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作用日渐加强1月8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市金融办主任霍学文介绍了2008年首度金融业发展总体情况、“六大金融”开展情况、金融功能区建设进展情况、金融机构向北京集情况、要素市场建设和股权投资发展情况及首都金融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取向和建议。
一、2008年首都金融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8年是首都金融成功服务奥运的一年,也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年。
首都金融战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贯彻国家和北京市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各项政策措施,首都金融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金融业规模持续扩大,金融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金融组织体系日益完善,要素市场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企业直接融资取得新进展。
2008年1-9月,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062.07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4%,创历史新高。
1—11月,金融业实现税收1958.5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37.4%。
金融机构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截至2008年10月,在京金融机构总数已达4649家,其中法人金融机构633家。
金融资产量居全国首位。
截至2008年11月,全市金融资产达45.5万亿元,比同比增长30.6%。
截至2008年11月,辖内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32万亿元,贷款余额2.26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9.1%和7.2%。
截至2008年11月,北京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535.8亿元,同比增长18.2%,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都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8年,北京地区企业通过境内股票市场累计筹资934.94亿元,其中首次发行上市的四家企业融资546.8亿元。
2008年市属企业共发行企业债券110亿元。
截至2008年底, 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公司股份报价转让系统已挂牌企业总数达到45家,共有8家公司向特定对象融资4.34亿元。
二、大力推动实施“六大金融”,支持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首都金融业越来越注重打组合拳,从六个方面来支持首都重点领域和产业的发展。
(一)发展“综合金融”,多举措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一设立了规模10亿元的北京市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公司,致力于推动信用担保机构扩大担保规模,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加快发展步伐。
二是设立了规模8亿元的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主要目标是引导和支持创业投资机构加大对初创期中小企业的投资,计划带动社会投资30亿元。
三是“信贷快车”项目即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小企业信用贷款计划得到有效运作。
截至2008年12月,有关银行共为43家企业发放了59笔信用贷款,总额4亿元,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贷款抵押难问题。
(二)发展“科技金融”,推进科技和金融融合发展。
1.将高新技术企业贷款相关指标纳入商业银行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体系。
2008年,人行营管部设计了《北京辖区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方案》,高新技术企业贷款占总分值的8%。
2.通过金融创新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2007年10月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以来,截至2008年6月底,已累计向29家企业发放贷款39笔,共3.1亿元。
3.通过保险为科技企业发展提供切实保障。
2008年设立了1500万元的科技保险专项资金,并为70亿元科技保险发放政府补贴562万元,补贴比例达到70%。
(三)发展“农村金融”,加大金融支农工作力度。
1.推动金融机构增设农村网点。
2008年,北京银行、交通银行和华夏银行在门头沟、怀柔、房山、通州和大兴共设立了6家支行。
涉农银行的12家分理处升格为支行。
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在区县设立了6家自助银行,在延庆八达岭长城、怀柔慕田峪景区等地安装了ATM机,并在周边十余家商户安装了POS机。
北京延庆村镇银行已于2008年12月10日正式开业。
北京密云汇丰村镇银行已于2008年12月30日获得开业批复。
2.加大信贷支农力度。
截至2008年9月底,北京农贷款余额为775.9亿元,较年初增长39.4亿元,同比增长5.3%。
银农合作进一步增强,2008年上半年银农合作银行新增贷款余额3.5亿元,支持项目190多个。
3.政策性农业保险取得明显成效。
截至2008年11月底,参保农户16.4万户,实现保费2.5亿元,总保额63.3亿元。
三家保险公司简单赔付支出1.9亿元,共赔付农户7.89万户。
4.大力推进农村“三信”工程。
截至2008年6月,信用户评定面为10.8万户,比年初增长8.13%;评出信用户3.7万户,同比增长52.3%;评出信用村253个,同比增长27.1%;评出信用乡镇17个,同比增长6.3%;共为4.1万户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
5.构建北京市农业投融资平台。
2008年12月,市政府出资10亿元设立了北京市农业投资有限公司,以此为基础和核心,将陆续设立北京市农业担保公司、北京市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形成农投、农担、农基三位一体的农业投融资平台,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撬动和放大作用,引导资本下乡,聚集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三农”领域。
(四)发展“绿色金融”,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1.建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通过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
该交易所已成功运作了新疆和四川农业温室气体减排项目,该项目产生的约31万公吨二氧化碳减排量由美国AIG公司以200万美元购买。
交易所还与三家零排放工程项目方达成协议,通过交易所进行零排放项目模型展示。
2.动建立节能环保信息共享机制。
人行营管部、北京银监局、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发《关于加强“绿色信贷”建设支持首都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银管发[2008]184),首次提出建立本市节能环保信息共享体系,逐步将北京市节能环保信息纳入中国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
3.将节能减排项目贷款相关指标纳入《北京辖区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方案》。
2008年,人行营管部设计了《北京辖区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方案》,节能减排项目贷款占到总分值的15%。
4.积极落实中国银监会《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
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要求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有序压缩落后生产能力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信贷规模。
(五)发展“区域金融”,促进区域金融一体化发展。
加强与环渤海区域各省市在政府金融服务部门、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三个层面上的合作,积极搭建政府推动区域金融合作的服务平台。
2008年,组织召开了环渤海地区金融合作与发展论坛,确立了促进区域金融合作和发展的政府推动机制与合作协调机制,启动了京津冀、环渤海区域金融发展和区域金融一体化进程。
(六)发展“民生金融”,提高金融服务社会民生水平。
一是积极推动“三通”工程。
截至目前,已完成6项代缴费业务,包括网通电话费、电信电话费、铁通电话费、移动手机费、联通手机费、歌华有限宽带费。
二是支持棚户区改造。
在中国人民银行支持下,国家开发银行发放50亿元中长期贷款,支持本市4大棚户区(门头沟棚户区、丰台南苑镇、长辛店、通州老城区)实施改造。
三是支持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
研究制定了“收费权质押加专项账户监管”的经济适用住房开发贷款模式试点方案,选定了3个试点项目,试点方案已上报有关部门审定。
三、金融功能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金融后台服务区土地一级开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其中,海淀稻香湖金融后台服务区大部分地块已完成一级开发,路网建设基本完成,市政配套管线基本到位。
通州新城金融后台服务区外围道路基本打通,相关地块土地一级开发工作已经启动。
朝阳金盏金融后台服务区1、2号地块一级开发已获批立项,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推进。
目前,4个后台服务区已有12家企业正式签订入驻协议,9家企业签订入驻意向书协议,9家企业有入驻意向。
金融街拓展工作稳步推进。
西城区政府成立了金融街拓展工作指挥部,负责具体工作的规划和协调;组建北京华融基础设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负责金融街拓展区项目开发建设。
金融街拓展区一期土地一级开发已通过了四委联席会的审核。
丽泽金融商务区建设已经启动。
丰台区成立了丽泽金融商务区开发建设指挥部,综合协调丽泽金融商务区的规划、土地一级开发、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工作。
为实现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丰台区政府和市相关部门正在积极推进丽泽金融商务区发展战略和金融产业发展规划、完善支持丽泽金融商务区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快区域内B6、B7地块土地一级开发等相关工作。
有关招商宣传工作已全面开展,并大力吸引新华08等有影响力的金融类项目落地。
四、金融机构进一步向北京市聚集2008年北京各个部门继续大力贯彻落实促进金融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金融业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尤其是2008年4月30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京发〔2008〕8号),明确了首都金融业发展定位和目标,从各个方面提出了优化首都金融业发展环境的举措。
2008年,有25家各类金融机构在我市新注册或新迁入,其中银行类6家,证券期货类3家,保险类16家,金融机构向北京聚集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规模大。
25家新机构中,有12家机构的平均注册资本金超过了10亿元,其中法国兴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注册资金高达40亿元。
二是种类全。
银行业新机构中,既包括法国兴业、新韩银行等外资法人银行,也包括财务公司,还有北京延庆村镇银行这一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证券类新机构中,既有证券公司,也有期货公司;保险类新机构中,既包括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也有政策性的保险客户保护公司。
三是质量高。
25家新机构中,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公司是保监会设立的全国性保险客户保护公司;银河期货经纪公司是中国银河证券的子公司;瑞信方正是按照新颁布的《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设立的第一家合资证券公司;保利财务、中化集团财务、首都机场财务、英大泰和财险、中邮人寿等公司的股东都是国有大型企业集团。
金融机构向首都的聚集,进一步强化了首都金融业的地位,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要素市场建设和股权投资发展加快(一)要素市场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
北京石油交易所于2008年1月注册成立,其未来的发展目标是依托北京的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和战略地位,打造成为全国石油石化定价中心;北京环境交易所于2008年8月5日设立,是我国第一家国家级环境权益交易机构;中国林权交易所于2008年10月组建,作为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林权交易平台,将主要开展林地产权、林木产权、森林景观权及与林权相关的衍生产品交易。
(二)股权投资发展加快。
2008年1-6月份,北京地区共有16家企业,共获得17.25亿美元投资,占企业家数和投资额的21.9%和32.5%,吸引股权投资额位居全国第一。
2008年6月成立了北京股权投资基金协会。
截至2008年12月,已经或有意向在京设立的股权投资基金已超过百家,其中有意向在京设立股权投资基金的机构达34家,计划募集资金总额达1520亿元,其中已经注册或进入注册程序的16家,注册资金15亿元,计划募集资金总额达5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