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物种濒危与灭绝
每次大灭绝事件之后,虽然有一些生
物属和生物种幸免于难,它们是大灭
绝事件之后生态系统复苏的原动力。 然而,一旦生态系统的平衡受到严重 破坏,要恢复原来的生机,则需要相 当长的时间。
如果现代的灭绝趋势不能得到有效遏 止,人类可能成为现代大灭绝的灭绝 物种。即使人类能幸免于灭绝的厄运, 其生存环境也将极其恶化,生存质量
1个种加快到每小时3个种。
据世界“红皮书”统计,16世纪以来, 地球上灭绝的鸟类约150种,兽类95 种,两栖及爬行类约80种。
20世纪,有110个种和亚种的哺乳动 物以及139种和亚种的鸟类在地球上灭 绝了。
目前,世界上有12 250种动物濒临灭 绝,其中包括1 200多种鸟、1 000多 种兽。
繁育的生境减少了大约50%。
3.4.3 生境退化和污染 生境类型虽然不变,但由于受到
了干扰和破坏而使质量下降,这就是
标准之一时应被列入附录Ⅱ。
1) 除非其贸易受到严厉控制,否则该物
种在不久即可满足附录Ⅰ所列标准中 至少一项。
2) 通过下列两种方式之一,以国际贸易 为目的自野外采集标本已对或可能对 该物种带来有害影响:①过长时期超
出可永久维持的水平;②把种群减少
到如此之低的程度,以至于其他影响 将威胁其生存。
3.附录Ⅲ的标准 根据CITES公约第二条第三款: “附录Ⅲ应包括任一成员国认为属其
管辖范围内应进行管理以防止或限制
开发利用,而需要其他成员国合作控 制贸易的物种”。
3.2.3
国内植物濒危等级 国内植物红皮书参考IUCN红皮
书等级制定,采用濒危(endangered)、
稀有(rare)和渐危(vulnerable)3个等级。
其定义如下:
1.濒危 物种在其分布的全部或显著范围 内有随时灭绝的危险 。这类植物通
旅鸽:地球上曾经数量最多的鸟儿
(2)野生灭绝(extinct in the wild,EW) 一分类单元内如果已知仅生活在栽 培和圈养条件下或仅作为一个(或多个) 驯化种群远离其过去的分布区生活时,
即为野生灭绝。
如:分布于我国的麋鹿在野外灭绝了,但
在世界许多国家圈养和半野生环境下生
存良好。我国特有的百山祖冷杉野生个 体仅存3株,分布于浙江庆元,不能自然 繁殖。
的影响而有灭绝危险的物种”。
附录Ⅰ是依据生物学标准(即有 灭绝危险)和贸易标准(即受到贸易的 影响)来确定的。一物种满足或可能
满足下列标准的其中至少一项时,被
认为有灭绝的危险。
(1)野生种群小; (2)生物种群分布面积狭域; (3)野外个体数衰减;
(4)种群现状表明该物种尚不足以将其
列入附录Ⅰ,则5年内该物种很可能
3.2 濒危物种等级划分的标准
濒危等级划分的标准—— 兼顾科学性和实用性。
科学性要求这类标准客观、准确和精细, 尽可能地使用定量而不是定性的依据;要求
所使用的数据尽可能地全面、充足和精确。
实用性强调标准的简单、实用,要满足
不同水平操作者和各个类群的实际需要及特
殊情况下的应急需要。因两方面的要求有时 是相互矛盾的,所以标准的制定常处于一种
的生物多样性的突然下跌。
大灭绝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数量大,生物历史上的几次大 灭绝,一般都有20%以上的科、50%
以上的属和75%以上的种灭绝了;
其次是范围广,灭绝是在全球范围内 发生的,而不只是在一个局部的地区 内;
第三,灭绝只限于短暂的地质时期内 (指地质学时期)。
1.晚奥陶纪大灭绝 2.晚泥盆纪大灭绝
将满足以上所列标准之一项或多项。
2.附录Ⅱ的标准 根据CITES公约第二条第二款 第1项:“附录Ⅱ应包括所有那些目
前虽未濒临灭绝,但如对其贸易不严
加管理,以防止不利其生存的利用, 就可能变成有灭绝危险的物种”。
列入附录Ⅱ的物种不必是目前濒
临灭绝,但应有迹象显示可能会变成 有灭绝危险的物种。一物种满足下列
模的,该时段内的生物生存于比较稳
定的环境下,其灭绝原因主要是竞争
和捕食。
而在另外的时段内,灭绝是快速的, 是大规模的,这是由于环境发生巨变 的结果。
化石记录表明,从5亿年前的寒武纪 多细胞生物大爆发开始,生物界至少 经历过5次大规模的灭绝时段(大灭绝
事件)。
大灭绝是指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在 多个大范围的生物地理区内,多种生 物种类受到重创或灭绝,造成全球性
(8)未评估(notevaluated,NE)
未应用有关的标准评估的分类单 元可列为未评估。
3.IUCN濒危等级标准(IUCN,1994)
Mace-Lande物种濒危等级标准 中关于极危、濒危和易危物种的定量
标准更具实用性、可操作性。
如:“极危”等级的主要定量标准
1. 种群在过去的10年或3个世代内至少已下降80%;
一分类单元在野外随时灭绝的概 率极高,符合IUCN关于“极危”的 标准,即可列为极危。
(4)濒危(endangered,EN) 一分类单元虽未达到极危,但在
不久的将来野生灭绝的概率很高,符 合IUCN关于“濒危”的标准,即可 列为濒危。
(5)易危(vulnerable,VU) 一分类单元虽未达到极危或濒危, 但在未来的中期内野生灭绝的概率较
动造成的灭绝)
人类活动导致物种濒危和灭绝的原因 主要为:生境丧失、生境破碎(片段
化)、生境退化、过度开发、物种入
侵及疾病流行等。
3.4.1 生境丧失
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威胁是生境的 消失,生境消失被确认是大多数目前 正濒于灭绝的脊椎动物所遭受的基本 威胁,生物因此失去食物来源和隐蔽 场所。研究认为,生境面积减少90% 时,生存于其中的物种将灭绝50%左 右。
常生长稀疏,个体数和种群低,且分
布高度狭域。因栖息地丧失或破坏、 或过度开采等原因,其生存濒危 。
2.稀有
物种虽无灭绝的直接危险,但其 分布范围很窄或很分散,或属于不常
见的单种属或寡种属。
3.渐危 物种的生存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 原因的威胁,这类物种由于毁林、栖
息地退化及过度开采的原因在不久的
将来有可能被归人“濒危”等级。
而不适合于鸟类繁育的边缘生境有36
hm2 。
现在假设该保护区被一条宽10m、南
北向的公路和一条也是10m宽、东西向的
铁路分割成大小相等的四个片段化的生境, 其周长则是7200m。每个片段化生境中心 至边界最近点的距离是245m,可供鸟类安 全繁育的面积是8.7hm2,合计34.8hm2。
结论: 虽然公路和铁路仅占了保护区2% 的土地,但是,它们却使适合于鸟类
高,符合IUCN关于“易危”的标准,
即可列为易危。
(6)低危(low risk,LR)
一分类单元经评估不符合列为极危、 濒危或易危任一等级的标准,即可列为低 危。
(7)数据不足(datadeficient,DD)
对分类单元无足够的资料,但根 据其分布和种群现状对其灭绝的危险 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评估,即可列为数 据不足。列入该等级的分类单元可能 已得到较好的研究,但某些数据缺乏。
两难的境地。
为了达到科学严谨和实用方便两者之间
的平衡,IUCN对物种濒危等级标准进行了
反复修订,以避免定性指标的主观性和随意 性。
划分标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
定性指标:
种群多与少;种群大与小;种群特 性;分布范围;分布格局;生境类型、 质量等。
定量指标:
种群中的个体数;分布面积;分布地
点数;栖息地面积;在一段时间内以上各 指标的变化和物种或种群灭绝的概率。
3.晚二叠纪大灭绝
4.晚三叠纪大灭绝 5.晚白垩纪大灭绝
物种大灭绝事件
物种大灭绝的特征
6.现代大灭绝
工业革命以来的近200年,伴随
着人口数量膨胀和经济快速发展,野 生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以惊人的速度 减少。
据科学家估计,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
干扰,近代物种的丧失速度比自然灭
绝速度快1000倍,比物种形成速度快 100万倍,物种的丧失速度由大致每天
3.2.4
国内动物濒危等级 我国动物红皮书参照1996年版
的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根据实
际国情,使用了野生灭绝(Ex)、绝迹
(Et)、濒危(E)、易危(V)、稀有(R)和 未定(Ⅰ)等等级。
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 录”使用了两个等级,将中国特有、 稀有或濒于灭绝的野生动物列为一级
保护,将数量较少或者有濒于灭绝危
生物灭绝速度的加快,是一
个极其危险的信号。
如果以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今后10 年中全世界现有的约1000万个物种又 会减少10%,这个速度是恐龙时代物
种大灭绝以来最高的。
根据这样的生物物种灭绝速度以及可 以预知的人类社会的生产发展速度, 科学家认为现在已处于第六次绝种潮
边缘(现代大灭绝)。
险的野生动物列为二级保护动物。
3.3 物种灭绝的历史
任何物种都不能永远生存下去,研究 表明,自然条件下一种生物从诞生到灭
亡平均寿命是500万年左右。
生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有些不适
应环境,数量逐步减少以至灭绝,但有
些则会适应环境而逐渐进化,这是自然 选择的结果。
灭绝不是匀速的。在地球历史的某一 时段内,灭绝速度是缓慢的,是小规
第3章 物种濒危与灭绝
主要内容
物种濒危等级 物种灭绝的含义
3.1 物种濒危等级划分的意义
物种濒危等级划分的意义有两个方面: 科学意义——对物种的濒危现状和生 存前景给予一个客观的评估(基础); 实际意义——为开展物种保护及制定 保护优先方案提供了依据(应用)。
例如:
一些国际和国内的物种保护行动计划 (包括公约和立法)也以此为依据。IUCN (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的红皮书 和红色名录为这两方面提供了最好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