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案例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案例

第24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江苏省兴化市城东镇初级中学高学宽
【课程标准】
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教材简介】
本课是北师大版八上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中的一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中的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著名战例,是国共两党的决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阶段。

因此,本课在本单元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共四个子目,是按照时间和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列举三大战役的名称、双方作战简况和战果。

说出渡江战役简况和南京国民政府灭亡的时间。

分析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分析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可开发的资源,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以辅助课堂教学。

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辽沈战役小组、淮海战役小组、平津战役小组、渡江战役小组),分别准备资料,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个人展示和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形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多媒体展示动感地图,提高识图能力。

分析、讨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查阅材料、处理材料和讨论问题的过程中,亲身体验这段历史。

潜移默化地体味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英明,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和人民对解放军的深情。

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缔造者;培养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

【本课重点】
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本课难点】
中国共产党迅速取得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提问
①解放战争何时全面爆发?
②国共双方在战争之初情况如何?
③进入第二年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温故知新,也为本节课预热增温,情感蓄势。


二、本课内容呈现
1、战略决战
①“关门打狗”决战东北
②大军合力战淮海
③兵临城下直取平津
2、百万雄师过大江
(内容的呈现,给四个小组亮明了主攻方向,学生们跃跃欲试。


三、分组探讨每个子目的内容
组成评比小组(由各小组派两名代表组成,本组代表不为本小组评分),公布评分标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引入竞争机制,在学生原有激情的基础上,又放了一把火,学生的情绪更加高涨。


(一)辽沈战役
探究:请辽沈战役小组同学指出东北的地理位置,然后阅读思考:为什么首战东北?再由一名同学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做补充,另三组同学可以提出异议。

(课件展示动感地图和相关的背景资料)
(这个问题是个难点,教师课前准备一个国共双方布防对比图,三则材料。

这四个素材可以轻松地帮学生化解这个难点。


解说:我军超过敌军兵力,且能利用东北工业支援。

敌人物资来源困难,又撤守不定。

解放东北后,获得了战略总后方,并可挥师南下。

若首战华北,将受华北华东之敌夹击;若首战华东,则东北敌军将南撤关内,实现战略收缩。

演示:辽沈战役流动示意图。

精彩瞬间:播放“辽沈战役”中央领导英明决断、解放军塔山阻击战和东北人民支援前线的短暂视频。

(播放视频,既是调动学生的神经,也是为全文难点的破解作了铺垫。


领悟:“关门打狗,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
(“关门打狗,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是局部难点,有了上面战役流动示意图的演示,不言而喻,这又体现了直观性原则。


承转:根据辽沈战役后全国形势的根本变化,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联合作战的有利态势,人民解放军展开淮海战役。

(二)淮海战役
探究:怎样体会大军合力的宏伟气势?淮海战役小组展示收集的各路野战军作战的图片资料。

演示:请淮海战役小组的同学动手操作淮海战役流动示意图。

解说:淮海战役的战略特点是“中间突破,肢解敌人”。

(用法同上。

)精彩瞬间:播放“淮海战役”中毛主席接见粟裕、碾庄包围战和支前民工的短暂视频。

(用法同上。


探讨:结合人民群众支援前线的统计表,感受陈毅说过的一句话,“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领悟: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心的向背,人民是历史的主宰。

承转:淮海战役期间,东北野战军80万挥师入关,同华北2个兵团联合发起平津战役。

(三)平津战役
探究:如果你是平津战役的统帅,你将采用何种战略战术?
演示:平津战役小组成员根据平津战役的流动示意图讲解。

解说:据上分析得出“先打两头,后取中间”战略决策。

精彩瞬间:播放“平津战役”中央领导针对北京的决策、攻打天津水厂和群
众欢迎解放军的短暂视频。

(用意同前。


探究:如何理解北平和平解放的历史作用?曾到北京旅游过的同学出示照片并谈感受。

领悟:北平和平解放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得以保障,文物、古迹和环境免遭破坏。

而且用和平解决战事的方式,有利于解放军进一步瓦解国民党军队。

(四)总结思考
1、让全体学生设计表格填入三大战役的时间、地点、军队、将领和战果。

2、拓展: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课件展示)
承转: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力量全线崩溃。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渡江战役爆发。

(五)渡江战役
演示:渡江战役小组成员操作流动示意图和图片,讲述“渡江战役”。

精彩瞬间:播放横渡长江的短暂视频
探究: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
领悟: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集体诵读: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诗
(安排这个环节,为的是把学生的情绪推向最高潮,仿佛自己就是解放军,宣泄一下胜利的豪情。


拓展:人民解放军迅速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这是全文的难点,但到此已不再是难点了,因为有了前面的层层铺垫,学生跨过这道坎已是举脚之劳了。

这时学生也才恍然大悟。


领悟:战略战术运用得当、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四、 课堂检测 (课件展示)
五、课堂总结
1、内容小结:(课件展示)
2、课堂评价:①学生相互评价(评比小组宣布各组总得分,评出最佳小组,最佳表现奖,最佳组织奖。

)②老师评价(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内容掌握情况、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作评价)
(学生对于自己的付出和表现很在乎别人的评价,尤其是得到老师的肯定,他们内心会感到极大的满足,这种愉悦效应会延续好几天。


六、课后作业
完成“学案”。

附:板书设计
24.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辽沈战役——关门打狗,各个击破
1. 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三大战役 淮海战役——中间突破,肢解敌人
(1948.9-1949.1 平津战役——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2. 解放军英勇善战
百万雄师过大江
渡江战役 南京解放
(1949.4.21-23) 国民党政权覆灭(22年) 3. 人民群众大力支持
(一节完整的课,得有一个完整的板书,否则,前面所学知识就像水上浮萍般飘走了。

所以设计了这样一个板书,不仅突出了重点,也显示了难点,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结局。

同时整个课堂显得有动有静。


【教后记】
这节课遵循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主动探究,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基本原则。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在课前查阅材料、处理材料、研究教材,自己策划、剪辑、编排、串联,展现了辽沈、淮海、平津、渡江这四次战役的概况。

学生能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和体验历史,从而达成了三维教学目标。

注重“直观性原则”的运用。

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都采用了流动示意图,化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每个战役的战略战术全都迎刃而解。

每个大的战役都播放了“精彩瞬间”短暂视频,既避免视觉疲劳,又为解决全文的难点铺平了道路。

但不足的是时间太紧,限制了部分同学的创造性思维。

还有学生准备的材料与老师课件的对接不是那么娴熟,浪费了一些时间。

以后多磨练会处理好的。

总体看来,这节课还是很成功的。

相关主题