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6章_船舶货物的配积载

第6章_船舶货物的配积载


12
2.船舶的初稳性
(1)初稳性及其
特征 初稳性是指倾斜角 小于10o-15o时的稳性, 又称为小倾角稳性,
G
0
△ F
如图6-3所示。
图6-3 船舶的小角度倾斜
13
船舶小角度倾斜的特征: ①倾斜前后排水量不变,即V1=V2。 ②倾斜轴通过初始水线面面积中心,即漂心F。
③某一排水量时船舶的稳心M点的位置可视作固
的方法。首先确定可移动调整的货载,再确定纵 向移动的距离x ,然后根据要求调整的吃水差值 δt,按下式求取需移动的货载重量P:
37
P
100t MTC x
(t)
式中:δt― 要求调整的吃水差值(m),等于要求调 整到的吃水差值减去调整前的吃水差值;
MTC ― 每厘米纵倾力矩,根据船舶实际排水 量或平均型吃水查取; x ― 货物载荷纵向移动的距离(m),当货物前 移时取正值,后移时取负值。
27
纵向初稳性高度G0ML是纵稳心距基线高度KML与船
舶重心高度KG0的差值。对于一般船舶,KML与船长
处于同一数量级,数值较大。因此 KG0可以用浮心 距基线高度KB0代替。由此,使正浮状态下的船舶产 生吃水差t 所需要的纵倾力矩Mt为:
t M t B0 M L Lbp (9.81kN m) (6 6)
24
3.船舶荷载状态下对吃水差的要求
船舶航行时要求有一定的尾倾,以提高推进效率
和改善舵效,减少首部甲板上浪,保证主机均衡工 作,便于驾驶台瞭望。 根据经验,万吨级货轮的吃水差,一般情况下满 载时应为-0.3m~-0.5m,半载时为-0.6m~-
0.8m,空载时为-0.9 m~-1.9m。大吨位船舶满载
离(m ),取值查“液舱容积表” ;
xf―漂心距船中的距离(m),船中前为正,船
中后为负。
xf 和MTC 的值,根据调整前的船舶排水量△
变,但可使船舶重心高度改变量,即等同于初稳性 高度改变。
载荷垂向移动调整初稳性的手段适合于配载图编
制阶段,经校核若稳性过大,可将载荷上移,反之
将载荷下移。
19
②载荷增减调整初稳性高度GM。船舶积载后 或航行中在某些情况下可利用载荷增减方法调 整稳性。载荷增减调整GM包括未满载时加压载
水、吃水较大或满载时排压载水、加装货物及
第六章 船舶货物的配积载
主要内容: 配积载概念及理论基础 件杂货物积载 集装箱配积载
1
第一节
基本概念及原理
一、船舶配积载及基本要求
配积载是指配载和积载两个概念。航运中将编制
船舶装货计划的工作叫做配载,而将实际装船的工 作称为积载。“配载” 是“积载”的前提和依据, “积载”是 “配载”的继续和具体实施。 因此,“配载”与“积载”是既紧密联系又有区
Xf Lbp
t X f t t dm 2 Lbp
( m)
式中:dm―船舶平均吃水(m);
Lbp―船舶垂线间长(m);
xf―漂心距船中的距离(m),船中前为正,船 中后为负。
36
7.吃水差的调整 (1)纵向移动载荷 在装货前和装货过程中如发现吃水差或首尾吃
水不符合要求,调整配积载方案是一种较为理想
16
(2)初稳性高度的计算
初稳性高度的计算公式:
GM=KM-KG
KM为船舶横稳心距基线高度,可根据平均吃水或
排水量在静水力曲线图或静水力参数表上查得;KG 为船舶重心距基线高度(重心高度),其值与空船 重心高度及载荷配置有关,根据力矩合成原理,按 下式计算。
17
KG
L KGL Pi Kgi L Pi
5
3.船舶配积载的基本要求
(1)充分利用船舶的装载能力; (2)确保船舶强度不受破坏; (3)保证船舶具有适度的稳定性和吃水差;
(5)保证货物运输质量;
(6)满足中途港卸货顺序的要求; (7)便于装卸,缩短船舶在港停泊时间; (8)正确合理的实现舱面积载。
6
二、船舶稳性与积载
1.船舶稳性及稳性力矩
垂线上而产生的,纵倾力臂lL 等于重心至浮
力作用线的距离。
31
图6-5
32
由于
l L x g xb
式中:xg—船舶重心距船中距离(m),船中前取正,
船中后取负;
xb—船舶浮心距船中距离(m),船中前取正, 船中后取负。
因此,吃水差的基本计算公式为:
( x g xb ) lL t 100 MTC 100 MTC (m)
33
根据力矩合成原理,重心距船中的距离Xg可按
下式计算:
xg
式中:∑PiXi―纵向重量对舯力矩,即包括空船
P x
i
i
(m)
在内的全船所有载荷对船中所取力矩的代数和 (9.81kN· m)。
因此,吃水差为:
P x x t
i i
b
100 MTC
(m)
34
6.首尾吃水的计算 由图6-5可见,由于吃水差的存在,船舶首、 尾吃水与船舶平均吃水(漂心处的吃水)出现
B0点移到了B1,浮心和重心不再位于同一铅垂线
上。重力和浮力形成的力偶矩称为稳性力矩(或 复原力矩)。
8
稳性力矩MR的计算公式:
M R 9.81 GZ (kN m) (6 1 )
式中:△—船舶的排水量(t); GZ—复原力臂(m)。
W0

G
0
L
0
B
0
图6-1
船舶的稳性力矩
9
来的平衡状态。此时MR定为正值。
11
②不稳定平衡状态(图6-2b)。重心在稳心之上, 稳性力矩的方向与船舶倾斜方向相同,不仅不起抵
抗倾斜的作用,反而促使船舶继续倾斜。此时MR为
负值。 ③随遇平衡状态 (图6-2c)。重心与稳心重合, 稳性力矩MR等于零,当外力消失后,船不会回复到 原来的位置也不会继续倾斜。
△—排水量(t);
θ—船舶横倾角的大小;
GZ—静稳性力臂,也称复原力臂(m); GM—初稳性高度(m)。
15
由此可知,当船舶在一定排水量下发生小角 度横倾时,复原力矩的大小与初稳性高度GM成 正比。初稳性高度GM是衡量初稳性大小的基本
标志。要使船舶产生正的复原力矩,必须使GM
为正值,即重心点在稳心M点之下。
浮力的作用线与中线相交于M点,称为船 的稳心。 从下图6-2重心与稳心的相对位置关系, 可以判断稳性力矩的性质,而稳性力矩的性 质决定了船舶原平衡状态的稳定性能。
10
W0 W1
W0

W0
△ G0 B0
G0 L1
W1
L1 L0
W1
G0 △
B0
L1 L0
B0
L0
a
图6-2bຫໍສະໝຸດ 船舶的三种平衡状态c
①稳定平衡状态(图6-2a)。重心在稳心之下, 稳性力矩方向与船舶倾斜方向相反,起着抵抗倾斜 力矩的作用,当外力消失后,它能使船舶回复至原
定不变,浮心B沿着以M为圆心,以稳心半径BM为半 径的圆弧轨迹移动。
根据上述船舶小角度倾斜所具有的特点,初稳性
力矩公式可作如下变换:
14
M R 9.81 GZ (k N m) 9.81 GM sin 当横倾角较小时, , sin 故式(5 2)可写成: M R 9.81 GM 式中:MR—复原力矩(kN· m); (6 2)
了差值,在图中分别以δdF与δdA表示。根据图
6-5下部所示的几何关系,纵倾状态下船舶的首、 尾吃水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35
Lbp d F d m d F d m 2
Xf Lbp
t X f t t dm 2 Lbp
( m)
Lbp d A d m d A d m 2
时通过浅水区时要求平吃水,以防搁浅。
25
4.吃水差的计 算原理 一般情况下, 吃水差所对应的 纵倾角都在小角 度范围内,纵向 初稳性的假设条 件可以得到满足。 如图6-5。
图6-5 船舶纵向倾斜
26
船舶纵向复原力矩MRL 可按下式计算:
M RL lL G1M L tg (9.81kN m) (6 4)
(1)船舶稳性
船舶的稳性是指船舶在外力作用下偏离其平 衡位置而倾斜但是不倾覆,当外力消失后能自 行回复到原来平衡位置的能力。 稳性的大小与船体几何形状有关,也与载荷 分布状况有关,后者是船舶在积载过程中所要 解决的问题。
7
(2)船舶稳性力矩 如图6-1,船舶在外力(倾斜力矩)作用下倾 斜一小角度时,重心G0保持在原来位置,浮心由
标志上某数字的字底
边缘时,即表示该处 的实际吃水值。
图6-4 水尺标志
23
2.吃水差
指船舶首吃水dF与尾吃水dA的差值,用符号t表示, t= dF–dA。当船舶首尾吃水相等,即吃水差等于零 时,称为平吃水;尾吃水大于首吃水时,称为尾倾, 俗称尾沉,一般用负值表示;首吃水大于尾吃水时, 称为首倾,俗称拱头,一般用正值表示。
量或平均吃水的变化而变化。具体装载状态下的厘
米纵倾力矩可根据排水量或平均吃水在船舶静水力 资料中查取。因此,如果能求得纵倾力矩Mt,则实 际装载状态下的吃水差t 可按下式计算:
Mt t (m) 100 MTC (6 8)
30
·
5.吃水差的计算 由图6-5知,船舶纵倾力矩Mt是由于船舶 的重力作用线和浮力作用线沿纵向不在一条
21
三、船舶吃水差与配积载
1.船舶吃水与水尺标志
船舶吃水(Draft)表示船体浸在水面以下的深
度,即水线面与船底基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船舶
吃水的大小随排水量改变而变化。 船舶吃水大小可根据水尺标志读出,如图6-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