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谈教师的科学用嗓与嗓音保护教师的科学用嗓和嗓音保护的问题,是广大教师不可避免都要面对的问题。
因为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着教师必须以嗓音为媒介实行知识传播。
嗓音对于教师来说,既是一种生理功能,又是一种至关重要的职业工具。
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职业工具的优劣往往决定着职业功效的高低。
教师具有优美的嗓音,是教学活动达到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
不过,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用嗓频率高、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而绝大部分教师均未受过专门的发声训练,缺乏科学用嗓的知识,极易造成嗓音的损坏。
所以,改变教师用嗓不科学的局面,甚为紧迫。
鉴于此,本文主要从基础的发声原理入手,介绍一下教师的科学用嗓和嗓音保健等问题,使老师们了解如何科学用嗓,合理护嗓,以达到“科学用嗓、美化声音”的目的。
一、发声器官的构造及发声原理1、发声器官的构造人类的发声器官是由呼吸器官(即动力器官)、发声器官(振动器官)、共鸣器官组成。
呼吸、发声、共鸣是非常重要的三要素。
首先是呼吸器官,它包括: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脏、膈肌(又称横膈膜)、腹肌等:其次是发声器官,它包括:喉头(也称喉结或喉器)、声带;最后就是共鸣器官。
人体的共鸣器官主要有胸腔、口腔和头腔三大共鸣腔体。
胸腔包括喉头以下的气管、支气管和整个肺部。
口腔包括喉、咽腔及口腔。
头腔包括鼻腔、上颌窦、额窦、蝶窦等。
在歌唱中,因为音高的不同,使用这些共鸣腔的比例是有所不同的。
一般来说,发低音时,胸腔共鸣发挥最大,发中音时口腔共鸣应用较多,而发高音时主要是靠头腔共鸣发挥作用了。
如果我们能准确、合理地使用好这些共鸣腔体,并相互协调配合好,那我们就能获得圆润、悦耳、丰满、动听的声音。
而发声技巧的训练就是充分调动这三方面的器官的积极活动。
2、发声原理声音的产生是气息运动和声带振动所形成的物理现象。
声带位于喉头的中间,是两片呈水平状左右并列的、对称的又富有弹性的白色韧带,性质非常坚实。
声带的中间又称声门,声带是靠喉头内的软骨和肌肉得到调节的。
吸气时两声带分离,声门开启,吸入气息;发声时,两声带靠拢闭合发生声音。
声带在不发出声音的时候是放松并张开的,以便使气息顺利通过。
声带发声,一部分是自身机能,一部分是依靠声带周边的肌肉群协助实行发声运动。
声带本身是不会发出良好的声音的,是靠各发声器官的共同参与才得到良好的声音。
所以,呼吸、发声、共鸣这三个方面是互相关连而又同等重要的,在发声训练中三者是协调配合互相支持的统一体。
呼吸是有深度、饱满地吸进空气和有控制地呼出气息去冲击声带,发声是声带闭合挡气,承受气息的冲击而振动发出基音:共鸣是调节人体各共鸣腔体的共鸣,使声带振动发出的基音得到扩大和美化,所以声音的训练,—方面要强调积极深沉持久的呼吸支托,又要强调声带的积极闭合,向下挡气振动发声,还要强调各共鸣体的积极共鸣作用,三者缺一不可。
气息是水,声音是船。
没有气息,声音之船就要搁浅。
二、咽喉常见病症及原因教师出现与嗓音相关的疾病主要有三种:疲劳发音、声带小结和声带息肉。
①疲劳发音是当一个人发音时自觉喉部有紧缩感、挤压感,甚至已经出现声音嘶哑时仍需继续发音,或喉部有疼痛感、烧灼感、梗阻感等还继续发音,在这种情况下医学上称为疲劳发音;②声带小结是一种慢性喉炎,从声带边缘长出结节状突起物,多为双侧声带出现;③声带息肉也是喉部常见疾病,常常附着在一侧声带的前、中1/3交界处的边缘,主要由长期发音方法不恰当或一次过度发音引起。
声带息肉和小结均能够使发音时声带关闭不全,导致声音嘶哑,并且因为声带重量增加,导致发音疲劳。
如果教师们能掌握科学合理的用嗓护嗓知识,将大大减少患上这些疾病的可能性。
三、教学用嗓发声与日常讲话发声的区别日常发声是播音朗读以及我们讲话发声的基础。
教学用嗓发声和日常用嗓发声的区别在于:日常说话的发声是非常自然原始的发声,而在教学中则应该使用实声发音。
因为教师讲课是比较系统化的内容,是日常说话的提炼,所以用嗓不同于日常发声的随意零散感,而应有一种教学的状态,即用实声说话,用自我感觉最舒服的声音,不能用小嗓或者虚实声,通过自如的声区使发出来的声音既不吊,不挤又不压。
形象的说,教学用嗓是介于说话音域与唱歌音域之间,也就是高于日常说话低于唱歌的声音。
四、用嗓技巧用嗓技巧就是通过口腔共鸣,鼻腔共鸣,胸腔共鸣,呼吸控制等使嗓音美化。
在学校教学中,老师的每一堂课都是通过嗓音来完成的。
如何使用自己的声音,与每个人的习惯性用声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谓习惯用声就是比如有的人平时就习惯高声或大声说话,不管听众与他距离远近或周围环境的安静、嘈杂都大声叫嚷,不分场合,而有的人平时习惯低声或小声说话,不管听众多少,不管场合,永远是柔声细雨,轻描淡写。
而这些不良的习惯性用声都防碍了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顺畅性和流通感,达不到要求的目标,所以掌握准确的用嗓技巧是重中之重。
1、明确用嗓目的,克服习惯用声作为教师要有用嗓的意识。
所谓用嗓意识,即能够明确自己的语言目的。
要根据讲课环境的大小、听课的人数、教学设备(有无话筒)等来灵活调节控制自己的声音。
一般来说,教学用嗓中要注意学会留有余地,老师上课的内容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说到重点部分的时候,声音应该比一般的时候要抬高,音量增大,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
只有明确用嗓目的,克服习惯性的用声,才能在教学课堂中做到收放自如。
用气说话是教师用嗓的重要技巧,即需要大声说话的时候气就吸得深一些,用舒展的“饮开水式呼吸法”将气吸入腹部站定;吐气说话时,增大气量,将各方面状态都紧张起来,反之控制吐气气量。
除此之外,还要通过状态来激发自己的传播欲望,过度低头或仰头都会改变声腔的形状影响发声,准确的发声姿势是不论坐与站,腰都要保持直立。
状态好姿势正的时候声音表达也会清晰自如。
2、掌握发声方法,提升发声水平(1)气息训练。
没有气息,声带就不能振动。
声带不振动就不可能发出声音来。
要想嗓音富于弹性、耐久,需要的是源源持续供给声带气流。
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点气息控制的方法,协助大家控制气流,进而控制声音。
我们现在一般都是采用胸腹联合呼吸法,即吸气后两肋扩大,横膈膜下降。
这种呼吸活动范围大、伸缩性强,能够使气息均匀平衡。
理想的状态是做到“吸气一大片、呼气一条线;气断情持续,声断意持续”。
①慢吸慢呼总体的要求——站稳,双目平视前方,头正,肩放松,象在旷野呼吸花香一样,慢慢吸足气。
要感觉到腰腹之间充气膨胀,气入丹田。
保持几秒后,轻缓呼出。
可用“嘶”来做练习。
②快吸慢呼快速短促地吸气,并保持气息;呼气时缓缓呼出,配合声音,平稳均匀。
能够通过以下发声练习:A、夸大上声练习:好美满想仰场……B、换气练习:广场上,红旗飘,看你能数多少旗,一面旗,两面旗,三面旗,四面旗,五面旗……③强控制练习要求气要吸得深并保持一定量,呼气要均匀、通畅、灵活。
比如跑操是喊出的“一、二、三、四”。
④弱控制练习是一种吸气深呼气匀的方法。
比如吹蜡烛练习。
要把火苗吹倒,但不吹灭。
也可向自己的手心吹气,感觉力度一致。
还可缓慢持续地发出“爱、外、旺、央”四个音来练习。
(2)发音训练。
打开喉咙,稳定喉头,咬字归音。
用“打哈欠”的方法打开喉咙。
用“咬清字头、引长字腹、收好字尾”的方法来练习咬字吐字。
如“方”。
正所谓“字正腔圆”。
(3)共鸣训练。
共鸣训练与其它发声基础的要求是分不开的,它主要是通过母音的转换,稳定喉头打开口腔,调节气息等手段来求得共鸣效果。
我们可通过以下这个小方法来找一下感觉。
如:你大口咬一口苹果,露出上牙齿,在一口咬下去的同时,发出“嗯”的声音,感觉声音在口腔后部和鼻腔上部的位置,这就是发声的一个共鸣点。
再一个就是靠墙练习也有助于发声,因为靠墙能够接触你的后脊梁,让你更容易找到感觉,并且胸腔的共鸣能和墙产生共振,让你更容易找到胸腔共鸣的感觉。
3、话筒的准确使用随着多媒体教室的开设,讲台上有了话筒,给我们的教学用嗓提供了方便,削减了嗓音的损耗。
如何准确地使用话筒呢?首先要把握对话筒的远近距离。
当我们讲课离话筒近时,说话的音量就能够稍微减小,反之可增大。
第二是要随时改善自己的音色。
通过话筒我们能够听到自己发出的声音反馈到耳朵里来,从而即时辨别出自己的声音是否好听,是否悦耳。
第三控制在话筒前的音量和吐字。
话筒不好的时候会出现杂音,越嘈杂的时候,就越要控制自己的音量和吐字,我们经常遇到卟话筒的声音,是因为说出的某一个字的字音是送气音,比如“婆婆”的“婆”,对着话筒说“婆婆”,就有“卟卟”两声,离得太近,卟声越大。
另外,控制说话的气量和呼吸,有话筒讲课不需要如同生活中远距离喊人的时候那么深吸气,自如的呼吸,科学的调节,不但很好的做到嗓音的保护,同时让听众觉得舒适亲近。
五、嗓音保护完美的音色是需要保护的,不但平时说话要保护,生活中还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同时还要注意刚起床的时候不要发过强过高的声音,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开嗓,慢慢的才能进入工作状态,切勿大声叫嚷。
第二、注意饮食。
不吸烟,少饮酒,少吃生冷油腻食物,上课之前休息好的同时还要少吃一些带刺激性的东西,比如麻辣烫、烧烤等,经常吃会减少嗓音的明亮度,使声音晦暗不堪。
第三、谨防季节更替。
嗓子最不舒服的季节是秋冬交替之时,因为秋天特别干燥,而暖气和空调也是嗓音的头号大敌,吸气的时候空气冲刺到喉头疼痒难耐。
所以熟悉了这样的环境之后,老师上课时注意要多喝温开水保持咽喉湿润,可多泡一些罗汉果,菊花甘草茶,起到护嗓的辅助作用。
第四、每天用淡盐水漱口,有很好的消炎作用。
第五、坚持锻炼身体,预防感冒。
感冒是坏嗓的又一大敌,重感冒常常引起扁桃体发炎或声带炎,影响发声,若发现发声器官有了疾病就要停止大声说话或过度用声,即时就医,如果轻视,会造成发声器官永久性损伤。
第六、限制工作之外的说话时间,减少不必要的长时间聊天或打电话。
第七、用适当的音量说话并注意分句和吸气。
说话之间要常停顿吸气,一句话不要拉的太长。
第八、选择适宜的音调说话。
说话音调不宜太低或过高,而且每一句话的重音不要放前缀。
如:“今天”的“今”读得很强。
第九、常用的一个修复方法。
即发出任何一个单元音的口形,比如“阿”,用自己最极限的低音发出,打出如气泡的声音。
在嗓子很累的情况下,能够起到一个修复的作用,让声带得到休息。
用嗓之前同样能够作为开嗓音,打得越响当当的时候是声音最舒服的时候,也是声音恢复到最佳状态的时候。
总来说之,嗓子是人体正常呼吸的必经之路,也是我们人际交往以及表达我们内心世界和真情所想的发声器官,所以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自己的嗓子,它不但关系到教师的工作质量甚至还关系到教师职业生命。
但是正如前面所说,只要掌握科学的用嗓护嗓知识,掌握准确的发声方法,同时注意良好的生活习惯,就一定能大大降低患病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