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东海争端的发展与反思-------侧重于法学的视角
摘要:中日东海问题涉及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及军事等因素,解决东海争端绝非一日之功。
东海争端的主要问题囊括双方的原则差异、钓鱼岛主权之争、钓鱼岛和冲绳海槽在东海大陆架划界中的地位等。
中日两国就东海问题近日将取得进一步进展。
总结大全/html/zongjie/
关键词:海洋划界冲绳海槽大陆架专属经济区
一、中日东海争端背后的多元化因素
中日东海争端涉及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及军事等因素,东海争端的解决绝非一日之功。
(一)地理
东海有其自身的地理特色,从中国东部沿海起大陆架平缓向外延伸,直至到达大陆架的外缘钓鱼岛,濒临两千多米深的冲绳海槽,至此将中日间在东海的大陆架一分为二。
根据地质学家对东海勘测后估计,东海的油气资源主要集中于东海大陆架坳陷带、钓鱼岛陆架边缘隆皱带、冲绳海槽坳陷带。
因此这一地带无疑就成为中日东海之争的焦点所在。
(二)经济
由于中日间相隔着冲绳海槽这一特殊的地理单元,如果日方将开采后的油气经冲绳海槽输回日本,那么将花费巨大的资金。
日方深知这一方法得不偿失。
于是便将注意力集中在了经济飞速发展、急需能源进口的中国。
如果日本通过中方的输油管道,将从东海开采的部
分石油卖给中国,不但可省去铺设管道所需花费的巨额资金,还可从中获取丰厚的利益;同时也可将部分开采的石油通过低廉的海上运输供其国内使用。
而这远比在冲绳海槽铺设输油管道要经济的多。
此外,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日本国内的经济一直未从金融风暴的重创之后恢复过来,持续低迷,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也促使日本不得不将目光投向东海。
然而除了东海的非生物资源外,其丰富的生物资源也是一个诱因。
由于日本是一个以海洋作为其主要粮食和原料来源的国家,为了保证本国的正常的经济、生活就致使日本需要进一步扩大其海域面积从而获取所需的资源。
正是由于资源缺乏、经济低迷及国内需求使得日本在资源所产生的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更加坚定了其对东海管辖权的争夺。
思想汇报/sixianghuibao/
(三)军事
从军事角度分析海洋,可以说海洋的军事价值就是海峡、水道等海上交通要道及各种各样的岛屿。
就中日东海之争的军事因素而言,其核心争端就是钓鱼岛主权及其周遭海峡与水道之争。
军事及战略专家们早已指出岛屿不仅控制着交通线及其附近海域,而且还可以屯驻大量兵力,成为不沉的航空母舰,荒岛荒礁可以用于武器实验。
以目前的形势而言,如果钓鱼岛主权属于日本,那就将形成美、日、台三方军事遏制大陆的事实,将给我国的军事安全带来重大隐患。
海峡和水道是海上交通线的咽喉,又是重要城市的门户,争夺海峡和水道也是海上战争的焦点之一。
1钓鱼岛周遭的海峡和水道是我国东部沿海城市通过航运进入太平洋的必经之路。
如果这一重要航道被日本占有,
那么一旦发生战争,日本将从海上形成“扼喉”之势切断了中国海上]交通,阻却了他国海上援助的可能。
此外海洋的军事作用还体现在,可利用海洋进行战略撤退、战略防御、战略生命线的争夺及反攻等多方面。
二、中日两国的主要争议
(一)原则主张的不同
中日在东海大陆架划分的最根本的理论分歧就是原则主张的不同。
中国主张以“公平原则+自然延伸原则”,对中日间东海大陆架进行划分。
而日本主张“等距离/中间线原则”,对中日间东海专属经济区进行划分。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要使有利于中国的自然延伸原则最后带来有利的划界结果,就必须单独进行大陆架的划界。
因为沿海国对专属经济区的权利基础只有距离一个标准,所以一旦从大陆架划界转到专属经济区或渔区的划界,地质、地貌因素就变得无关紧要了。
并且由于这两种主张都有其一定的国际法和划界实践的依据,这就造成了在原则上的分歧巨大、理论错位的局面。
首先在理论上无法达成共识,那就意味着在东海大陆架划界的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各自完全不同的划界主张。
(二)钓鱼岛主权之争
钓鱼岛列屿的主权归属是长期以来一直困绕中日两国的问题。
中方认为:钓鱼岛列屿从地理角度上,其位于毗连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东中国海大陆架的边缘,南接2000多米深的冲绳海槽,是“大
陆型”岛屿,附属于中国台湾;从历史角度看,钓鱼岛最先由中国发现和命名。
日方认为:钓鱼岛是无主地,日本以先占方式取得该岛的所有权;从条约看,1972年日美签定的《归还冲绳协定》明确了日本对该岛所享有的完全主权;自1895年以来,日本已连续地、和平地对钓鱼岛行使了权力,包括建立气象站等,根据国际法上的“时效取得”概念,应获得对钓鱼岛的主权。
(三)钓鱼岛和冲绳海槽在东海大陆架划界中的地位
1、钓鱼岛在东海大陆架划界中的地位
中方认为:钓鱼岛因其面积小、无人居住、不能维持本身的经济生活,故不能被视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所指的岛屿,也不应有自己的大陆架。
日方认为:钓鱼岛属于国际法所规定的岛屿,应拥有自己的大陆架。
就钓鱼岛的位置而言,其恰好位于中日两国中央(位于中间线附近的岛屿常被称为中区岛),这种岛屿在划界时有全部、部分和零效力三种情况(前面已介绍),那么一旦钓鱼岛获得全效就可为主权者带来11700平方海里的海域。
面对这一实际情况我主张钓鱼岛在划界中的地位应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
无论其归属于哪一方,由于其中区岛的性质就已经决定了它不可能享有全效力,故其只可能享有部分效力或零效力。
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忽略钓鱼岛及其12海里领海的区域,就剩余水域进行划界则更具可操作性。
2、冲绳海槽在大陆架划界中的地位
中方认为:冲绳海槽的存在证明了中国与日本并非共大陆架,
海槽构成了两国大陆架的天然界限。
日方认为:冲绳海槽只是两国大陆架连续上的偶然凹陷,日本的200海里大陆架主张不受海槽的影响。
冲绳海槽应被认定为确实存在于中日东海间的地质、地貌因素而在划界中予以考虑。
因为东海大陆架本身坡度平缓直至冲绳海槽处突然凹陷。
而冲绳海槽的最深处为2700多米,已超过《大陆架公约》中对大陆架外缘的界定——大陆架不应超过连接点2500米深度各点的2500米等深线100海里。
故冲绳海槽应视为中日间大陆架的自然分界线。
三、中日东海问题的进展与解决
中国在东海面临着与日本、韩国三国间的海域划界问题,而这其中不仅包括中日间的划界,还包括日韩间的划界,同时在东海北部还存论文网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