积流派
本流派特点:重视脾胃,温补立法,运用捏脊疗法治疗积证。
理论特色:“四积”、“五疳”
•四积:乳积、食积、痞积、疳 积 •五疳:疳痢、疳肿胀、疳嗽、 眼疳、牙疳。
手法特色:
独创“冯氏捏脊手法”: “捏脊八法” ——着力点在脊柱正中而非 脊柱两侧。
如:印堂色泽— —判断病变之脏
腑。
取穴少而精,善 用独穴。取穴3-5 个,或独穴治病。
推拿时间长,频 率快,手法简单。
常用手法只有推、
运、揉、捣、掐 5种,但手法刺 激强度、速度上
均有要求。
以清法见长。
“纯阳之体”易 化热,重视对热 病与热证的防治。
以推拿代替药物
理—法—方—推 (穴),推拿穴 位类比方药。
流派三:三字经流派
发展: 由于青岛市中医医院保存完好,成功申报“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著作: 1、徐谦光.推拿三字经(手抄本) 2、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青岛市中医医院内部刊物) 3、赵鉴秋.幼科推拿三字经派求真 4、葛湄菲.小儿推拿(汉英对照)
流派三:三字经流派
本流派特点:
偏重望诊及五脏 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