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的教育思想一、陈鹤琴的生平、主要著作及教育实践活动(一)陈鹤琴的生平(1892年3月5日-1982年12月30日)陈鹤琴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我国近代幼儿教育事业奠基人。
1892年3月,陈鹤琴出生于浙江上虞县百官镇—个破落小商人家庭。
他6岁丧父,7岁起帮母亲替人洗衣以补贴生活。
在读6年私塾后,14岁靠亲友资助进杭州葸兰中学读书,立志济世救人。
1911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一学期,秋季考入北京清华学堂高等科。
他在校内办了一个“校役补习班”,又在校外城府村办了—·所“义务小学”。
1914年赴美留学,为报国而学教育。
1917午获霍普金斯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18午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学位,1919年8月回国。
1919年9月,他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教授,讲授儿童心理学等课,1921年兼任东南大学教务部主任。
他大力提倡开展学校课外活动,主张学生自治。
他反对封建包办婚烟制度,写成《学生婚烟问题之研究》调查报告,于1921年在《东方杂志》发表,受到李大钊称赞。
1922午,他编成中国第一本汉字查频资料《语体文应用字汇》开创汉字字量的科学研究,为编写成人扫盲教材和儿童课本,读物,提供用字的科学依据。
1920年起,他以其长子陈一鸣为研究对象,开创我国儿童研究。
1921—1925年,他从事儿童心理测验的研究,编制中小学各科测验资料,与廖世承合著《智力测验法》、《测验概要》。
1925年,他出版《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两部著作。
1927年,陈鹤琴支持陶行知筹建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并兼任该校第二院(幼稚师范院)院长。
他与陶行知、张宗麟等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主编《幼稚教育》刊物。
6月,他担任南京特别市教育局学校教育课课长,着力整顿中小学和幼儿教育,设立实验区制,培训师资,试验新教学法,树立实验和研究风气,编纂教科书和儿童读物,研制玩具、教具和设备等。
1928年,他受民国大学院之聘,主持起草《全国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于30、40年代在全国推行。
1928年9月至1939年10月,陈鹤琴担任上海租界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竭力争取更多的中国人有受教育、办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他先后办了6所小学(附设幼稚园)和1所女子中学,在工人区办职工夜校和简易小学;先后给一百余所私立中小学争取到经费补助,争得在华童公学中增设华人校长和副校长,争得在工部局学校升中国国旗的权利。
他与陈选善主编《中国历史故事》、《小学自然故事》等丛书,宣传民族文化和科学知识。
1934年7月至1935年3月,他赴欧洲16国考察教育。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百万难民涌入上海租界,陈鹤琴以主要精力从事难民、难童教育,又是上海难民教育协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并担任上海国际救济会难民教育股上任,还与黄定慧等组织旨在保护孤儿的儿童保育会,创办儿童保育院。
他先后开办10所报童学校和两个报贩成人班,与陈选善等组织上海市成人义务教育促进会,开办8所成人义务学校。
他因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和进步文化教育工作,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多次掩护、保释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被日伪列入黑名单。
1940年,陈鹤琴表示“要做事,不做官”,在江西泰和县文江村率领师生“荒山辟乐园”,创办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1943年改为国立幼稚师范学校。
1945年12月创办上海市立幼稚师范学校。
1947年组织上海儿童福利促进会,创办上海特殊儿童辅导院。
他支持并组织学生到上海郊区大场办乡村托儿所,实验乡村幼儿教育。
他投身于民主运动,并不顾当局压力,接收被外校解聘和开除的进步教师和学生,营救被捕师生,还担任中共地下党领导的上海市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上海市校教师福利促进会的顾问。
1949年5月,他两次被国民党军警逮捕。
1949年8月,陈鹤琴任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
1953—1958年任南京师范学院院长。
他创建幼教系、附设幼儿师范学校,建立儿童玩具研究室、玩具工厂、幼儿园等一整套幼教体系,亲自授课、搞科研,同师生一起下乡调查,进行幼教试点。
他历任第一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至五届江苏省人大代表,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政协副土席、江苏省人大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常委等。
1982年12月30日病逝,终年91岁。
(二)陈鹤琴的主要著作及内容1923年3月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在《新教育》上发表《现今幼稚教育之弊病》一文。
陈鹤琴在文中指出,中国幼稚园存在的四种弊病:一、与环境的接触太少,在游戏室内的时间太久;二、功课太简介;三、团体动作太多;四、没有具体目标。
《家庭教育》——怎样教小孩。
1.把握好爱孩子和管孩子之间的度。
2.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陈鹤琴多次告诫家长:“做父母的教养子女第一条原则,就是要尊重‘以身作则’这条原则”。
3.保持教育的一致性二、陈鹤琴的主要教育思想(一)“活教育”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
“活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目的论、课程论、教学论三大部分。
有感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以及当时我国所面临的民族生存危机,陈鹤琴明确提出“活教育”的目的在于:“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其中,“做现代中国人”包含五方面的条件:第一,要有健全的身体;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第四,要能够合作;第五,要乐于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
很显然,这五方面的条件,体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
针对传统教育“把书本作为学校学习的唯一材料”,把读书和教书当成了学校教育活动内容的实际状况,陈鹤琴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材料”概括为“活教育”的课程论。
“活教材”并不是否定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儿童在自然、社会的接触中,在亲身观察和活动中获得经验和知识的重要性,主张把书本知识与儿童的直接经验相结合。
如给儿童讲鱼,就要让他看到真正的鱼,观察鱼的呼吸、游动,甚至解剖鱼体,研究鱼的各部。
这样获得的知识真实、亲切,而且还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精神。
随着课程内容的改变,其组织形式也因之变更。
陈鹤琴认为,“活教育”的课程形式应该符合儿童活动和生活方式,符合儿童与自然、社会环境的交往方式。
因此,“活教育”的课程打破以学科组织的传统模式,而改成活动中心和活动单元的形式,具体包括五方面的活动,称为“五指活动”,即儿童健康活动(包括体育活动、个人卫生、公共卫生、心理卫生、安全教育等),儿童社会活动(包括动物园、植物园、劳动工厂和科研机关等),儿童艺术活动(包括音乐、美术、工艺、戏剧等),儿童文学活动(包括童话、诗歌、谜语、故事、剧本、演说、辩论、书法等),儿童科学活动(包括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研究自然、认识环境等)。
这五种活动犹如人手的五根指头是相连的整体,所以又称为“五指活动”。
“活教育”教学论的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具体有17条教育原则,“活教育”是一种有吸收、有改造、有创新、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曾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对当前的教育改革依然富有启迪。
(二)家庭教育理论家庭教育理论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说:“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他的一举一动可说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
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
”于是,先生指出小孩子的“知识之丰富,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
”陈鹤琴认为做父母的应该由一种专门的技能,专门的知识。
因而提出:“要重视幼儿家庭教育的科学实验,对幼儿的家庭教育应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和推广,普及儿童心理学和学前教育学的知识,使广大家长都能对自己的子女有个正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方法。
”先生批评家庭教育中“娇生惯养”、过分溺爱和专制式的严厉管教两种普遍存在的错误态度和做法。
前者是对孩子无原则的爱,它有损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因而他强调“对子女要爱护,但绝不要溺爱”。
当看到有些父母代孩子做孩子自己能够而且应该做的事情的现象,他指出家长的责任是帮助孩子生活、自立和做人,而不是代孩子“吃苦”,因此提出活教育中的两个原则“凡是孩子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陈先生指责家庭教育中的专制式的严厉管教方法,认为这种管教方法的后果只能是摧残儿童的创造力,束缚儿童的思想。
陈鹤琴多次告诫家长:“做父母的教养子女第一条原则,就是要尊重‘以身作则’这条原则”。
在婴幼儿期,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小孩;即使进了幼稚园,老师和父母对于小孩子具有平均的力量,但由于儿童与父母相亲的爱力深,相处时间长,他们对儿童的影响仍然特别大,往往儿童在学校所受到的一些好的教育,却抵挡不住家庭环境的影响。
因此,做父母的必须处处以身作则。
先生主张家庭教育要民主化,父母要平等对待小孩,尊重小孩的人格。
他特别强调“做父亲的应当同小孩作伴侣”,认为这是家庭教育民主化的一个表现。
他认为父子作伴游戏的好处很多,既可以沟通父子间的情感,增加家庭中的天伦之乐,又可以利用作伴机会教育孩子,还可以发现孩子不好的行为和思想,及时加以纠正。
“做父母的对于子女的教育应有一致的措施”这是陈鹤琴家庭教育理论的重要观点。
父母施教的方法不一致,宽严不同,孩子就无所适从,甚至会产生投机取巧、轻视父母等流弊。
家庭教育既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又是一门崭新的学问。
先生对家庭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为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提供了具体的方法,特别是《家庭教育》一书所提出的一些原则和方法,是我们现代做父母的一本很好的教科书。
三、对陈鹤琴教育贡献的评价(一)学前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集中反映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念。
同时,教育目标又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方向,它指导着人们的教育行为。
教育目标是制订课程目标的理论依据,它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具体实施具有规范和限制作用。
在学前教育领域,也是这样。
陈鹤琴先生在研究中国二三十年代学前教育课程实际的基础上,从身体、智力、情感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幼儿教育目标。
他认为,教育目标首先要解决“做怎样的人”的问题。
通过教育,培养出的人应该具有“协作精神,同情心和服务他人的精神。
”“应有健康的体格,养成卫生的习惯,并有相当的运动技能。
”“应有研究的态度,充分的知识,表意的潜力”,“应能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养成欢天喜地的快乐精神,消泯惧怕情绪。
”由此可见,在二三十年代,陈鹤琴就提出了比较符合学前儿童身心特点,并适合未来社会的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是难能可贵的。
”(二)学前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支柱。
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内容来实现学前教育的目标呢?对此,陈鹤琴先生提出了自己著名的观点,那就是:“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