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word版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word版

第一部分劳动关系一、概论1、简述劳动关系的概念和本质(或是内容和表现)(1)概念。

在我国,劳动关系是指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的总和。

“劳动关系”在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体制下,又被称为劳资关系,雇佣关系,劳使关系,劳动关系,产业关系等。

(2)本质(1)内容:劳动关系的本质是双方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的相互交织。

①合作:表现为对工作的预期和理解、工作保障、晋升机会、对团队的归属感以及社会声誉②冲突:由于利益、目标和期望的分歧而产生的矛盾甚至是背道而驰。

劳动者方面表现为罢工、旷工、怠工、抵制、辞职。

管理方表现为关闭工厂、惩罚、解雇③力量:双方合作与冲突的决定因素。

力分为劳动力市场和双方对比关系两方面④权力:管理方享有的决策权,决策权决定了管理者的主导优势地位(2)实质表现:合作与冲突①合作:是指在组织中,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则的行为。

合作的根源主要由两方面组成,即“被迫”和“获得满足”②冲突:由于双方的利益、目标和期望常常会出现分歧,产生冲突,甚至彼此背道而驰,因而冲突也在所难免。

2、简述劳动关系中冲突的根源a.根本根源异化的合法化、客观的利益差异、雇佣关系的性质b.背景根源广泛的社会不平等、劳动力市场状况、工作场所的不公平、工作本身的属性3、简述劳动关系的特点(1)法律的平等性(2)经济的依赖性(3)管理的从属性(4)权益的冲突性(5)实力的差异性(6)冲突的影响性(7)互动的复杂性4、简述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1)经济环境,能改变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力量对比(2)技术环境,技术环境的变化会改变劳动力市场上不同技术种类工人的供求状况。

(3)政策环境,指政府的各种政策方针,包括货币,财政政策,关于就业的政策,教育和培训的政策以及其他政策,对劳动力市场以及就业组织中的劳动关系的影响最为直接。

(4)法律和制度环境,指规范雇佣关系双方的行为的法律和其他力量的机制,这些机制规定了双方的权利义务,并具有相对稳定性。

(5)社会文化环境,由各国,各地区甚至各工种的主流传统习惯,价值观,信仰等组成,它的影响是潜在的,通过社会舆论和媒介来产生影响.5、简述新保守派的理论观点(1)主要关注经济效率的最大化。

认为市场力量不仅能使企业追求效率最大化,而且能够确保雇员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

(2)主要研究劳动力市场。

从长远看,劳动双方趋于平衡,供给和需求力量能保证任一方不会处理相对劣势,所以劳资双方的冲突微不足道。

(3)劳动力市场能保证劳资利益的实现,所以公会作用不大,集体谈判只会对经济和社会起负面作用。

(4)发挥市场规律对工人收入的调解作用,减少公会、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赋予管理方更大的管理弹性,减少限制管理权力的法律和法规。

6、简述管理主义学派的理论观点①主要关注雇员忠诚度的最大化。

主要研究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政策、策略和实践。

②认为雇员与企业的利益基本一致。

存在冲突的原因在于雇员认为自己处于被管理的从属地位。

若企业能采取高度认同感的管理策略,冲突可以避免。

③对工会的态度是模糊的。

一方面认为公会的存在会威胁资方的权利,应尽量避免建立公会。

另一方面认为已经存在的公会,管理方要同其领导人建立合作关系。

对公会态度的模糊导致对集体谈判态度的模糊。

④认为政府应间接干预经济,采取措施促进劳资合作,重视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开发。

7、简述正统多元论学派的理论观点①主要关注经济体系中对效率的需求和雇佣关系中对公平的需求之间的平衡。

主要研究劳动法律、工会、集体谈判制度。

②认为雇员对公平和公正的需求与管理方对经济效率的关心是冲突的。

但是又认为这些冲突是可以通过双方存在共同的根本利益解决。

③通过工会和集体谈判制度可以解决双方的不平衡,所以工会和集体谈判的作用是积极的。

主张用工人代表制度等形式来保证劳动标准的推行。

建立工厂委员会,让工人代表分享信息,参与协商以及联合决策等。

④正统多元论的核心假设是通过劳动法和集体谈判确保公平与效率的和谐发展是建立最有效的劳动关系的途径。

所以政府的作用在于制定法律、政策平衡双方的利益冲突。

⑥缺点是工会的覆盖面具有局限性,工会与管理方过于对立,以及在存在工会的情况下工人仍缺乏参与权。

8、简述自由改革主义学派的理论观点①主要关注如何减少或消灭工人受到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待遇。

②认为劳动关系是一种不均衡的关系,管理方凭借其特殊权力处于主导地位,现存的劳动法不能为工人提供足够的权利保护,所以要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

③最大特点提出了“结构不公平”理论。

将经济部门分为“核心”和“周边”两种。

④一方面认为公会和集体塔盘的存在是必要的。

但另一方面又对公会不满,因为周边部门的工会力量小,无法为成员争取更多利益,而核心部门因企业强大,工会的作用也非常有限。

8、简述激进派理论观点①主要关注劳动关系中双方的冲突和对冲突的控制过程。

②认为“和谐的劳动关系”只是一种假象,工人与管理者的利益是完全对立的。

③认为只要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不发生变化,工会的作用就非常有限。

④主张用雇员所有制和企业的雇员控制制度来替代资本主义制度。

9、论述劳动关系调整模式(1)斗争模式是以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为指导,认为劳资关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具有阶级斗争性质的关系,其表现形式是雇佣劳动和剩余价值的生产,其本质是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2)多元放任模式秉承新古典学派劳动关系理论,认为市场是决定就业状况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工会或工会运动对市场机制的运行发展具有副作用或负面影响。

以美国为代表国家。

(3)协约自治模式①劳资抗衡以劳资对立抗衡为主轴,完全排除国家干预。

劳资双方进行周期性抗争,缔结集体协议。

集体协议对其成员均具有规范效力,主张以协约自治原则处理劳资事务。

代表国家为法国、意大利等西欧国家。

②劳资制衡“制衡”是“抗衡”模式的修正与超越,是劳动者以劳工的身份参与企业经营,其形式包括从“参与决定”到“共同经营”,也就是所谓的“工业民主化”。

对工人的保护从消极转向积极,由劳资双方共同参与决定企业经营活动。

典型代表国家是:德国、奥地利。

(4)统合模式美国著名劳动关系学者邓洛普最早以统合模式对劳、资、政三者之间的关系加以说明。

具体分为:社会统合、经营统合、国家统合。

①社会统合模式A、劳资双方的关系是以整个社会为背景B、工会在跨企业的团结权方面具有很强大的力量C、集体意识与阶级认同存在于社会阶层D、劳工对其他劳动阶层的忠诚高于本身的产业②经营者统合模式劳资关系主要发生在企业层级;工会在跨企业的团结权方面不具有强大的力量;集体意识与阶级认同只存在于产业阶层;劳动者对本产业的忠诚度高于对其他劳动阶层。

③国家统合模式A、定义:是指企业与劳动组织在一个社会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由国家决定。

B、特点:a.国家对劳资双方采取强有力的控制手段,对劳动契约采取干预态度b.以劳动基准法为核心,国家公权力对劳资双方的劳动契约直接接入、干预和管制c.在劳动安全卫生与劳动监督检查方面,采取官僚本位主义,缺乏工会与劳动者的参与d.劳动力市场政策主要是为配合国家经济发展计划,而较少从劳动者的立场进行规划,体现劳动利益关系的调整模式。

10、简述早期的劳动关系的背景特点背景:18世纪中期,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产业革命,全球进入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资本和劳动相结合,新型的雇佣关系产生,即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

对内表现为对本国劳动者的剥削,对外表现为殖民地的掠夺。

大批劳动者失去土地,劳动者成为了资本家的剥削工具。

特点:早期工业化时代,雇主对工人的剥削是残酷的。

②政府采取不干预的态度。

③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是激烈的对抗。

11、简述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背景及特点背景: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开始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程过度。

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为少数大资本家的联合和实行垄断创造了条件,垄断组织陆续建立,并发展为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相融合的金融资本的统治。

这个阶段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化,资本主义制度暴露越来越多的问题;经济危机出现,生产力找到破坏;政府意识到不得不让雇主作出让步,同时也对劳动者的工作保障等问题加以管理。

特点:①各国政府改变了早期工业化时期对工人运动和工会的或放任或压制的政策,采取了所谓的“建议性”干预政策,出台立法力图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

②雇主改进管理③工人形成了工会组织④集体谈判制度建立12、简述劳动关系冲突的制度化时期的背景及特点(1)背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和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民族矛盾突出,劳资矛盾退居次要地位。

20世纪30、40年代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大量的企业破产和工人失业,使劳资关系又开始紧张,并爆发了大量的以政(2)特点①该时期的劳动关系受重大历史事件影响较其他事情更为明显②政府放弃了原来的不干预的政策③企业管理方更加关注员工的社会性特征④冲突逐渐制度化,出现三方性原则。

13、简述成熟的劳动关系的背景及特点(1)背景成熟的劳动关系时期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直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

这阶段世界经济发生了很多的新变化: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自动化领域突飞猛进等。

(2)主要特征①政府调整手段不断提高。

②管理方和员工双方都愿意通过缓和的形式解决冲突。

③产业民主化政策出现。

经过长期的发展。

“三方格局”形成,员工参与、集体谈判制度相当完善。

14、简述劳动关系的新阶段的劳动关系特点或新变化20世纪末、21世纪初新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是劳动关系进入新时代的背景。

劳动关系的新变化:①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国际竞争的加剧和雇主策略的变化②跨国公司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改变了资方、政府和工会的权利平衡③跨国工会和工会联盟发展的相对滞后④发展中国家面临新问题⑤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工会也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挑战15、简述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趋向及对策(1)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趋向①劳动关系类型从多元化走向复杂化②劳动关系运行方式从行政化走向市场化③劳动关系主体利益从差别化走向协调化④劳动关系主体地位从单极化走向均衡化⑤劳动关系调整机制从人治走向法治⑥劳动冲突从隐性化走向显性化(2)对策①加强对我国劳动关系运行、变化及其特点的理论研究②重视对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的研究A、在目前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下应发展集体协商谈判制度以保护劳动者利益。

B、在一体化国际生产战略背景下应以人力资源管理调整劳动关系。

C、关注经济全球化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制定积极的劳工政策,促进劳资关系的协调与稳定,达到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平衡和发展。

D、研究转型时期中国劳动关系的现实问题,规范和调控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关系的发展和运行,解决劳动合同制度推行以来在用工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

16、简述雇主协议的类型和作用雇主协会是由雇主组成,旨在维护雇主利益,并努力调整雇主与雇员以及雇主与工会之间关系的组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