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3.1-3.3进气道
流动损失
唇口损失 由于气流在唇口突然改变流动方向和撞击壳体而引起的 有时气流还会离体 通常采用圆头较厚的唇口 内部流动损失 粘性摩擦损失 由于进气道内壁面与气流之间的摩擦力所引起的 内壁面应做得尽可能的光滑, 以减 小摩擦损失 气流分离损失 由气流附面层离体而产生的, 当通道内扩张度过大时就容 易产生 因而它取决于通道内气流的压力梯度和通道的扩张角
内压式进气道
由特殊型面构成的先收敛后扩张型的管道组 成 在设计状态下不考虑粘性时, 特殊型面可以保 证超音速气流在管道的收敛段经过一系列微 弱压缩波定熵地减速, 在管道最小截面处达到 音速, 之后在扩张段气流继续减速扩压
内压式超音速进气道的气流为定熵绝能的流动过 程,气流参数的变化是连续的,总压保持不变, 即没有总压损失。
要求从亚音速到超音速飞行范围内具有满意的特性 性能以及与发动机匹配工作 设计和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比亚音速复杂 设计时精心组织激波波系,以减小激波引起的损失
超音速进气道应用
3.2 超音速进气道
根据对超音速气流减速的不同方法,超音速进 气道分为内压式、外压式和混合式三种基本类 型
图3-6 超音速进气道的类型
0-0与01-01间前一段是扩 张形的管道 前整流锥后的管道稍有收 敛
进气道内参数变化规律
扩张段 收敛段
气流速度稍有上升, 压 力和温度稍有下降, 这 样可以使气流比较均匀 地流入压气机保证压气 机的正常工作。
图3-2 气流参数沿流程的变化
3.1.2 性能参数
空气流量
计算公式 qm ,a VA K 影响因素
在对流层内, 随着飞行高度H的增高, 大气温 度下降, 所以冲压比上升; 在同温层内, 由于大气温度不再随高度而变化, 这时进气道的冲压比也就不随高度而变化,保 持常数。
3.2 超音速进气道
亚音速进气道成为超音速飞行阻碍
超音速飞行时,使用亚音速进气道会存在较 强的正激波,使总压恢复系数降低
气流流过进气道外壁面时, 存在粘性摩擦损 失和分离损失 为了减小流动损失, 在维修过程中特别注意 不要损坏进气道的形面, 保持壁面的光滑
* p1 i * p0
总压恢复系数
总压恢复系数小于1 飞行中亚音速进气道的总压恢复系数通常为 0.94-0.98。
出口流场的崎变指数
D
p
第三章
进气道
进气道的功用
在各种状态下, 将足够量的空气, 以最小 的流动损失, 顺利地引入压气机并在压气 机进口形成均匀的流场以避免压气机叶片 的振动和压气机失速; 当压气机进口处的气流马赫数小于飞行马 赫数时, 通过冲压压缩空气, 提高空气的 压力。
涡轮喷气发动机的进气道分类
亚音速进气道
* 1,max
p p
* 1
* 1,min
进气道出口流场不均匀对发动机的稳定工 作有很大影响, 会使压气机喘振和燃烧室 熄火 出口总压参数 衡量进气道出口气流流场应均匀, 描写流 场均匀度的参数
冲压比πi
进气道出口处的总压与远前方气流静压的比值
p 表达式 p0
* i
* 1
外压式超音速进气道由外罩和中心体组 成,中心体是一个锥角或多个锥角的锥 体,如图3-7所示,是三斜一正波系的外 压式超音速进气道。
超音速气流经过中心体产生的一道或多道斜激波,减 速增压,但气流仍为超音速 再经过一道正激波变为亚音速气流 然后在扩张形的管道内继续减速增压 在设计状态下,正激波位于进口处,斜激波波系交于 唇部。 外压式超音速进气道结构简单,工作稳定性好,飞行 马赫数在2.5以下的飞机多采用这种形式的进气道
总压损失
总压恢复系数 进气道总压损失1%,发动机推力损失1.25% 亚音速飞机
冲压作用
进气道出口静压P1与P0比值最多在1.7左右
冲压作用不是很明显 Ma=2.0, P1/P0=7; Ma=3.0, P1/P0=30; 几何可调以防止较大的反压梯度下分离
超音速飞机
通道形状
当大气温度和飞行速度一定时, 流动 损失大, 总压恢复系数小, 则冲压比 减小; 由于流动损失大, 使压气机进口的空 气压力低, 还会引起进入发动机的空 气流量减小
飞行速度V:
当大气温度和流动损 失一定时, 飞行速度越 大, 则冲压比越高。 在没有流动损失的情 况下,进气道的冲压比 随飞行速度的变化规 律
进气道要在任何情况下满足气流速度的 转变
进气道前方气流的速度是由飞机的飞行速度 决定的,而进气道出口的气流速度是由发动 机的工作状态决定的 一般情况下,进气道前方气流与出口的速度 是不相等的
对进气道最基本性能要求是:
飞机在任何飞行状态以及发动机在任何工作 状态下,进气道都能以最小的总压损失满足 发动机对空气流量的要求。
主要用于民用航空发动机,而且为单状 态飞机 大多采用扩张形、几何不可调的亚音速 进气道 可分为内压式、外压式和混合式三种
超音速进气道
进气道在机身的位置
亚音飞机
吊装机翼下的短舱 飞机尾部 头部、机身两侧、翼 根、腹部等 后三种采用较多,起 遮蔽即隐身作用 遮蔽会使进气不同于 外界大气和可能引起 畸变压气机喘振
随着飞行速度的增大, 冲压比变大 而且飞行速度越大,冲 压比增加的越快。
图3-4 冲压比随飞行速度的变化
大气温度T0
当飞行速度和损流动失一定时, 大气温度越 高, 冲压比越低。 由于大气温度是随着飞行高度而变化的, 所 以,当飞行速度和流动损失一定时, 随着飞行 高度的变化, 冲压比变化规律:
冲压比越大, 表示空气在压气机前的冲压压缩的程 度越大 影响参数
1 i i 1 Ma 2
1
1 V 2 i 1 2 RT0
1
流动损失、飞行速度和大气温度 影响参数分析
பைடு நூலகம் 流动损失
第三章
进气道
定义
狭义:从飞机或发动机短舱进口到压气 机进口的一段管道(对于涡喷发动机)
短舱进口到风扇进口(对于涡扇发动机)
广义:指进气系统,除了上述管道之外, 还包括防喘装置、附面层吸除装置、自 动控制装置、防止外来物进入的防护装 置等 本课程中所指的一般为进气系统
进气道
发动机在试车台上试车
超音飞机
3.1 亚音速进气道
组成
壳体和前整流锥 0-0截面
站位分析
进气道前气流未受扰 动处的截面
01-01截面
进气道的进口
进气道的出口
图3-1 亚音速进气道
1-1截面
整流锥(Spinner)
整流锥(压气机进口锥帽) 1、降低空气阻力的装置。 2、用来帮助气流平顺的进人发动机。
当飞行马赫数为3时,不同波系的总压恢 复系数为:
1道 正 激 波 0.328 1道 斜 激 波 1道 正 激 波 0.600 激波系 2道 斜 激 波 1道 正 激 波 0.760 3道 斜 激 波 1道 正 激 波 0.870
但由于内压式超音速进气道存在着所谓“起 动”问题防碍了它的实际应用。
外压式进气道
组成
中心体和外罩
利用中心体产生的一道或多道斜激波再加 上唇口处一道正激波使超音速气流变为亚 音速气流而减速增压的。
工作原理
激波系中的激波数目越多,则在同样的 飞行马赫数下,总压损失越小,总压恢 复系数越大。
课堂习题
1.简述进气道的功用、分类? 2.亚音速进气道内部气流参数是如何变化的?
* p0
T0*
A0 q( Ma )
大气密度ρ, 飞行速度V和压气机的转速n 大气密度ρ越高, 进入发动机的空气流量越多 大气密度受大气温度和飞行高度H的影响 飞行速度V越大, 则进入发动机的空气流量也越多 压气机转速n越高, 进入发动机的空气流量越多 压气机的转速n将影响压气机进口处气流参数及进 气道前方气流的流动状况
混合式进气道
混合式超音速进气道综合了内压式和 外压式的特点 先进行一段外压,然后经过斜激波以 超音速进入唇口,开始内压 最后在喉部或者扩张段经过正激波变 为亚音速
混合式超音速进气道外罩的折转角比较小,因此,外罩 的波阻比外压式的小 波系中的斜激波数目较多,总压损失较小,总压恢复系 数较高; 内压部分的气流马赫数较低,起动也比较容易 飞行马赫数大于2的飞机大都采用混合式的进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