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

第三章 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


三、生态金字塔

1.生态金字塔:营养级由低到高,它们的个体数或能 量的分布形成一个塔形结构,就称为生态金字塔。 2.三种基本类型: (1)生物个体数——数目金字塔 (2)每种生物的现存生物量——生物量金字塔 (3)能量——能量金字塔

return
return
return
§5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
二、 辅助能




辅助能:生态系统中,除了太阳能以外的其它一切 补加能量。 包括 自然能:如沿海河口潮汐的作用,风力的作用以及 降雨和蒸发的作用等。 人工辅助能: 对农业生态系统,辅助能主要构成是人们从事农业 生产各项活动中投入的能量,当然,也继承了自然 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辅助能。
§4 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





3.不同生态系统中各类食物链所占比重不同。 (1)森林生态系统:腐生食物链比重最大,约占系统中生 产者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的90%以上。 (2)草原生态系统(牧场):腐生食物链约占70%左右。 (3)农田生态系统:植物生产的有机质大部分作为产品, 留给腐生食物链的仅占净初级生产的20~30%。如果不 通过粪肥、秸杆还田等途径向系统补充有机质,则系统 中腐生食物链上的生物群落将会因为缺少食物能而衰退, 引起土壤肥力的下降。 4.在任何一生态系统,各类食物链有协同作用。
第三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
热力学定律 食物链、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


§1 §2 §3 §4 §5
§1 热力学定律及应用


一、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U(系统内能变化)=Q(吸热)-W(对外作功) 能量可以在不同介质中传递,也可以在不同形式间转 换,但在所有这些过程中能量保持恒定,既不能创生, 也不会消灭。 应用:制定生态系统能量收支平衡表 二、热力学第二定律 1.能量的转换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有效。 2.自由能的提高不可能是一个自发过程。 应用:提高能量的转化效率
2. 自然生产力与经济生产力


农业生物的自然生产力: 指农业生物自身的同化效率和积累能力。农 业生物在一定时间空间内的能量、物质的积 累量,形成总的生物学产量。是农业生态系 统生产力的基础。 农业生物经济生产力 指各种农业外生物提供经济产量的能力。 首先表现为经济产品量的高低; 表现为经济产品量的价值量的大小; 最终表现为纯收入的多少。即通常所说的生 产效率。
(二)、初级生产力
1、概 念 2、地球生物圈主要生态系统的 初级生产力 3、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 4、提高农业生态系统初级生产 力的途径
1、






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oductivity) 植物单时间、面积内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质的量。 净初级生产力:(net productivity) 植物总初级生产力中减去植物呼吸消耗量所剩下的 数量。 总初级生产量:(gross production Pg) 一定时期内植物合成有机物质的总量 ,无速率的 概念。 净初级生产量:(net production Pn) 总初级生产量中减去呼吸消耗量的剩余量。即一段 时间内,以植物组织形式表现出来的干物质量。


一、能流路径 二、生态效率 三、生态金字塔
一、能流路径


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在于了解一个系统的能量 输入、贮存以及作功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减少能量 损耗,提高能量利用效率。 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流动的: → Tn-1→Tn → NUn 摄入量In NAn An Rn NPn

三、 熵(entropy)




1.熵(entropy):系统热量除以温度后得到的商。 △S=△Q/T 熵是系统无序性的量度。 2.热力学第二定律 (1)在一个内能不变的封闭系统中,任何自发过程 均朝着熵值增加的方向进行。 (2)开放系统从一个平衡状态到另一个平衡状态的 任何过程,均使系统与环境熵值之和增加。
增益环
这类环节虽不提供人类直接消费的产品,但可扩 大生产环节的增产效果。 如:利用粪渣等有机废弃物养殖蚯蚓和蝇蛆,可作为 禽畜的蛋白饲料,可提高家禽的生长量和家禽的产 蛋率。
复合环
兼具两种以上的功能环节。 如:稻田养鱼、鸭,即有减耗的作用(鱼鸭以水稻害 虫为食,减轻虫害危害,鱼、鸭粪肥又可肥田), 又可生产鱼、蛋产品。
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提高农副产品的利用率 提高 能量的利用率和转化率
(二)、食物链加环的类型
--生产环 在食物链中加入能够把非经济产品转化为人 们直接利用的经济产品的环节,称为生产环。
如:牛、羊等可把秸杆、糠麸、菜叶、杂草等转化为肉、 皮、奶、蛋等,蜜蜂可将花粉转化为蜂蜜、蜂王浆等。 减耗环 这类环节的引入可减少生产消耗。 如:引入天敌,可减轻病害危害,吉林省人工放养寄生 蜂,防治林场的松毛虫。
return
三、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基本特点


1.在同一个食物链中,常包含有食性和其它生活习性极不 相同的多种生物。 一条食物链中包含的多种生物,可以使光合产物得到充 分利用(分级利用光合产物),在有限的空间中养活众多 生物。 2.在同一生态系统中,可能有多条食物链,它们长短不一, 营养级数目不等。如一个鱼塘生态系统中: 藻类水草——草鱼 绿藻——甲壳动物——花鲢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虾——噘鱼 自然生态系统中,食物链营养级的数目是有限的

一、太阳辐射能 二、辅助能
一、 太阳辐射能

是所有生态系统最主要能量来源 可见光:0.4~0.76μ 50% 生理效应 红外线:>0.76μ 43% 引起热能 紫外线:< 0.4μ 7% 引起生物变 性,致死 太阳常数:So=1.94cal/cm2.min 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能强度,因纬度、地 形地貌、坡度坡向、气候因子而不同。 太阳辐射能量到达地球表面的分配示意图
§2 食物链


一、食物链(food chain)和营养级(trophic level): 1.食物链(food chain):生态系统成员间,通过 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 2.营养级(trophic level):食物链上的每一个食 性级。以符号T来表示,T1表示第一营养级,T2表示 第二营养级,T3……Tn余此类推。一般为4~5级。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一 种主要形式,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路径。


(3)寄生食物链(parasite food chain):以寄生的 方式取食活着生物有机体。食物链成员有自大到小的趋 势。 如:大豆——菟丝子 马——蛔虫——原生动物 红铃虫——金小蜂


(4)混合食物链:构成食物链的各营养级中,既有活 食生物成员,也有腐食生物成员。 如:稻草——牛——蚯蚓——鸡——猪——鱼

二、人工辅助能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 产力的原因


1.辅助能的投入,促进农作物对太阳能的吸 收、利用和转化。 2.减少农业生物的非生产能量损耗。 3.使农业生产中的一些自然生物过程可以用 人工过程取代,提高效率。
三、工业辅助能的使用所带来的一系 列的问题

1.辅助能的效益随着辅助能的增加而降低(报酬递 减律)。 2.能源紧张。


二、食物链的种类



按性质不同分为四类: (1)捕食食物链(又称草牧食物链 gazing food chain): 是由植物到草食动物,再到肉食动物,直接消耗活有机体或 其部分的食物链。在陆地上起始于绿色植物,在水中起始于 浮游植物。 如:水稻——稻飞虱——青蛙——蛇——老鹰——人 (2)腐生食物链(又称残渣食物链 detritus food chain):由多种微生物构成,是以死有机体为营养源,通 过腐烂、分解,将有机物还原为无机物质的食物。 如:秸杆(畜粪)——食用菌 垃圾——蚯蚓(蜗牛)
3.
生产力与生产效率
区别两个概念: 生产效率:单位时间和空间内,投入农业生态系统的 物质能量和价值的转化效率。 即:生产效率(产投比)=产出量/投入量 如:劳动生产率、价值转化率、物质利用率等。 系统生产力:农业生态系统在单位时间(通常为一 年),空间(通常指面积)所产出的物质、能量或价值 的多少。 可以看出,生产力的概念包含生产效率的含义。但通 常所讲到的系统生产力主要指前两点所述的含义,指总的 生物量、经济产品量或总产值。
三、食物网



食物网( food web)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食物链 交错起来构成的网状结构。 食物网本质上是生态系统中有机体之间一系列反复 的吃与被吃的相互关系。 营养结构:以营养为纽带,把生物与生物、生物与 环境紧密联系起来的结构。
四、农业生态系统食物链加环
(一)食物链加环的作用
在原有食物链中通过加入新的链环,延长 或完善食物链组合,改变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具有很好的效益。其作用表现在:
四、耗散结构理论




1.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态的 非平衡状态下,系统可能出现的一种稳定的有序结构。 (Prigogine) 2.耗散结构理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 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不断交换,就能克服混乱状态,维持稳定 状态,并且不断提高系统的有序性,使系统的熵减少。 3.有机体和生态系统都是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存在一种 连续而有效的能量转换,因而都属于耗散结构。 光合与同化:引入负熵,保持有序状态 呼吸与作功:排除正熵,排除无序


3 .化肥农药对农业环境造成污染。
四、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

(一)、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概念 (二)、初级生产力 (三)、次级生产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