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14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音乐分析
作者:王越
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03期
【摘要】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著名钢琴家、作曲家。
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其中有很多享誉世界,流传颇广。
贝多芬最喜爱的乐器就是钢琴,他在钢琴上的灵感产生出了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32首钢琴奏鸣曲,本文的《第14钢琴奏鸣曲》就是其中之一。
【关键词】贝多芬《第14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音乐分析
一、创作背景
通过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贝多芬的思想意识从中得到了许多启发,奠定了他“追求个性和自由、人类和谐平等”的人文主义思想。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对贝多芬来说是一个最直接的导火索,深深地触及了他潜藏多年的反抗与斗争的意念,从而进一步也形成了其新的艺术观念。
这种蜕变同时也非常深刻地影响了贝多芬《第14钢琴奏鸣曲》的每一个音符。
1800年春天,贝多芬与吉安鲁迪伯爵的爱女朱丽叶·琪察尔迪相识,贝多芬教授朱丽叶钢琴,随后年轻的两人暗生爱意。
但非常令人惋惜的是在1802年初,朱丽叶·琪察尔迪移情别恋爱上了罗伯尔·哈伦堡伯爵,并且两人随后与于1802年结婚,这对贝多芬来说造成了不可泯灭的打击。
1802年,别名“月光奏鸣曲”的《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出版,贝多芬依然将这首作品献予了他一直挚爱的这位女孩,作品所题献的对象依然是“朱丽叶·琪察尔迪伯爵”。
二、音乐分析
(一)基本手段分析
1.旋律线
第一乐章曲调的音高关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使用了“抑扬格”式的进行,单一的三连音音型和八度低音,加强了音乐的动力。
乐音方向方面,最大特点为同音重复。
乐曲开始,以动机发展为主,第5小节弱起的带附点的节奏型。
7-8小节以级进为主,9小节出现先上行四度再下
行五度的大跳,由E大调的属音跳到主音。
这一动机之后再不同的调上模进、发展。
15小节出现了新的材料,弱起向上小二度级进。
总体来看,旋律音调多为级进,跳进相对比较少;长音较多,旋律线条悠长、平和舒展。
2.调式、调性、和声
运用了大量的副和弦和变和弦,如Ⅵ、Ⅱ和弦等等。
这些和弦的运用增强了音乐作品的动力性。
小范围内的调性考虑也是非常的细致,引子部分的安排v-t-vi-v-t,揭示了主调性升c小调。
主题第一乐句结束时转到了平行调E大调。
随后又经过E大调转到b小调,11小节的b 小调完全终止。
展开部分的22小节b小调转到B大调上,随后又转到属小调升f小调。
24-28小节转回升c小调,28-42小节是主调属和弦,在十二个半小节的属持续音之后,通过阻碍终止到达主调的主和弦,再现的主题和尾声都在主调上。
3.织体
以柔板慢速为主,由三层组成。
分别为单音的旋律、三连音和附加八度的低音,其中三连音是整个乐章的背景。
这部分隐去了中音区,因此发音明亮。
音响背景选择三连音音型和八度低音,以旋律声部凸显了作者激动的内心。
多数是上行分解的三连音,情绪比较平和稳定,只在少数地方用了分解形式,如30-40,62-67,这是乐章织体突出的重点,表达了情绪的波动,也可以看作为第三乐章爆发作伏笔。
4.速度
柔版慢速,全曲速度由慢变快,感情表达也逐步加强。
5.演唱、演奏法
三连音的控制,要尽可能的均匀。
层次的控制,内声部要稍弱于外声部。
(二)整体手段分析
关于贝多芬《第14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众说纷纭:自由式说(苏联《西欧音乐名著》和台湾《音乐辞典》都执此观点)、奏鸣曲式说(孟文涛先生《一首五脏俱全的奏鸣曲式——剖析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兼评魏纳的分析》,《中国音乐学》1987年第4期)、三部曲式(这一说法多年来在我国音乐高等院校的教材中广为流行)。
本文将按照三部曲式分析这一乐章,图示如下:
第一乐章从升c小调开始,在五小节的引子部分过后,进行了t-s-D-t,明确了调式调性,确立了速度、节拍和伴奏的三连音音型。
A部开始调性为升c小调,快结束时转为b小调。
16-23小节并未充分展开,起补充连接作用,这一部分为b小调。
总体来说,调性变换以同主音大小调转调、平行大小调为主,突出了大小调式色彩明暗的对比。
主题为6-15小节,E大调的
调性引入了对光明的期盼,之后转为e小调,一直到15小节以平行大调属小调的b小调完全终止,主题中紧密的三连音节奏与以长拍附点节奏为主的音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16-42小节,对主题音乐材料进行发展变化,通过调性转换实现了改变乐曲色彩。
再现部分的43-51小节,对主题进行了重复以及充分的肯定,以完全终止结束。
第52-69小节为尾声。
三、结语
《第14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没有突出的对比,比如力度对比或者主题对比,而是采用了慢板的行进速度。
但就是在这样的慢板速度中,成功地实现了内部的变化,这是他的作品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丰富的和声背景、具有艺术表现力的音调、灵活多变的转调,这些都成为了慢板的内在动力。
这是个充满想象力、令人遐想思考的乐章,也是贝多芬最出色的慢板乐章之一,乐曲中深刻的沉思以及宁静,多年来引起人们诸多遐想和文字上的渲染。
《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因为它优美的抒情性旋律、丰富的和声、以及它优美动听的传说而成为打动人心的名曲,充分体现了幻想性、即兴性的特色,意味悠远。
参考文献
[1]庄璇.舒伯特与贝多芬声乐作品的比较[J].黄河之声,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