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理机制问题研究吴娣1黎雨苗2(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城西校区),海口市571101)摘要:近年来,突发事件并不鲜见,已成为我国社会中不可忽略的问题之一。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高校的和谐稳定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当今社会中,不少社会上的突发事件直接蔓延至高校,甚至在高校中也偶有突发事件的发生,这些不同程度上对学生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对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干扰及高校的声誉形象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笔者从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切入,并对其成因深入分析,结合实际,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框架,主要从高校突发事件的前、中、后三个阶段相应建立机制,做到事前预警、事中应急处理、事后评估总结。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防范;应对处理;引言1999年首都高校数千学生举行示威游行抗议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2003年的非典肆意蔓延,2008年湖南大学凯迪拉克砸车门等现实生活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都直接或间接的波及到高校。
正是由于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当今社会的多元化,网络时代的信息一体化,高校也被赋予了时代的新内涵,高校与社会各界、各个阶层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这些突发事件频发,这些不同程度上对学生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对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干扰及高校的声誉形象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目前,在处理高校突发事件中,常处于被动性,常与应急处理和事后补救为主。
尽管,在处理问题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其被动处理不应当成为常态性的处理模式,应建立起从事前预警到善后处理总结一系列完善的机制。
1.高校突发事件界定1.1突发事件的概念突发事件,通常也称之为“公共紧急状态”或“危机”,从书面上的语意解读是指一种突发的、紧急的情况或者事件。
罗伯特·希斯所言:“他们使用不同术语来描述同一个概念—紧急情况、灾难或危机”。
3荷兰著名的危机理论研究专家罗森塔尔认为,危机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4“欧洲人权法院认为,公共紧急状态即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1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城西校区)助教,(1984—),湖南长沙人,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信息系统管理。
2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城西校区)助教,(1986—),海南三亚人,法学硕士,研究方向:行政法和法学理论研究。
3罗伯特·希斯著,王成等译.危机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4Uriel Rosenthal etc.SPRINGFIELD,Illinois:Charles C.Managing Crisesahe:Threat,Dilemmas, Opportunities [M]. Thomas Publisher Ltd, 2001。
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
1我国的两部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3中,对其突发事件也有了明确的定义,对于突发事件的界定,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在我国,其本质内涵上和外延都达成共识。
1.2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由突发事件的概念而衍生出来的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在国内外虽有着较为相似的理解,但在各国大文化背景下,也不尽相同。
如美国而言,其教育部于2003年颁发的《危机计划的实用资料:学校与社区指南》中指出:“危机是学校的领导在信息,时间和资源都不充分的条件下必须面对和做出一个或多个重要决策”。
4也有其他美国学者提出:“高校危机是指突然、未曾预料的事件,学校总体上或重大部分也可能受到严重的、消极的影响,通常包括严重伤害或死亡。
危机可能在任何时间发生,学校不可避免,重要的是如何反应”。
5在我国,知名学者如赵方认为:“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校园环境破坏和对全校或者社会的稳定、发展构成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6国内外对高校突发事件而言的内涵和外延都有所区别,笔者认为,我国学者对于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更能够体现突发事件的本质内涵,也更加的符合我国的实际。
2.高校突发事件的成因分析1.1政治因素: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日益增强,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发展愈加紧密,但彼此之间的冲突却从未间断,尤其是隐性的意识形态之争也更为激烈。
国内外的一些反动敌对势力宣扬着所谓人权主义的价值观念,捏造和扭曲事实真相,利用大学生爱国热忱和民族情怀,误导大学生对国内一些社会、政治问题的看法,以希望达到利用学生在情绪波动的情形下,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来破坏社会的稳定和谐来达到目的。
当然,已有不少此类事件的发生,如2008年抵制家乐福事件。
1.2社会因素:社会转型中矛盾加剧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社会上贫富差距的拉大、腐败现象的滋生、权钱交易的泛滥、失业率提高等问题也凸显出来。
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属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塑造的过程中,其意志不够坚定,容易敏感,做事冲动,加之理想的迷茫、信念不坚定等。
又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蛊惑人心。
1祁明亮等.突发事件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现状与展望[J].管理评论,2006,(4)。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3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4刘阳.中国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5R.Liehtenstein,D.Sehonfeld,M.Kline.School crisis response:Expecting the unexpected[J]. Educational Leadership, 1994,(3)。
6赵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6。
当面临这些社会问题面时,大学生自身难以客观的角度、正确的态度来应付,就容易产生情绪波动,采取过激行为来实现自己的需求。
在这种情形之下,容易诱发高校突发事件。
1.3学校因素:学校管理体制僵化和服务理念缺失上个世纪90年代末,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学校的各项硬件和软件并未随着学生人数的增长而有所提升,继而导致学校的资源紧缺,如教室、图书馆、仪器、经费等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的期望值与现实之间存在落差,也导致了学生在堆叠其不满的情绪。
学校体制也在不断地改革完善,办学理念与时俱进,但在管理模式上,仍受计划经济体制下办学模式的影响,根深蒂固,高校的管理中缺乏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单纯把学生当作被管理者来管理,不是当做一个受教育者来培养,未能很好地做到“以人为本”;甚至有些高校对于学生是压制性和逼迫性的管理模式,管理者缺乏与学生的有效沟通。
在学生中时常出现“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心态。
在这种情形之下,一旦出现问题,将迅速地激化学生的矛盾,升级演变为高校突发事件。
1.4学生因素:自身发展的缺陷当今大学生以90后和独生子女为主,心志都处于从成熟走向未成熟的状态,生活缺少挫折教育,自我中心感较强。
如果不能适应大学中的激烈竞争,没有及时调整心态,渐渐地也将衍生出心理问题,如果不进行有效的疏导和沟通,这也成为高校突发事件的诱因之一。
大学生知识文化水平高,对时事政治有较强的敏锐度,思维活跃,信息面广,但情绪易波动、行事易鲁莽,对政治问题、社会矛盾或者涉及切身利益的问题等容易持有偏激的看法,如果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有可能导致高校突发事件。
3.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理机制1.1预防预警机制的建立1.1.1危机意识的养成防患于未然的预防理念是危机管理中的最优化原则,理念的灌输更使之认同度的增强。
高校的日常管理中,要形成危机意识,加强危机教育1的培训,养成防范危机的习惯。
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和危急情形下的求生技能,如设置预防教育课,让学生了解高校突发事件常识;二、加强法制教育,提高维权意识;第三,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第四,开展情景模拟演习,定期演练、常演常练,培养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
1.1.2信息收集处理机制信息处理的预警是前提条件。
信息处理的得当,往往可以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或可以将其危害降至最低。
建立的信息处理机制,其信息可以上传下达,通常要自下而上的建立起信息收集处理机制,构建纵横交错、灵敏高效,以寝室为基础、班1危机教育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危机的关注意识、危机的防范意识、危机的道德意识、危机的科学意识、危机的心理承受意识等。
载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级为单位,院系为抓手,落实驻班和驻楼党员、驻班和驻楼学生干部,自下而上地建立起迅速地信息收集和反馈的阵营,及时妥善地解决通过信息收集反馈出来的问题。
1.1.3电子预警体系的建立突发事件应以预警和监控系统为预兆的1,建立危机预警系统是十分有必要的,根据这个系统可以对突发事件进行全面的把控和检测、同步跟踪动态,也有利于在突发事件发生制定科学的、全面的、具有实效性的应急预案。
目前,在高校具体实施中只是停留在单个事件的处理和整理,并未形成体系,以目前的科研水平,信息化一体校园基本上可以实现,可以建立一套电子预警体系,根据以往发生的各种高校突发事件,建立一个数据库,对其数据进行分析,进行突发事件的危害预测,根据危害预测是制定应急方案,根据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是对人力、物力、财力科学整合。
1.2高校突发事件的事中应急处理高校突发事件的一般处理地步骤为:第一,识别危机;第二,隔离危机;第三,控制危机;第四,发布信息。
2更具体来说,事中应急处理应当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根据电子预测预警机制,判断其突发事件的类型3和等级;第二,启动符合该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第三,协调学校内各职能部门,及时向有关当地政府行政机关报备,以便获得各项资源的支持和迅速到位;第四,做好危机控制,做好舆论导向和宣传报道,客观真实反映事态的发展过程,避免有心人士借此大肆渲染,散播反动言论;第五,专项处理小组要及时跟进事件发展的各项动态,必要时可成立专家小组对此进行专项研究。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要遵循相应的程序,如此才能保证高效稳妥的应对突发事件。
在这个过程中尤为重要的是,在目前新形势下网络媒体的舆论力量,及时处理和回应夸大的舆论,避免臆想猜测造成的人心恐慌和社会动荡。
1.3高校突发事件的善后处理及事后评估1.3.1善后处理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结束后并不意味着事件的完全结束,接下来更为重要的是做好补救工作和安抚工作,根据危机造成的损失,给予危机的直接或间接受害人给予经过客观、公正评估的后补偿,要做到补救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