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理工电光院培养计划

南理工电光院培养计划

目录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 (1)电子科学与技术 (2)真空电子技术 (7)电子信息工程 (10)光电信息工程 (13)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17)信息对抗技术 (21)通信工程 (25)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简称电光学院)是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领域两大主干学科---电子和光学,于1992年10月组建而成。

学院设有通信工程系、电子工程系、光学工程系、光电技术系、探测与控制工程系和电子技术教学实验中心、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电子工程研究所、光电技术研究所和江苏天冠科技有限公司等教学、科研单位。

随着全球信息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学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

学院目前拥有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二级学科) 2个国家重点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和机械电子工程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学院现有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和机械工程4个博士后流动站,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路与系统、光学工程和机械电子工程8个博士点以及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

学院设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工程、真空电子技术、信息对抗技术和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7个本科专业,其中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等通用专业均为省部级重点建设的品牌、特色专业。

学院共有各类在籍学生3500人左右,其中研究生近1000人、本科生2000余人、外国留学生10余人以及工程硕士近500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17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2人、正高级职称者37人、副高级职称者48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1人,江苏省教学名师1人,国防科技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3人,江苏省333跨世纪学术科技带头人13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6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人。

学院现有国家级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

学院在光电信息感知与成像技术、近程雷达技术、电磁仿真技术等方面具有特色和很强的科研实力,每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及省部委科研项目百余项,完成科研经费3000万元以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学院拥有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36项,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3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23项;授权专利106项。

学院已建立了同美国、日本、德国、法国、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每年有十多人次出国讲学、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

学院拥有先进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和完善的实验室设施,随着2008年动工的综合教学实验楼的建成,学院的办学环境和科研条件将更上一个新台阶。

21世纪,世界将全面进入信息时代,学院发展也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挑战。

电子科学与技术一、专业特色本专业针对光电信息技术和现代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突出光电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交叉和融合,以多光谱光电信息复合探测与实时处理技术以及与之相关的材料器制备与测试等前沿技术研究为专业特色。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光电信息处理与微电子学领域内宽厚理论基础和较强实验能力,知识面宽、创新能力强,并能在光电信息工程、微电子技术和通信与计算机等研究领域从事光电子器件、光电系统和集成电路的设计、开发、应用以及管理等方面的高素质研究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培养要求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光电信息处理和微电子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光电信息系统和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设计、开发、集成及应用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光电子和微电子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主要包括光电成像探测、微电子学、计算机原理及应用、图像处理等基本知识;2.光电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存储、显示等基本知识及相关系统和器件的分析研究、开发设计和制造的工程应用能力;3.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等基本知识及相关系统和器件的分析研究、开发设计和制造的工程应用能力;4.了解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具备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能适应光电子和微电子产业的发展趋势;5.具有一定独立工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以及知识自我更新和不断创新的能力;6.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并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四、学制与学位标准学制:四年修业年限:三至六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五、主干学科、交叉学科主干学科: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六、主要课程光电子技术方向:电路、模拟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半导体物理学、微机原理与接口、固体物理、光电功能材料、软件技术基础、光电信号处理、光辐射测量、光电子器件、光电成像原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英)、数字逻辑电路、固体电子器件(英)、光电子技术、光电检测原理及技术、电视原理、数字图像处理等。

微电子技术方向:电路、模拟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半导体物理学、微机原理与接口、固体物理、光电功能材料、软件技术基础、光电信号处理、光辐射测量、光电子器件、半导体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英)、数字逻辑电路、固体电子器件(英)、微电子技术、光电检测原理及技术、电视原理、数字图像处理等。

七、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军事训练、金工实习、电子实习、电子线路实验、光电子与微电子技术综合实验、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八、其他本学科专业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本专业所依托的“光学工程”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9级本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进程表注:1.本专业学生除修满必修课程以外,还需选修通识教育选修课14学分;专业选修课10学分,并取得相应学分,方能达到最低毕业学分要求;2.带*号的课程为夏季学期开设的课程,一、三、五、七分别包含夏、秋两个学期,二、四、六、八为春季学期;有★号的课程为学位课程.真空电子技术一、专业特色本专业针对真空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突出真空电子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以大功率真空光电器件、材料与系统总体技术及相关的理论为专业特色。

二、培养目标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重视实验技能的培养,重点培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专业技能,熟练掌握真空理论---真空获得---真空工艺及系统设计---真空器件制作的系列关键技术,并能在真空电子技术、光电信息工程、通信与计算机等研究领域从事真空光电器件和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三、培养要求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光电信息处理和真空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光电信息系统和真空电子技术分析与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设计、开发及应用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真空光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主要包括光电成像探测、微电子学、真空电子技术设计与工艺、计算机原理及应用、图像处理等基本知识;2.光电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存储、显示等基本知识及相关系统和器件的分析研究、开发设计和制造的工程应用能力;3.真空电子器件制造工艺等基本知识及相关系统和器件的分析研究、开发设计和制造的工程应用能力;4.了解真空电子技术与电子科学与技术科学的发展动态,具备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能适应学科交叉和光电子与微电子产业的发展趋势;5.具有一定独立工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以及知识自我更新和不断创新的能力;6.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并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四、学制与学位标准学制:四年修业年限:三至六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五、主干学科、交叉学科主干学科:真空电子技术交叉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六、主要课程电路、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线路、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半导体物理学、固体光学、光电功能材料、光电信号处理、热力物理学、数字逻辑电路、真空电子技术、微波器件及原理、真空镀膜技术、真空器件工艺、光电阴极、电子光学、DSP应用技术、电视原理、光电检测原理及技术等。

七、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军事训练、金工实习、电子实习、电子线路实验、真空电子技术综合实验、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八、其他本学科专业有学士学位授予权。

本专业所依托的“光学工程”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9级本科真空电子技术专业教学计划进程表注:1.本专业学生除修满必修课程以外,还需选修通识教育选修课14学分;专业选修课10学分,并取得相应学分,方能达到最低毕业学分要求;2.带*号的课程为夏季学期开设的课程,一、三、五、七分别包含夏、秋两个学期,二、四、六、八为春季学期;有★号的课程为学位课程.电子信息工程一、专业特色本专业重视学科基础建设和专业技能培养,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学生得到必要的训练和锻炼。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能在电子、信息等行业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三、培养要求本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专业。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转换、信息的传输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信息系统方面的良好实践训练。

以电子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为主要研究内容,具备电子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 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适应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广泛的工作范围;2. 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3. 掌握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的一般方法,具有设计、集成、应用及计算机模拟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4. 了解信息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5. 了解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前沿,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6.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学制与学位标准学制:四年修业年限:三至六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五、主干学科、交叉学科主干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系统工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交叉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六、主要课程电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数字逻辑电路、模拟电子线路、电磁场与电磁波、雷达原理、电子测量技术、通信原理、控制工程基础等。

七、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军事训练、课程实验、综合实验、计算机上机训练、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八、其它本专业主干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其中“通信与信息系统”为江苏省重点学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