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棚黄瓜常见病虫害防治

大棚黄瓜常见病虫害防治

大棚黄瓜常见病虫害防治1.黄瓜霜霉病病害发生、流行的适宜温度20~24℃。

温度低于15℃,高于30℃,病害发生受到抑制。

高湿(相对湿度85%以上)棚内有结露,叶面有水滴、水膜,是该病传播、流行的关键。

该病主要侵染功能叶片,而嫩叶、老叶受害较轻,因之发病多从植株的中下部位开始,并渐向上发展。

该病发生多从根瓜期始,即黄瓜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时期。

此时,施药防治最为有利。

天气忽冷忽热、昼夜温差大、结露时间长、多阴雨、少光照的天气以及地势低洼、浇水过多、过勤、种植过密的地块,均有利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药剂:发病前:1500倍柔水通+1000倍鸽哈+1000倍金纳海,预防。

发病后用1500倍柔水通+600-750倍玛贺,治疗。

在打药时需加入斯德考普和菲范增加黄瓜抗病力和缓解速度!2. 黄瓜灰霉病黄瓜灰霉病属于弱寄生菌导致病害,容易在伤口侵入。

所以在落秧、整枝、摘瓜以及幼瓜期尤其要重视防治。

灰霉病主要通过残留在土壤中的病残枝叶通过水汽传播侵染,所以在防治灰霉病喷药时需要注意喷施植株周围土壤。

灰霉病、菌核病以及炭疽病发病条件和防治方法接近,可同时防治药剂:发病前:1500倍柔水通+1000倍鸽哈或者1000倍纳米欣+1000倍金纳海,预防。

发病后用1500倍柔水通+600-750倍鸽哈或者500-600倍纳米欣,治疗。

如果成株发病严重可用1500倍柔水通+5000倍金力士,特效治疗。

在打药时需加入斯德考普和菲范增加黄瓜抗病力和缓解速度!3.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该病属于细菌性病害,发病的最适温度18~26℃,要求高湿和土壤高含水量。

发生程度与浇水次数、浇水量成正相关。

因此,降雨多、光照少的年份以及浇水勤、浇水量大、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和重茬地块。

发病严重。

要坚持以防为主,在每次用药时加入预防细菌性病害的金纳海1000倍,就能很好防止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

在打药时需加入斯德考普和菲范增加黄瓜抗病力和缓解速度!4. 黄瓜病毒病黄瓜病毒病主要来源于病残枝叶,种子带毒,并且通过农事操作以及蚜虫、白粉虱等刺吸式口器害虫传播。

管理水平低下、病虫害发生严重、气候反常都有利于病毒病的发生。

病毒病主要在于预防:(1)、尽量不要在棚内吸烟。

(2)、农事操作后注意喷药防治。

(3)、培养壮秧,每隔5-7天喷施6000倍斯德考普+800倍菲范,能够有效减少病毒病发生,如已经发生,在上述配方中再加入1000倍安棉特+1000倍金纳海。

5. 黄瓜生理性病害凡是由于环境条件异常,比如温度过低、日光过强或过弱营养元素过剩或缺乏、水分过大或过小、有害气体、土壤积盐、药害、肥害等引起的植株生长异常,习惯上称作生理性病害,或非侵染性病害。

诸如:金边叶、降落伞叶、泡泡叶、畸形瓜、叶片早衰等。

生理性病害发生原因复杂,诊断难度大,农户可通过一个简单的办法来防止或者减轻生理性病害:每隔5-7天喷施6000倍斯德考普+800倍菲范。

6. 黄瓜根结线虫根结线虫大多分布在30厘米深的土层内,其中以5~30厘米深度内的耕作层土壤中根结线虫数量最多。

一般地势高燥、疏松透气、盐分低的土壤最适于线虫存活。

少施化肥,多施腐熟的农家肥,改良土壤有利于减少根结线虫的发生。

用药:300倍安棉特进行每株浇灌根部周围,根据发病情况间隔7天或者15天连续灌根能够有效控制根结线虫。

7. 温室白粉虱白粉虱繁殖的适宜温度是18-21摄氏度,冬季温室白粉虱主要通过风口从露地迁入。

白粉虱为害后,容易导致叶片退绿,并且产生蜜露污染叶片和果面,并且在一定情况下传播病毒病。

药剂:1500倍柔水通+1000倍安棉特,在傍晚喷施。

发布时间:2010-9-28 11:52:54从1984年起,我所就开始利用塑料大棚进行辣椒冬季育苗,至今已有19年。

其规模已由当初的2个标准棚(30X6m)发展到今天的80多个,年育辣椒苗5--6百万株,可供应附近几个县区,1998年以来还销到数百公里以外的萍乡市和湖南省的茶陵地区,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所育品种90%是湘研9号。

由于多年的连续种植,椒苗病虫害发生较多。

但因为我们基本上掌握了其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病情一般在初发期就能控制,而不至于产生重大危害。

虫害只有蝼蛄、蚜虫;病害主要有猝倒病、立枯病、菌核病、灰霉病、灰斑病和褐斑病,沤根、冻害、肥害等,现将防治情况介绍如下:(1)蝼蛄:种类为非洲蝼蛄,其密度有时高达到3只/平方米,主要咬食播下的种子和幼苗。

若不进行防治,可将整畦种子和幼苗吃光,或将表土钻松,使菜苗因失水而枯死。

过去采用甲胺磷处理床土,近几年则改用播种后撒施3%的米乐尔颗粒剂加以防治,施用量每平方米2.3--2.5g左右。

撒后盖土、浇水、盖膜,第2--4d中每天将畦沟中的膜掀起人工捕捉半死不活的蝼蛄,防效可达95%以上。

(2)蚜虫:一般于2月下旬至3月少量发生,可用10%吡虫啉4000倍液与其它病害同时防治。

(3)猝倒病:主要发生于苗子出土至子叶期,发病的关键原因在于播种时土壤过湿,而出苗时又正遇阴雨低温天气,若防治不及时,会造成整畦死亡。

防治方法包括:①土壤消毒:播种前或播种后用40%甲醛1000倍或50%多菌灵1000倍液浇床土,用量为41/平方米液,然后盖膜封闭杀菌。

②药剂防治:出苗后发病可用95%绿亨1号3000倍液喷施。

③科学管理:播种时掌握近期天气变化情况,晴天可多浇水,阴雨天少浇;若播种时阴雨天,出苗时又是晴天,则可于出芽前1、2d的上午浇一次水,尔后再闭棚,以利出苗整齐。

出苗后及时搭小拱棚(特别是用新膜盖床苗更要注意),齐苗后通风降湿。

(4)立枯病:主要在苗前期零星发生,防治方法同猝倒病。

(5)菌核病:一般于1月至2月初发生较多。

发生时期的迟早主要取决于当时的天气状况和苗床管理。

如果久雨低温,多日闭棚,使棚内湿度达85%以上,则是该病发生和蔓延的主导因子。

此病借气流传播,发展迅速,发病处出现软腐或白色棉絮状菌丝,并通过接触进行再侵染,造成大片死亡。

受伤后的植株更易染病。

防治方法有:①土壤消毒同猝倒病。

②种子消毒:按种子重量0.2%--0.3%加入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和,使每粒种子表面都均匀粘附药粉,或用52℃温水浸种30min后用冷水冷却。

③农业防治:低温阴雨期间也要坚持每天通风2--4h,这是防治本病的关键措施,特别是采用无滴膜时更应注意,当出现中心病株后,在病株上撒上石灰粉,次日再将病株清除棚外深埋。

④药剂防治:发病后立即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50%扑海因悬浮剂1000倍+0.3%磷酸二氢钾喷雾防治,或用5%扑海因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每棚(30X60m)次用100g熏治,隔10d一次,连续防治2--3次。

(6)灰霉病:此病近几年在我地有加重趋势,一般在1月下至3月上旬发生较多,2月份最严重,低湿阴雨,棚内长期处于90%的湿度下易发病。

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低湿阴雨期每天通风2--4h,防止棚内湿度达90%以上。

据我们多年试验,无滴膜最易产生雾气,第一年使用虽棚温可提高1--3℃,但发病严重,故有条件可采用最近生产的无滴除雾膜。

新膜在第二年用时,一定要翻转来盖,否则,棚面会产生大量水珠,加重发病。

②高温闭棚:天阴时,闭棚使棚温达33℃,闷30--60min。

③药剂防治:50%扑海因悬浮剂1000倍、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25%霉粉净可湿性粉剂2000倍,20%好来思可湿性粉剂2000倍,70%托霉克可湿性粉剂800倍,几种农药交替使用或2种药混合使用,隔7--10d一次,连续2次。

(7)灰斑病和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在田间有时混发,一般是四叶后开始发病,严重时叶片变黄脱落,甚至成秃枝。

病菌借气流展转传播蔓延,严重影响苗子生长和商品性。

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加强田间管理,苗床浇水时一定要看天看地看苗浇,而不要千篇一律地浇水。

根据天气变化情况,选晴天上午浇水,浇水后最好是能连续晴1--2d,否则浇水后棚内湿度增加,再遇阴天即有利于病害发生蔓延;如土壤过干,连续几天都是晴天,则应一次性多浇。

如果天天上午浇水,则使叶片长时间有水珠,病害容易发生;浇水后要加大通风,延长通风时间,不能浇闭门水;播种密度不能过大。

②农药防治:3--4叶时一定要喷药预防,以后每10d一次。

此病据目前在田间观察,长期使用1--2种药会产生抗药性,因此一定要轮换使用,或几种农药混合并轮换使用。

有效药有: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0%好来思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70%霜疽净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椒菌唑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粉剂2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6%铜大师(CuO)1000倍液,1:1:200波尔多液(注:最好是铜制剂与其他农药交叉进行防治效果更佳)。

(8)沤根:此类可分为2种症状,一种轻微性沤根,发生于久雨低温后开始转晴的第1--2d,一般是中午11、12时前后叶片开始出现萎蔫,以徒长苗和播种过密处、通风处发生严重,健壮苗很少发生。

轻微性沤根还有一种症状为没有明显萎蔫,但上部叶片稍微向上卷,2--3d 后叶缘因失水过多变白,严重影响幼苗生长。

防治措施是当出现上述症状后马上在叶片上浇些水,最好加入1000倍的多菌灵或托布津,同时减少通风量,增加棚内湿度,2--3d后再按正常管理,浇水次数依苗子恢复情况而定,一次不行再浇一次,使幼苗萎蔫不再加重,并全部恢复为止。

另一类症状为严重性沤根,其症状是地上部不长,顶叶开始变黄,逐渐向下发展,最后全株变黄,严重时枯死。

地下部不长新根,幼根表面呈锈褐色,根尖膨大后逐渐腐烂,幼苗易拔起。

严重性沤根主要发生于土壤过湿,地势过低的地块一即大棚两侧20--60cm处,一般是成片发生,其他地方有时浇水不当也会小块发生。

此类沤根多发生久雨低温的2月中至3月上旬,苗子黄化时间短,当气温回升后很快就会恢复正常,黄化时间长(20--30d),大多数苗会死亡,不死亡者,定植后长势也差。

防治措施:①整畦时棚两侧留20cm浅沟,浇水时靠棚边20--60cm处少浇。

②阴雨天靠棚边60cm处盖上小拱膜,使棚顶膜面淌下的水流入棚脚,晴天掀内棚时,两侧畦上的膜先掀开一半,9--10时棚面无水珠下淌时再全部掀开。

③采取电热线育苗。

(9)冻害:冻害在我地一般发生不严重,但管理不善,也常有发生。

其症状为:①轻微冻害:上部叶片或只是心叶似水汤状,中午时(12--14时)萎蔫,后又恢复,约5--6d左右叶色褪绿变成白花叶,严重者整株成白花叶,轻者有几片有白色花斑;②严重冻害:叶片似水汤状,晴天上午开始萎蔫,后干枯死亡,只留地上部2--5cm茎杆,或第一、二片真叶,其余全部死亡。

发生原因(或条件):①久雨低温,转晴后易发生;②转晴时,北风较大;③通风过大时间过长,使棚内地温过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