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玩鉴赏论文

古玩鉴赏论文

公选课《古玩鉴赏》结业论文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人文教育
年级 2014级
学号 ***********
姓名王晶晶
论文题目
指导教师吕传建职称讲师
成绩
2015年12月
景德镇青花瓷及其青花瓷鉴定
摘要:中国瓷器在世界上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而瓷器在中国也有着上千年的发展史。

青花瓷是一种工艺复杂、手艺精湛的一类瓷器,而近些年也被鉴赏领域较为知名。

通过对于青花瓷发展演变,鉴定方式等进行分析,从而了解青花瓷器发展的重要性与青花瓷独特工艺。

关键词:青花瓷发展史鉴定特点
引言:
根据目前所发表的考古瓷资料来看,青花最早应萌芽于唐代,到了元代,在对外贸易推动下,景德镇青花瓷走向成熟,至明代,青花瓷器以其丰富多彩的造型、典雅瑰丽的色调、优美生动的纹饰被公认为我国制瓷史上发展前古之未有,开一代奇葩而走向鼎盛,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使汉唐以来素瓷一统天下的局面随之终结。

青花瓷的发展高峰期基本处于明代时期,而在明代青花瓷最为著名的属于景德镇所铸造的瓷器,代表着当时时期最为高超的技术。

本文通过对青花瓷演变及其对于青花瓷鉴定文物的简单介绍,来了解中国国宝级文物的现代价值。

一.青花演变及其景德镇青花辉煌
青花瓷最早出现在唐代,然而唐青花并不是唐代陶瓷装饰的主流,在扬州唐城出土的青花瓷片上,青花主体及装饰多为植物纹,如花草相缠的蔓草纹、宝相花,团形花等,只有少量动物纹、青花色调虽鲜艳,并有晕散现象,但色调浓处有黑色小斑点、胎釉灰、釉质多气孔,加之唐代尚豪华、器丰满、色华丽,多采用釉色装饰,如:唐三彩在唐代大量盛行。

这使得唐青花昙花一现,没有得到推广和发展。

同样宋代青花色暗蓝,不鲜艳、坯体釉质灰黄,如:浙江龙泉城南北宋金少寺出土的青花瓷残片、胎质较粗糙,腹壁胎体作红色,口部呈奶白色;内外均施釉、口和腹上部釉层较厚,釉色白中泛蓝,青花纹饰绘在外壁胎面、形如盛开的菊花,青花色调暗淡,色泽不鲜艳,这与钴土矿色料不纯有关,些因素致使青花装饰的魅力无法展现。

直到元代,青花才开始得到大量发展,元代前中期的青花虽然呈色蓝中暗灰,但从纹饰构图和绘画技巧看来却颇具匠意,如:狮首纹、象首纹、如意朵云纹等丰富了器形的变化。

到了元代中晚期,景镇青花烧造技术完全成熟,胎体洁白厚重,釉面白里泛青,光润透亮,青花料色青翠披离,色泽光彩鲜亮,装饰题材也十分丰富,如植物题材方面,除了宋代的牡丹、莲荷、菊花、宝相花等外还新增了松、竹、梅、灵芝、蕉叶、枣花、山花、月季等,动物题材方面则新出现了孔雀、白鹤、麒麟、狮子、海马、异兽等。

元代青花还采用流行的戏曲故事作为装饰画面,如:萧何月下追韩信,昭君出塞,元代青花装饰艺术,不仅继承了汉唐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而且具有自己鲜明的时代特征,可以说明代景德镇青花很大程度上是继承和发展了元代的青花艺术。

从烧造技术到制瓷原料和青花色料上都为明代民窑青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代青花瓷综合之前的经验已经形成了高超的技术。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

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

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

从明晚期开始,
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二.青花瓷鉴定方法
1.看胎釉要先从认识真品入手,首先对真品特征心中要有数
与真品相比,假的或新的仿品,其胎质不是过轻就是过重,这是因为真品和伪品所用胎料、制作工艺和烧制方法过程等都有较大的区别。

由于仿品大多采用比较先进的技术和现代化生产条件,如新的仿制品多采用灌浆法、压模法,胎体过于规整,且在胎釉加工时,胎质有的显得过于疏松,有的则过于细腻,但仍不如真品坚硬掂手。

仿品的胎质釉面往往过白,也有呈现过青或带青灰色的(与明清时期的亮青釉不同),如釉面未经做旧,大多显得浮燥、火光十足。

且釉水或稀薄或厚薄不匀或呈疙瘩状,并带有现代瓷特征。

经过人工做旧的仿制品,有一种干涩、或暗淡感,釉面毫无生气,没有古瓷那种因烧松柴而出现釉面莹亮、特有的自然泛青色(含有铁分)和因时代久远而形成的宝光(包浆)内含温润感。

还有古瓷(多见民窑)大多施釉肥润,多出现缩釉点,胎体亦多含有杂质或出现细砂或带孔隙现象。

不过现在的造假高手也都能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和所获得的有关数据、信息来分析研究,并利用所掌握的真品胎釉成分配方或仿造古代窑炉、模拟出真品烧成气氛、并恢复当时各种生产工艺过程,如利用有经验的老画工绘图、手工拉坯和修胎、成品再经过松柴烧制、最后进行人为做旧,故所仿伪品几可乱真,应特别引起注意。

2. 看纹饰纹饰内容和装饰风格往往决定文物的年代特征
高明的作伪者多是鉴定方面的行家里手,对真品的面貌、特征、用笔、用料方法都十分了解,而且其手上大都有古瓷样品,故所作仿品在纹饰题材、图案布局、绘画手法及造型变化方面都很逼真。

不高明的作伪者的仿品大多是依照图录或照片模仿,依葫芦画瓢,主要是模仿真品的外型和纹饰概貌,有的为了追求逼真效果而面面俱到,但由于过于仔细而适得其反。

有的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即只能模仿看得到部分或一些表面现象,其中隐蔽部分或难以发现的细微特征常被忽略,往往由此而露出马脚。

还有的过分强调或有意突出真品的某些特点反而弄巧成拙。

更有甚者,所仿的纹饰图案没有任何根据,只是凭空想象,胡拼滥造,结果搞得不伦不类,漏洞百出。

3. 看“包浆”
仿古和作伪的器物表面多带有“火气(或为浮光)”,年代愈近火气愈强,给人一种锋芒毕露感觉,这与历代老的仿品也有所区别。

虽经过人工做旧处理,如手磨、酸蚀、茶煮、烟熏、土埋等各种去光处理,但总会在某处或某点暴露出人为的做旧痕迹,如器物表面的光亮不自然,或在釉表出现酸咬现象,更没有真品那层柔和、光亮的“包浆”。

大凡传世品或老旧的器物(包括瓷器、木器、铜器、玉石、纸绢等物品),由于使用年代久远,又经过长期用手抚摸、把玩、擦拭或在空气、灰尘、油渍作用下,在器物表面,特别是用手经常接触的地方都会自然形成一层由内而外很温润的光泽,行话就叫做“包浆”。

4.看画风
由于新仿品刻意模仿真品蓝本,只能依样画葫芦,故用笔就显得拘谨、迟缓、缺乏连
贯性,其轮廓线条生硬呆板,软弱无力。

构图亦多显松散或感觉累赘。

不能像真品绘画那样用笔随心所欲、浑洒自如,其线条十分生动有力,自然流畅,且画面布局也比较紧凑、合理。

有的绘画高手仿制纹饰也画得很像,但往往只是形似,不能神似,显得工细有余,生气不足,缺乏真品那种自由奔放、一气呵成的艺术韵味。

三.结论
通过选修课古玩鉴赏,使我认识到中国文物的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可以看到中国技术性文物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在看《寻宝》央视节目,看着专家对文物鉴赏的专业性,使我迫切想要去了解青花瓷。

在我心里,我一直将青花瓷当做一个古色古香的女子,温文尔雅,举手投足都是大家闺秀的气质。

她是独特的,是令人神往的。

面对中国青花瓷,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一部分。

通过对青花瓷这一文物的认识,简单地了解在各个朝代的发展,清楚地认识青花瓷文物的魅力。

青花瓷的发明使得陶瓷艺术家不再单一地追求“如冰似玉”的效果,而是向彩绘瓷的领域进军与发展,青花瓷的烧造成功震惊了整个世界,使过去的素瓷暗然失色。

青花瓷具有庄重、典雅、幽雅、明快的东方文化艺术风格和强烈民族色彩与装饰风貌。

从元代开始青花瓷便成了中国陶瓷装饰一大主要装饰形式,特别是到了明代瓷器便成为了青花的世界。

景德镇之所以闻名于世界正是因为那千年盛烧不衰,永放不败的青花艺术。

如今的青花瓷市场价值上涨,主要是因为青花瓷本身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科技工业价值和美学艺术价值所决定的。

现代的青花瓷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是一种代表中国特色的艺术品。

在日常生活、社会交流甚至是国际贸易上都会发现青花瓷的影子,可以看出“青花”在国人心中的地位和情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